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研究

一、“十五”期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评价

1.“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发展概况

近几年,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年,全省实现GDP3500亿元,超过“十五”计划目标500亿元,增速创11年来的新高,达13.2%;财政收入349.2亿元,超过“十五”计划目标74.2亿元,实现四年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0亿元,较*年增长了2.32倍。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3元,分别超过“十五”计划目标400元和27元。

2.“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发展评价

(1)发展战略思路科学合理,中部崛起态势明显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强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工业现代化,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并根据江西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沿海产业升级的态势,提出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和率先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这一科学的战略决策及其战略定位突破了江西长期以来围绕“农业和资源”做文章的巢臼,使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年,我省GDP年均增长达11.3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42%,增幅分别较“九五”期间提高1.99个百分点和9.13个百分点,崛起态势十分强劲。*年,江西绝大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中部平均水平,经过四年的发展,至*年我省有6项指标进入中部前三,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城镇化水平,及高速公路密度等5项指标分别比中部平均水平高9.6%、183.6%、22%、1.3%和8%,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和高速公路密度三项指标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制定的发展战略,是符合省情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为江西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条件。

(2)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年来,江西按照“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战略思路,积极实施大开放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从而推动江西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年7月,江西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加快体制对接,市场对接,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互动。四年多来,在大开放主战略和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下,江西开放环境、开放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气不断上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年,江西实际利用外资达55亿美元,增长速度位居中部首位。*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第八,已有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江西;在外资的强力支撑下,江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高水平增长,四年来累计投入达4785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投入总量的2.14倍。与此同时,江西的对外贸易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年江西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5.32亿美元,较*年增长117.5%,四年实现了翻番。

(3)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凸现,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是江西经济“十五”时期的一大特点。“十五”期间,江西工业化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我省工业实现增加值1110.7亿元,较*年翻了一番,占GDP的比重由*年的27%上升至31.8%,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6.6亿元,较*年增长143.77%,其中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5家。从三个方面看,江西工业的主导地位正日益突现:一是全力打造的六大支柱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年,我省六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39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二是以工业园区为抓手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四年来,全省工业园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发展十分迅猛,一批工业园区初具发展规模,并日益成为各地经济增长极。*年,全省98个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35.1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0.2%;销售收入101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3%;25个工业园区销售收入超过了10亿元,其中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销售收入均超过了100亿元,分别达到了157.25亿元和124.82亿元。三是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远好于*年。*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6.2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8.84%,总资产贡献率9.07%,资本保值增值率123.47%,成本费用利润率3.45%,全员劳动生产率61615元/人·年,分别较*年提高了-8.95个百分点、47.07个百分点、2.88个百分点、14.54个百分点、2.01个百分点和1.49倍。由于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年我省工业实现了利润三年翻番的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1.88亿元,较*年增长4.74倍,其中利润超亿元的企业达13家。

(4)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十五”时期,我省城市化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城市体系日益合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活力不断增强。全省城市化水平由*年的27.7%上升至*年的35.6%,平均每年增长近2个百分点。省会南昌按照京九经济带和长江下游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不断做强做大。*年城区人口达209万,建成区面积155km2,实现GDP770.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2.19亿元,工业销售收入566.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16亿美元,分别较*年增长22.78%、82.35%、77.01%、130.55%、178.29%和26.54倍;尤其是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制造业企业落户南昌。至*年底,全市已有制造业类企业65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600家,上市公司14家,世界500强企业20余家,一个涉及汽车、家电、食品、电子信息、造纸、飞机等10大产业、30多个行业的制造业基地,已日渐成形。*年以来,南昌市制造业在全市工业经济的构成和GDP的份额中,分别占到90%以上和1/3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5)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质量不断提高

“十五”以来,江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快发展,在优化结构中提高质量,从实际出发,围绕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转变政府职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得到明显增强。*年,全省民营经济完成投资768.7亿元,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51.6%;实现增加值1391亿元,占全省GDP的39.8%。与此同时,我省经济增长的质量明显提高。*年,我省每万元GDP能源消费量由*的1108千克标准煤下降至966千克,其中每万元GDP耗电量由*年的1045千瓦时下降至960千瓦时,每万元GDP用煤量由*年的1232.2千克下降至1128千克,分别下降了12.81%、8.13%和8.44%。

