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如何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如何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如何以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地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一切工作和行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的根本立足点

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检验一个政党是真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是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政治标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不忌讳公然宣告其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公开表明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从而再一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鲜明的政治立场。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推动历史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也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历史发展到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党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把握。只有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我们才能够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具有的时代意义。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尊重规律和尊重历史,是完全一致的。每一个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牢记,我们来自人民,是人民中的一分子。我们的力量和智慧来自人民,我们决不比人民更高明,更不是什么一方神圣。如果自视高明、自诩英雄,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就必然坠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如果摆不正与人民的关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本”、“基”、“源”的高度,去认识进而尊重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历史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就能够谱写历史新篇。对于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尤其要提高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立场上的自觉性。正因为如此,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等等。

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表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立场。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政治立场问题的本质是根本利益问题。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表现出的利益关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果只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即使自称“利他”或“为公”,也肯定是利己主义的。如果只是从“小圈子”利益出发,表面上似乎有“集体”利益的味道,其实仍是变种的“山头主义”,其所谓“集体”不过是一种“虚假的集体”。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说到底,就是要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就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与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连在了一起,把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连在了一起,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连在了一起。真正做到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的出发点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实践问题。一个执政党的政治实践首先表现为党制定和实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又有一个出发点问题,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出发点就是其政治立场的表现。出发点不是抽象的。实践的出发点,既是政治立场的具体化和表现,又是对政治立场具体化及其表现形式的检验。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真正做到一切工作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解决的根本思想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先进性,就要根据实践的要求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并以此为根本出发点,体现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需要的时代性,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前进中富于创造性。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已经显示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勇气和持久活力。保持这种勇气和活力,有赖于保持其根本出发点始终不变。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就不至于遇到一点挫折就失败,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就永远具有人民群众的基础,就一定会党兴、国兴、民族兴。

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真为人民服务还是假为人民服务的分水岭。共产党与人民,只有心连心,才能同呼吸;只有同呼吸,才能共命运。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这颗心,就不可能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只有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才会不遗余力地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就会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命根子。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种积极的实践态度。

把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吸取群众力量作为重要的政治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需求,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第一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反映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在实施这些路线、方针、政策中实现人民的利益,我们党的事业也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实践证明,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在于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落脚点是实现根本出发点的本质要求。落脚点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都是为了保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落到实处。

树立坚定的公仆思想。爱人民、尽职责、讲奉献,这是领导干部应该时刻牢记的准则。“领导就是服务”,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公仆思想。领导为谁服务呢?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说得很明确:“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这意味着,领导不仅要服务,而且要服好务,心要真、意要实、情要切,用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才能保证为人民用好权、谋好利。

具备良好的作风。良好的作风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落实,人民的利益得到实现的关键。当前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群众所得实惠不多,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意见大,究其原因是有些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要么一般号召,没有切实的行动;要么浮在上面,不深入基层;要么追求所谓“政绩”,搞“形象工程”。总之,为人民的利益,为当地实实在在的发展,动真情不够,来真格不多,下真功夫太少。更有甚者,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作风粗暴,败坏了党风,伤害了群众。因此,必须把改进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作为执政为民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对群众的利益关不关心,对群众的疾苦焦不焦心,对群众的困难上不上心,对群众的冷暖操不操心,作为衡量干部思想作风的重要标准,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

保持廉洁从政的本色。廉洁从政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共产党人以人民利益为利益,以人民福祉为福祉。共产党人所掌握的权力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决不是攫取私利的工具。这是对共产党人的党纪要求,也是共产党人政治道德的体现。保持本色,从党性原则上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保证,要求每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境界,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耐得住清苦寂寞,做到廉洁奉公、从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