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工业发展瞄准又好又快目标发展回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抢抓中部崛起政策机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坚持扩总量、打基础、增后劲,我省工业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一、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以来,*工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大,工业园区迅速崛起,工业经济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工业发展处于快速的上升阶段。*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806.2亿元,是*年的2.6倍,总量翻了一番多,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9.3%,比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速快6.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88.1亿元,是*年的3.6倍,年均增长27.1%,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在全国的位次由*年的19位前移到*年的第3位,居中部六省首位,*年工业增速在全国的位次有所后移,但仍居第7位,中部六省第2位。*工业增速首次跻身全国前五位,跃居中部六省首位,标志着*工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年的3076户增加到*年的5333户,增加2257户;资产总额由*年的2018.7亿元提高到3671.4亿元,净增1652.7亿元。今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为1052.1亿元,同比增长23.9%,延续了前几年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全年增速将在20%以上,可以顺利实现连续五年增长20%以上。
*以来,*工业经济不但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使全省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年,全省生产总值为4670.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二三一”,二产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9.7%,5年提高了1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8.7%,提高10.4个百分点。二次产业的比重比全国水平高0.8个百分点,工业比重比全国低4.6个百分点,差距比*年缩小6.5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效益提升到新高度
*以来的*工业,不仅有着量的扩张,而且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12.4亿元。*年实现利润194.2亿元,比*年增长7.4倍,净增171.1亿元,年均增长70.3%;实现利税423.7亿元,增长2.9倍,净增314.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173.7亿元,增长2.2倍,净增2012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年突破100点大关,*年达到174.67%,五年间上升了78.6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9.6个百分点,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年的33.89缩小到*年的16.52,缩小17.37个百分点。*年,规模以上工业百元产值利税率为9.98,比*年上升8.4%。企业平均获利能力由*年的356万元提高到794万元,提高1.2倍,企业的亏损面呈逐年下降之势,由*年的30.7%下降到*年的16.7%,下降14个百分点。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部门经济效益的持续攀高为我省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的增长源,*-*年,规模以上工业共上缴税金722.8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收入的39.8%,占同期税收收入的96.2%。今年1-8月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呈现高增长、高效益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39.49亿元,同比增长45.4%,企业实现利润165.6亿元,超过去年11个月的利润完成额,增长54.4%,企业亏损面继续下降,为15.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再创新高,达194.63%。
三、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以来,*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步伐,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民营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工业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工业为主导,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多元经济格局,国企独力支撑工业发展的局面被打破。*年,国有控股企业(规模以上,下同)单位数由*年的1519户降至706户,按工业增加值计算,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为41.4%,低于50%,比*年下降个33.1百分点,仍然占据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近年来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领先于其它类型企业的增长,企业单位数由783户增加到2800户,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9.7%提高到30.6%。随着大开放战略的实施,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企业单位数由208家增加到586家,比重由9.3%提高到15.0%。美国福特、日本铃木、东芝等跨国公司,以及中国五矿、晨鸣纸业、蓝星集团、华源集团、奥克斯、TCL、燕京啤酒、汇源果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到我省投资。这些企业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在推动*工业走向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同时,也直接带动了工业技术进步,使不少企业能在较高的起点上参与市场竞争。从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来看,*年国有控股企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为50.3%,工业增长的一半来自国有控股企业,到*年国有控股企业的贡献降低到24.8%,降低25.5个百分点,私营和三资企业的贡献则上升为55.2%,提高12.7个百分点。
四、工业行业发展有新调整,
培植支柱产业是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的重要一环。*以来,根据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的具体条件,我省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业,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业以及食品工业列为六大支柱产业,先后将这些行业的部分工业项目列为全省优先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在资金、工程进度方面都给与较好的保证。*年,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76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670.7亿元,利税总额281.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9.5%、64.0%和66.4%。从37个工业行业大类来看,总量居前十位的行业保持了较快发展(见表2),但行业之间的位次有新的调整。有色、建材、化学原料等行业排位前移,其中有色冶炼行业受生产能力扩大和价格上涨的影响,无论是总量还是对工业增长的拉动力均居首位;电力、钢铁、交通设备、医药等行业比重下降,其中交通设备行业总量由第二位下降到第六位。另外,服装行业在*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年实现增加值33.5亿元,比*年增长12.4倍,排14位,比*年前移了13位,是所有行业中前移最快的。烟草、石油加工行业由第4位和第10位,分别后移到了第11位和第15位。
五、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取得新突破
做大做强优势企业,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是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来,我省瞄准全国同行业一流企业找差距、定目标,迎头赶上、奋起直追,积极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全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从无到有,*年出现第一家,随后的几年中,涌现了江铜和新钢、九江石化、江铃、萍钢、南钢等7家主营业务收入过300亿元和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这些骨干企业成为我省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领头羊”,实现工业崛起的“支撑点”,对我省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好的脊梁作用。
六、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有新提高
