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创新中促进社会和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学术前沿、促进学术繁荣、服务发展大局,是北京市学术前沿论坛创办的宗旨。近日,“2007·学术前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该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本届论坛围绕“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这
一主题,就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社会和谐与制度创新
学者们指出,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社会建设需要改革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必然要求对社会事业、社会体制机制、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寻求到有效治理现代社会的机制、结构和管理方式,才能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冲突与合作、变化与稳定的相互关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当前,应积极推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创新。
“所谓社会正义,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定义,就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的公平性和平等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在发言中着重分析了社会公正问题。他指出,社会公平主要有两个维度:制度安排与百姓认可。这两个维度可以为社区制度创新提供分析框架。就社区制度安排的公平来说,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社区居委会自治组织之路、社区民间组织健康发展之路、社区服务体系有效成长之路。就社区居民认可的公平来说,涉及社区成员的满意度、认同感、幸福感等。
“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解决与制度创新关系密切。”清华大学教授李强强调通过建立解决社会矛盾冲突机制来促进社会和谐。他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影响社会和谐的现象和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应建立健全解决社会矛盾冲突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民主法制建设、利益表达机制建设、社会协调机制建设等。
社会变革与哲学思维
学者们认为,从哲学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对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仍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北京大学教授丰子义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这一概念,但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入考察,他还是具体阐发了有关现代性的重要思想,并对现代性作出了新的实质性的理解。马克思主要不是从观念中而是从现实中来寻求摆脱现代性危机的出路,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变革是时代的潮流,对变革问题的哲学研究需要加强。”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袁吉富认为,对于变革问题,可以分别从个人层次、组织层次和社会层次上予以考察,由此可获取对于变革的微观方面、中观方面和宏观方面的认识。当前,从组织变革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变革尤为重要。因为人们的社会活动基本上都是在社会组织中进行的,而整个社会其实就是由诸多组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
社会发展与历史方位
学者们在论坛中热烈讨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问题,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最大的实际是国家的历史方位,即本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当前,应从多维视角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宣认为,从社会形态方面看,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从社会技术形态看,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工业化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从社会主体形态看,我们还处在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初始转变阶段。必须承认,上述每一个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漫长的。而在漫长的历史转变过程中,我们还将经历若干小的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又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考察、研究不断变化的实际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提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鲜明的中国特色紧密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于新的实践;二是要把改革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新的伟大革命继续推向深入;三是要从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深刻把握和解决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