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如何扩大就业问题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如何扩大就业问题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如何扩大就业问题研究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及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上升,就业压力已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江西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扩大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建设和谐平安社会为基础,正确处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就业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将相当尖锐,就业压力仍会比较大。

一、江西省劳动就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目前的就业现状

1、劳动力资源增加、就业需求增长放缓,就业压力不断加剧

随着人口总量的增长,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增加,江西省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数据显示,*年末江西省全社会就业总量达到2276.71万人,占江西省总人口的52.81%,比*年末提高了3.13百分点;五年来江西省就业总量净增215.81万人,增长10.47%;年均增加43.16万人,增幅达到2.01%,说明近年来江西省劳动力供给资源呈上涨趋势。

与劳动力资源增加趋势相反,近年江西省就业需求增加呈现减缓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劳动、技术、资金等手段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技术和资金的作用不断增强,而依靠大量投入劳动的作用相对减弱。有限的就业需求和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形成了较大的缺口。

2、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成为劳动就业增长的主渠道

伴随着经济结构及所有制形式的变革,江西省就业人员的就业去向更加多样化,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发生了变化,据统计数据显示,*—*年末国有经济类型单位从业人员为分别为205.98万人、202.21万人、199.33万人,可以看出国有经济类型单位提供就业能力呈现下降趋势。与此相反,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年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为420.14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由*年的32.23%提高到65.86%。其中在岗职工人数达到55.86万人,比*年末增加7.4万人,增长15.27%;占江西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总量的比重由*年的18.76%提高到21.1%。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在岗职工为45.91万人,比*年末增加5.29万人,增长13.02%;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单位在岗职工近10万人,比*年末增加2万多人,增长26.95%。

3、江西省就业结构仍需不断调整

在就业形势平稳的背后,江西省就业结构的矛盾却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一、劳动资源在产业上分布不合理。*年按三产分江西省年末从业人员分别是:997.9万人、276.1万人、659.1万人;到了*年这些数据分别为:978.3万人、413.6万人、647.9万人。可见,江西省就业人口的构成仍存在第一产业比例偏重的现象,与发达地区相比还需要继续调整就业结构。

(二)亟待解决的就业问题

1、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江西省就业形势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方面,大量的城镇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出现了招工难和就业难两难并存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缺工现象将更加普遍和突出。三是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较难消除。随着招生数和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竞争不断加剧,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毕业生暂时失业现象。而且,由于就业难,大中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高质低就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四是市场公平竞争与弱势群体就业难的矛盾较难解决。目前江西省城镇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享受国家低保补助的人员及残疾人等就业弱势群体,总量在百万人以上。而市场竞争是优胜劣汰的竞争,任何单位招聘员工肯定是希望招到素质高、能力强、年龄轻的劳动者,因此,在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使相当多的就业弱势群体难以就业。五是就业岗位的对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与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矛盾难以化解。当前就业难,难就难在缺乏就业技能,特别是缺乏高技能和复合技能,难就难在就业岗位的较高要求与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矛盾近期内还难以化解。

2、就业观念比较滞后

当前,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就业观念,与市场就业机制极不相适应。一是“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二是存在较大的就业偏见,认为只有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才保险,有固定工作才算就业。三是缺乏“敢闯、敢试”的开拓进取精神,存在严重的畏难心理。不少职业介绍所反映,多数人在填报求职意向时,要求在市内,待遇要高,然而他们自身的竞争就业条件并不好,“眼高手低”现象十分普遍。

3、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目前,江西省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仍然比较窄,国有和集体企业基本上进入了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而大多数非国有经济组织因种种原因不愿参加社会保险。致使许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因怕失去社会保险这一“安全网”,担心养老、失业、生病、伤残无依靠,而不愿到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影响了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4、城镇失业问题亟待解决

随着市场就业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江西失业人口总量不断增加。据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逐年上升,*年城镇登记事业人数为22.84万人,比上年增加0.42万人;“十五”时期江西省累计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达到101.92万人,比“九五”时期增加30.97万人,增长43.65%,年平均增长7.51%。“十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比“九五”时期有较大幅度上升,而城镇失业人员呈现以下特点:①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以初等教育为主,过半的失业人员仅受过初等以下教育。②择业观念比较落后,仍以等靠要为主。不愿找或未找工作的占51.76%,下岗待安置的占24.05%,近7.5成的失业人员未找工作或等待安置。由于这部分人具有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的劣势,市场竞争力弱小,已成为城镇再就业人员中的困难群体;特别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担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后代的重任,生活压力更大,如处理不当,将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潜在威胁。

