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怎样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怎样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怎样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要搞清楚是什么样的现实因素在推动着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不断的探索,那么,能否概括地评价一下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状况?

好的。经过不懈地奋斗和探索,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选择了一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的发展道路,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极其艰巨的历史任务,未来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风险需要防范,有许多未知需要探索。

那么,当前在研究我国民主政治与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重要课题?

民主制度属于国家的上层建筑,民主政治产生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根本上讲,民主政治不是社会观念的产物而是源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今天,在中国研究民主政治与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搞清楚建设与改革的实现必要性,搞清楚是什么样的现实因素在推动着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要看到权利意识增长对民主政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您认为有哪些现实因素在推动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首先,要看到权利意识增长对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民主观念本质上是一种权利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权利意识普遍增长,这中间也包括了公共权利意识的增长。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促使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改变,人民群众中不同的阶级、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改变。权利意识增长和利益关系的变化,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新的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出现。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城乡矛盾以及地区差距导致的矛盾,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

在我国政治体制之下,各种社会矛盾有向政权聚集的现象,这是中国政治的一个特点。我国社会制度的突出优点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而这个优点的另一面则是:各种社会矛盾诉求也易于向党和政府集中。由多种社会矛盾集中转化而来的矛盾,可称为“官民矛盾”。我国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各种社会矛盾比较分散,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向官民矛盾转化现象逐步出现。1998年,是我国社会矛盾发展的一个“拐点”,即多种社会矛盾出现了较为明显地向官民矛盾集中转化的趋势,其标志是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激增。权利意识的增长、社会矛盾的增加以及向政权集中的趋势,构成了新时期政治参与的动因,要求我国的政治体制做出回应,形成制度供给的需求,产生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市场经济对于民主政治建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我国的经济基础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这一深刻变革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生的重大变革深刻影响到了政治体制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直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断开展和深化。市场经济对于民主政治建设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市场经济因素对我国政治体制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发展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权利意识以及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产生民主政治的制度需求;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因素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会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一是,市场经济因素导致社会分化,消解经济平等,而经济平等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物质基础,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在我国社会生活中逐步暴露出来,富有的阶层与普通人民群众在利益诉求以及政治参与意图、能力等许多方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区别与差异。二是市场经济因素对权力产生腐蚀作用。市场经济要求政治体制与之相适应,政治体制也要规范市场经济、制约市场经济中的消极因素,这些就导致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又一方面的需要,主要在降低行政成本和遏制腐败。权利意识和政权建设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两个“轮子”

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近20多年来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当然,不可否认思想意识对政治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真正影响政治体制的,真正推动政治发展是现实中的因素,是来自政治体制维护自身存在发展的现实需要。具体说,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莫过于人民权利意识的增长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政权建设的需要。形象地说,这是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两个“轮子”。

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那么,就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来说,今后主要内容有哪些?

同志在十七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报告中还提出了民主政治建设的五个方面内容:一是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二是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三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四是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五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我国民主政治实践中,政治参与占有重要地位,是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我国的政治参与有多种途径,如民主选举,人民群众通过选举各级人民代表、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法律制定、重大事项决定和民主监督;意见征询,在我国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形成是建立在征询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基础之上的,通过征询人民群众的意愿使党的执政方略和各级政权的法律法规、政策能够准确地反映和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有多种征询民意的机制和渠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化,我国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民意征询系统,主要包括政务公开、民主决策、政策评估等基本环节以及在立法和重要决策过程中实行公示、听证、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公开征集意见等多种具体制度。

保持有序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实现政治参与的关键

那么,实现政治参与的关键是什么?

保持有序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实现政治参与的关键。政治参与失序,曾经在我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历史上留下过严重的教训。“”中,向广大青年学生发出号召:“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把无产阶级进行到底”。实行“大民主”,“革命群众”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结果造成了社会的大混乱。这样的教训值得我们在现在和今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认真研究和汲取。从政治参与的角度观察“”,其失误并不在于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大事”,而在于群众的政治参与的无序。“”无序的、不分层次的政治参与的恶果警示我们:有效的、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区分层次。这是一个重要的经验。

现代的民主形式,即间接民主政治中要处理的一个基本关系是“精英”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民主要有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特别是最广大、最普通的群众都有参与的权利,但问题是这样的参与如何进行。由于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以及利益局限性,客观上限制了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的范围和能力,这是我们在谈论民主问题以及政治参与问题时必须考虑的。而现在这些问题似乎很少提及甚至不被考虑,这是不行的。

分层次政治参与的原则应当是:直接相关性、信息充分性和责任相关性。由于社会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以及利益局限性的客观存在,政治参与必须区分层次。也就是说:要区分不同的政治事务,根据利益直接相关、信息掌握较为充分、结果影响明显的原则引导相关性强的群体及代表进行分层次的政治参与,而对那些利益关系较为间接、情况不了解,其结果影响不明显的群体,原则上就不应参与。掌握直接相关性、信息充分性和责任相关性的原则,既从总体保证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又可以防止参与的无效与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