*以来,是*工业发展史上投资比较集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完成2773.7亿元,占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6.3%,工业建成投产项目5604个,新增固定资产1471.6亿元,这些项目覆盖了较多的工业行业,优化了工业存量结构,增加了产品科技含量,扩大了工业生产能力,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和企业,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年末,我省钢的年产能力达1350万吨,形成了新钢的板线,南钢的优质螺纹、汽车板簧和萍钢的建筑用材三个新品、精品基地,拥有建筑钢材、板材、铁合金、管带材、汽车板簧、金属制品等八大类产品系列、110多个品种,向中国南方建材精品基地的建设目标稳步迈进;江铜贵冶铜冶炼能力达70万吨,ISA法电解属国内首家,代表世界水平,同时带动了下游产品精深加工;精细化工行业有机硅单体年产能力达到10万吨、AC发泡剂4万吨、炭黑16万吨、赤霉素80吨,均位居国内首位,橡胶轮胎外胎的子午化率达到83.8%,高于全国平均45.6%的水平;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形成了以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电子材料、应用软件为主的产业结构,光电器件、铝电解电容器、电真空器件等一批产品,产销量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建材行业建成投产了13条日产*吨以上的水泥熟料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规模达到24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的能力占总能力的比重提高到62%,列全国第三,浮法玻璃从无到有,成为南方的重要生产基地。
*年,全省发电量达到403.5亿千瓦小时,比*年增加155.5亿千瓦小时,增长62.7%;水泥4206.3万吨,增加2240.3万吨,增长1.1倍;钢材1235.8万吨,增加704.1万吨,增长1.3倍;铜50.6万吨,增加27.3万吨,增长1.2倍;化学纤维20.8万吨,增加12.2万吨,增长1.4倍;化学原料药8009吨,增加5682吨,增长2.4倍;汽车23.4万辆,增加2.6万辆,增长12.7%;卷烟89.8万箱,增加33.9万箱,增长60.5%;电视机64.2万台,增加19.4万台,增长43.2%。随着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所增强。*以来我省继续加大名牌战略的实施力度,到*年,我省有凤凰照相机(二款)、鸭鸭羽绒服、华意电冰箱压缩机、玉珠大米、金佳大米、金虎保险柜、贵冶阴极铜、草珊瑚牙膏、红叶陶瓷等20个中国名牌,14件中国驰名商标,235个*名牌产品,这些名牌产品集聚了全省最具优势的企业和最有前景的产品,形成了江铜、江铃、新钢、九江石化等一批管理上水平、产品上档次、服务上台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影响和带动了相关企业和行业进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提升了*的知名度和形象。
七、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迈出新步伐
工业园区是*新世纪推进工业化的一道风景线,通过创新投资主体,集约效益,扶持优势产业,园区经济在发展中不断成长壮大。我省现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94家,除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创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绝大多数是*以来创建的,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年末,全省工业园区内投产工业企业达650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737.4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35.6亿元,安置从业人员106.3万人,分别是*年的1.8倍、3.8倍、3.8倍和2.0倍。全省园区每平方公里实现税金总额突破4000万元;每平方公里从业人员突破3500人;每平方公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亿元,其中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三个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0亿元。
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找准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提高产业关联度,增强配套能力,全省工业园区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了奥克斯空调、TCL彩电、鸿源数显等一批现代家电企业;星火工业园,已经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有机硅生产基地;贵溪工业园,聚集了10多家铜加工企业,基本形成了包括铜线、铜杆、铜带、铜箔等10多个系列产品的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德安工业园,已经成为占全国产量60%的温控器和电磁离合器生产基地;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南昌昌东工业区、龙南金塘开发区等一批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工业园区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八、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格局
*以来,全省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开始显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成为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研制开发了有机硅、半导体照明、稀土等一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纳米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有一批特色明显、专利技术领先的项目和产品。在新材料方面有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铰线、磁性功能材料、耐磨钢、绿色照明等,南方照明有限公司高品质螺旋灯管及T5灯管技改项目,利用我省稀土资源,生产绿色环保节能产品;生物制药方面形成了博雅生物制药、北大瑞欣生物药业、*诚志生物工程等一批优强企业;精细化工方面有水处理聚丙烯酰胺、环己酮-甲醛树脂、SAS表面活性剂等。*年全省297家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现增加值110.7亿元,利润24.5亿元,分别比*年增长1.7倍和37.6%;对GDP贡献率为2.7%,比*年提高0.8个百分点。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呈现集群化发展的特征,已建立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赣州、景德镇和星火化工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个大学科技园、软件园和13个民营科技园,形成了“四区多园”的基本格局。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是*省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年这三大领域的总产值和增加值总和均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三分之二以上,技工贸总收入和产品出货值分别占67.3%和76.8%。
九、增长方式转变见新成效
*报告中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目标并列,并把“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面对能源和资源瓶颈的制约,我省注重抓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增长方式转变初见成效。
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广使用节能降耗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全省产值能耗和产品能耗明显降低,主要设备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至1.023吨标煤,比全国低15.2%,比上年下降3.18%,全部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2.72吨标煤,比上年下降5.84%。各地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建设工业园区,有效促进了土地节约利用。全省94家开发区70%以上用地属于荒山、荒坡、荒滩和丘陵,而且依托园区集中办工业,比过去采取分散建厂方式节省土地近6万亩。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改进采选、冶炼技术,大大提高了铜、钨、钽铌、稀土等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铜业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特大型低品位斑岩铜矿床采选综合技术”,使原来无法利用的1.5亿吨矿石得到有效利用,相当于新增20%的矿产资源。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能力有较大提高。*年,全省重点调查企业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637万吨,比*年增长1.3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也由*年的19.4%提升到35.6%。*年,“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比*年增长1.9倍,达到25.3亿元。工业用水效率得到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4.2%,比*年提高15.3个百分点。
回顾过去,*工业发展振奋人心,展望未来,*工业任重道远。总体而言,*欠发达省份的地位和工业发展滞后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新的5年中,*工业将面临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竞争更趋激烈,能源和资源制约因素不断加剧等重重考验。因此,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围绕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企业规模,着力提高引进项目的层次和水平,将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把“*制造”变成“*创造”,将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