二、扩大就业的对策思路

(一)明确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能定位

首先,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突出的位置。应该认识到,经济增长并不能保证就业自动增长,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就业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确立扩大就业优先的目标,不仅保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更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选择适宜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就业。

其次,坚持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政府在制定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政策时,应突出创造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的战略目标,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并体现到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金融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上来,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促进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

第三,实行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全面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加强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提供优质就业服务。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保持政府就业资金的经常性投入,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第四,完善创业和就业环境,积极促进就业。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劳动就业相关法律,并制定各项配套法规,形成完善的就业法规体系;适应市场就业要求,大力发展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的建设,市区县街道和重点乡镇全部建立就业服务机构,将服务范围覆盖全部城镇地区和大部分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劳动力市场信息微机化管理和信息联网工作,初步建成包括市级网、区域网和全国网三个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

最后,加强统计调研,不断研究解决就业政策。在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时期,掌握及时有效的就业和失业信息,是政府就业决策的需要。

(二)就业增长与经济高速增长不相匹配的情况下,江西省在就业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调整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服务业为主来带动需求。对于传统产业,一是要积极扶持支柱性产业;二是要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延长产品链,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要加速制造业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的重组。大力发展服务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

2.面对江西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稀缺的资本资源,在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特别注意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及技术密集产业的协调发展、合理布局。

3.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三非”就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劳动就业主要应是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要培养非公有制企业,提倡非正规就业、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三)改善就业环境、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

1、深化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保体制改革,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劳动力市场收费、拖欠民工工资等专项检查。

2、采取减低国有房屋租金或给予适当的房租补贴及降低其他有关税费等办法,鼓励个人和家庭从事小商品、饮食业、市场中介服务业。

3、鼓励非盈利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重点发展教育培训、公共信息服务和公共管理。

4、加快推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相关管理办法。用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类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放宽国内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限制,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展社会就业渠道。

(四)有效地扩大就业、积极地应对失业

1、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劳动力市场的第一重分割是城乡分割;第二重分割是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这一分割通过把人分成不同身份而拒其于特定的市场之外。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才能整合出一个能更加有效地配置劳动力资源统一的市场。

2、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和培训体制。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并不完全是总量过剩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正规的教育体制也应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定位,不能把所有相同专业的学生,都定位在同样的需求层次上。

3、加大积极就业政策的力度,不断提高失业者的就业能力。

4、实现经济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整合,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扩大就业的最根本途径当然还是依赖于经济增长。要使经济增长中就业的含量不断增加,就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鼓励创造各种各样的就业形式。

(五)促进就业要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

对于促进就业的总量看法是,要着眼于制度创新,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如果说国有企业改革要走抓大放小的路子,那么,解决就业问题则要放大扶小,活强助弱。大拨靠市场、靠发展,小拨靠政府、靠社会帮助。要不断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不断改革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制度障碍,不断减少劳动者创业和就业的制度成本,让绝大部分有竞争能力的劳动者到劳动力市场的海洋里自由活动。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对于改革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少部分市场竞争能力很弱的群体,需要政府和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对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再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当务之急,要研究完善非正规就业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政策问题。

(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城镇化

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扩大农业就业容量。农村生产应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适当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向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2、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一是要通过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完善信贷金融服务,使乡镇企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二是乡镇企业要抓住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三是深化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的培育,促进乡镇企业连片集中发展。四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村个私民营企业的发展。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服务等领域。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包括各种服务业在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应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及信息产业。

4、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转移。一是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外出劳动力的组织和指导,为劳动者提供及时的准确的就业信息,并且做到跟踪服务。二是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外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三是要逐步消除城乡分割,打破城乡封锁,取消户籍制度,构造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四是切实解决外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帮助外出打工人员解决家庭的生产、生活等方面问题。

(七)提升服务业在劳动就业中贡献的政策

1.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明确服务业发展的目标,调整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调整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势在必行。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产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二是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仓储业等;三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和公用事业等。

2.从财税政策上为服务业的大力开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一是对愿意接受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第三产业,应在税收、利润分配和劳动管理等方面给予更优惠的照顾。二是要区别对待,重点扶持。对那些社会急需而又发展滞后的第三产业,应实行低息低税政策,有的可实行有条件的免税。三是要增加投入。除了增加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外,还应注意把预算外资金引导到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上来,把分散在地方、企业和个人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第三产业建设,特别是用于投资少、效益高、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

3.加快城市化进程,鼓励中小城市适度扩容。要尽快放松并最终取消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政策限制,同时采取一些鼓励中小城市扩容的政策措施。比如可考虑在新安排的财政公共投资中将一定的份额投入到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结构中。

4.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降低服务业进入门槛与成本,消除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