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有五条成功经验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有五条成功经验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改革开放三十年有五条成功经验

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改革三十年:经验和挑战”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在演讲中系统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特点。他指出,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当今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进程走出了一条与前苏联及东欧经济转型国家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是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结合,以渐进式改革为主。学术界普遍认为,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是激进式改革,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则是渐进式改革。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同样存在非渐进式的一面。如果说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渐进式的,那么,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则是“快步走”的形式。中国的改革设计者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以家庭生产组织为特征的农村生产责任制代替。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改革也有“革命性”的一面。中国的改革选择了计划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来突破,以实施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松农村生产管制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总体上看,中国改革是以渐进改革为主的改革,最典型的特色是“摸着石头过河”,其特点是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在不断探索中确立改革目标。

二是体制外改革与体制内改革相结合,以体制外创新“倒逼”体制内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体现的是“两手抓”:一方面抓旧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抓许多新体制的创新,新增长极、新兴部门、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新生部门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成功之处是在旧体制以外培育了一种新的体制,一大批新的增长点不断出现。最典型的体制外改革就是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植市场经济主体。三十年前,我国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不到1%,目前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非公有制经济在城镇就业中的份额占到近75%,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占到近70%,民营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体制外出现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既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科技型企业家,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能人,有城市边缘人口创业的代表,还有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的原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崛起,使国有企业在运作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备受竞争压力,从而“倒逼”国有企业改革。体制内改革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产权制度和治理模式的改革,以及股份制经济的发展。

三是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相结合,增量改革带动了存量改革。中国改革的独到之处和成功所在就在于走了一条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的道路。改革的方向是坚持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以体制外的改革“倒逼”体制内加快改革,以市场经济“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改革三十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9%以上。增量改革能够避免过高的调整成本,使改革即时受益,取得人民对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国也力图对存量进行再配置,如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等等。尽管这些领域改革调整的摩擦成本较大,改革的阻力和难度也较大,但在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思路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很大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经济的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1998年全部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只有213.7亿元,2006年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9万亿元,利润总额达1.2万亿元。一半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了多元股东的股份制改造,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四是改革与开放相结合,改革开放相互促进,初期是以改革促开放,后期是以开放促改革,海外华人、华商在开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效地开拓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了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商投资热潮不减。可以说,外向型经济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商,尤其是港澳台商,利用民间商贸网络率先投资中国市场,对推动中国经济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商务部的统计,在中国累计批准设立的50多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华商企业约占70%;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资金是华商投资。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体制改革改变了中国封闭状态、推动了对外开放、使中国走向世界,那么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则对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进改革的巨大外部力量。为了适应国际经济新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与国际规则相衔接,国内各种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五是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只有经济改革,没有政治改革,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应该说,中国的改革是将政治改革结合到经济改革中,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接涉及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涉及了政企分开和转变政府机构职能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模式的选择和进程的把握必须与经济体制所处的阶段性相匹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将继续深化。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的思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使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三项重要成果:一是在阶层分化方面,产生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企业家阶层和农民工阶层两大新的社会阶层,作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工阶层以及富有冒险精神、不断开拓创新的企业家阶层,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二是在制度建设方面,通过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三是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以及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还面临着挑战,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改变经济增长“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局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创造各种良好环境,扶持和鼓励中国企业家阶层的进一步壮大;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