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报告。同志在今年“两会”期间明确指出,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近年来,

贵州省贵阳市按照中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进行了积极探索,收到了一定成效。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意义重大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重大意义。

共同保护全球环境。今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低温雨雪及冰冻灾害天气。据专家分析,这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灾害天气。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过度活动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的恶果。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预防极端灾害天气,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这次特大低温雨雪及冰冻灾害天气再次提醒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对建设生态文明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使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自觉的行动。这既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整个人类。

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促使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很多国家也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德国的埃尔兰根、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城市,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一个人要幸福,当然需要有一定的收入水平,但幸福感与金钱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研究显示,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不一定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我们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用更多的精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贵阳市保持着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夏季气候凉爽、纬度合适、海拔适中、灾害罕见,比较适宜人居。这里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维系着一种自有的人文生态系统。因此,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各个方面

生态文明拓展和提升了既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路径: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致力于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实行避免生态破坏的制度安排;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提倡尊重自然规律,抑制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建立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本着这样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不仅仅是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而具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

按照生态文明理念搞好城市规划修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划定空间“红线”,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安排包括招商引资项目,都必须服从生态文明城市的功能分区。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办法,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对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不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实现城市内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统一,实现城市内外部生态系统之间充分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如果交通设施不到位,要素循环不顺畅,经济生态系统和城市配套系统之间、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处于割裂状态,就难以达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因此,要以交通为重点,着力构建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区域的循环网络,形成顺畅的内外循环,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达到较高比例,稳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同时三次产业都朝生态化方向发展。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突破口,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可能逾越工业化这一阶段,但继续走透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老路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做大增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提升存量,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建设好生态工业园区。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同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是创新法律手段,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贵阳市于2007年11月成立了环境保护审判庭和环境保护法庭,并且已经审理多起涉及环境保护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有效地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创新经济手段,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大幅度提高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成本。三是创新行政手段,整合相关资源,实行政企分开,强化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等行政职能。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但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特别要关心和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多搞“雪中送炭”。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要把群众的难点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把群众的关注点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使群众的“所急所盼”成为党委和政府的“所干所办”,并注意多听取群众的意见。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化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创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创新性工程,必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利益调整。一个地方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可能会使自身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得不到改善甚至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受益方不对其进行补偿,就会挫伤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必须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让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主体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主体和受损主体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以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依法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

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抓紧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主体多元化。有关民生、生态环境建设等公益性项目,主要由财政资金保障,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公交、煤气、污水处理等公益性项目,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其他经营性项目,要依靠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筹措资金。

形成鼓励创业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制度、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建立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初次创业基地、创业辅导基地和创业园区。开展投资“软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治理推诿扯皮、办事拖拉、“吃拿卡要”等行为。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超常规引进、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努力激活现有人才,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领导干部在人才问题上要大气,有识才的远见、聚才的气魄、用才的胆略、选才的良策;要大度,能容有缺点也有特长的人才,能容敢于持相反意见甚至反对过自己的人才,能容犯过错误但勇于改过的人才;要大方,舍得激励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建立严密严格的责任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以后,必须建立严密严格的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进行责任分解,使每一项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形成人人负责任、事事有落实的良好局面。进行责任分解后,还要向社会公布,把所有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全过程的参与和监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