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通过网络如何推进政治文明进程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总书记直面网民,是中国政治民主的具体体现,反映着一种全新的执政方式和理念。总书记用自己的行动,肯定了网络对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同志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延续了他过去一贯的思维特征,即强调观念的与时俱进、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同时又有很多新提法、新措施,在新的环境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他对互联网的高度重视和全新论述。各大众化报纸关于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的报道,主题也都集中在这个方面。深入理解关于互联网的新思维,对于改进党引导舆论的方式、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促进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传统表述却有全新内涵
考察人民日报工作时,在人民网逗留时间最长。他通过强国论坛直接与网民进行交流、回答网民提问的举动,备受中外媒体的关注。他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集中人民群众智慧。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随后,他对人民网的工作人员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他沿用了传统的表述形式,但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其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历史上,我们党一向重视利用媒体(最初只有报纸、通讯社和广播)来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革命战争年代,侧重的是上对下的单向传播,教导党的新闻工作者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党的媒体密切联系群众。刘少奇则认为,人民也要依靠党的新闻工作者“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变成新闻、通讯,反映给各级党委,反映给中央,这就把党和群众联系起来了”。他试图把这种“联系”变成双向的互动。但限于历史条件和传播技术条件,这种良好的愿望在建国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很难落到实处。
在今天互联网的技术条件下,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已经彻底被打破。Web2.0之后,每个有能力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并与他人直接进行互动。与网民的在线交流,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这里,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模式,显然已经从原来的“党-媒体-人民群众”变成了“党的领导人圹网民”,信息变成了个体间对等的、水平的互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网民们才纷纷把称为“我们的网友”、“中国第一网民”。值得注意的是,“网民”(Netizen)这个词的本意是“网络公民”,至少理论上每位“网民”在网络上是权利平等的公民。因此,倡导党的领导干部“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实际上已把建设公民社会的意思包含在里面了。
“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党与人民群众联系模式的这种转变,不仅得益于网络传播的互动与个体化,而且还得益于它的开放特征。网络的结构是网状的,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彼此之间交换信息,信息的传送路径可以有无数种。如果一个或部分节点遭到破坏,其余部分仍可以正常运行。这种非中心化和分散化的网状结构,无疑使网络拥有了比传统媒体更为广阔和自由传播的空间。在Web2.0的技术条件下,自媒体范式正在激发更多的人上网。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总数目前居世界第一位(2.3亿),其中35岁以下的网民占80%以上;大专以上的高学历群体中90%以上的人上网。2008年底,网民总数有望达到2.85亿,遍布多数家庭。
现在的中国网民,已经从最初的懵懂好奇,逐渐发展到谈天说地、纵论时事了,其自由言说和参政议政的公民权利意识正在逐渐觉醒。网民个体所表达的思想、意见和情感,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被放大为网上的公共话题。可以说,中国的网民完成了历史性的蜕变,成为一种积极干预社会现实、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08年以来,从“西藏事件”到奥运火炬传递,再到汶川大地震,网络意见的能量达到了足以影响社会意见走向的程度。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人民网直面网民,是对网络价值、网民力量的无声肯定。他关于“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的论断,也是准确的和深刻的。
网络作为交流平台是开放的,网民们在讨论议题、形成舆论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丰富的信息。但丰富的信息并不一定代表一个议题的全面情况,网民群体的松散特征,往往使之偏向寻求与已有观点相一致立场的信息,这是网络意见容易走向偏激的原因之一。借助网络传播超强的动员能力,这种倾向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发展为网络暴力。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党政领导人通过网络与人民直接沟通,一方面可以直接接触到网络意见和网民情绪,另一方面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将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党和国家的正经话题上来,促进网络意见质量的提高。这次上网22分钟,强国论坛一度被挤“瘫”,网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均是国家大事。这种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导向,而且其力量很强大,是我们平常没有意识到的。
“网络民主政治”有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各级党政领导人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直接与网民沟通,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体现。在回答网友问题时说:“平时我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这三句话令许多网民倍感鼓舞,许多媒体也对此咀嚼再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不仅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亲民尊民的体现,也是中国政治民主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一种全新的执政方式和理念。是在用他自己的行动,肯定网络对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并向各级党政官员暗示:要懂得这条沟通渠道的重要性,重视网络民意。
信息技术手段的进步,通常会对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产生较大影响。互联网的崛起也正在改变现有的社会秩序,它对社会治理的影响在全球各地都可以看到。在中国,互联网首先让民众接触到了更多的新闻,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报道。而对国内发生的很多事情,网络媒体的报道往往又抢在前面。借助网络论坛、博客等自媒体手段,许多人也都成了“公民报道者”。作为这种功能的延伸,网民的分散以及网络传播超越时空的特性,可以突破地方政治的封闭,增进地方治理的透明度。同时,公民对公共权力、公共事务的表达门槛低了,弹性空间大了。这种网络上的沟通,是一种直接民主的表现形式,网络渠道对于中国民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代传媒在外形方面已经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提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然而,一些宣传的领导机关,思路依然是管理传统媒体的方式。有些党政领导机关,不会利用网络与公众沟通,甚至把网络视为“添乱”的源头加以整肃,导致不时发生“以言治罪”事件。这有悖于法治精神,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可喜的是,一些比较敏锐的地方官员、部门,除了关注网络新闻、网络意见的动向外,积极利用网络作为施政手段。比如,官员上论坛、开博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网络征集意见,地方政府通过网络进行干部评议和政绩评估等。在这种情况下,对网络这个新的表达渠道的肯定,将使网络民主政治获得更大的生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