(6)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其一是发展的“软”环境不断优化。新世纪伊始,新一届江西省委、省政府在赣鄱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适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摒弃小农经济观、计划经济观和平庸为政观,增强开放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井冈山精神,走江西发展新路,在红土地上掀起了一股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思想运动高潮。全省上下在解放思想自我审视中统一了思想,转变了观念,进而促进了观念创新,发展理念的更新。与此同时,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自*年4月至*年底,江西先后三次大幅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使省级行政审批项目从1127项减少到315项,减幅达72%;*年,为配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又全面清理了行政许可项目和实施主体,取消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设定的166项行政许可中的109项,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尤其是,随着江西工业化战略和大开放战略的实施,形成了“开放倒逼改革”机制,进而极大地促进了江西的机制、体制和制度创新,极大地优化了江西的投资“软”环境。如,在最近由国内权威机构出台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序中,南昌的文化竞争力和政府管理竞争力两项指标在全国200个城市中均名列前十。

其二是发展的“硬环境”不断优化。近四年是江西历史上交通建设力度最大的时期。四年来,江西按照“天”字形构架大力发展全省的高速公路网络,如今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500公里,四年新增1100公里,是过去高速公路总里程的2.57倍,实现了主要出省通道高速化,各设区市全部通高速公路,60%的县市有高速公路通过。同时,铁路、机场等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井冈山机场和赣州机场改造的完成,南昌昌北机场国际航线的开通,以及赣龙、铜九、浙赣和武九铁路的新建、改造,使江西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便捷,通达能力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二、“十一五时期江西发展的宏观背景分析

(一)国际宏观背景分析

1.有利因素:世界经济仍将持续增长

尽管世界政治经济局势风云变幻莫测,尽管中东等局部地区战争不断,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摩擦不断,但世界范围内和平和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未来3-5年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我们依然对今后几年世界经济的复苏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1)美国经济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后仍然保持了好的发展势头,其内在的调整能力和消费者的信心仍将支持美国经济形势向好;

(2)日本的企业重组和解决不良债权将进一步取得成效,在大公司营业利润上升的带动下,将为日本经济复苏带来新气象;

(3)欧元区的扩张性财政和金融政策实施余地大于美国和日本,有可能采取更多的手段刺激经济增长。

(4)东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未来三年仍有望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5)俄罗斯经济已连续几年保持4-5%的快速增长,未来仍将呈现稳定增长趋势。IMF和经合组织对世界经济前景均持乐观态度,随着各大经济区经济的增长,世界贸易已经走出了前两年的困境而复苏,发展较为迅速。

之所以持谨慎乐观态度,是因为“9·11”恐怖事件、阿富汗战争、美国假账丑闻、拉美经济社会危机、伊拉克战争和SARS疫情接连爆发,导致世界经济复苏晴朗的天空时而阴云笼罩,时而暴雨倾盆,虽然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调将不会改变,但各种突发性事件引起的国际局势动荡仍将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诸多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2.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增长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虽然世界经济前景看好,但是也有一些制约因素存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均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增速可能放慢;日渐猖獗的恐怖主义和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及持续高涨的世界原油价格,也为各国经济前景蒙上了阴影。如,目前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石油进口大国已经明显感受到了石油价格上涨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2)石油、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的供给压力,以及对中国崛起产生的恐惧而形成的贸易摩擦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制肘

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高,如今已由*年的19美元/桶到上升*年8月底的68.9美元/桶,上涨了2.63倍。由于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油价的不断走高,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放慢。如据国际能源组织预计,原油价格每桶上升10美元,中国GDP增速将降低0.8个百分点,物价上升0.8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国际市场铁矿石、钢材等战略性资源的最大消费者,而且随着钢能产量的继续扩张,未来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将成为趋势。而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张,铁矿石、钢材等供给价格上扬态势较为强劲,这势必造成我国工业产品制造成本的大幅上升,严重削弱其国际竞争力,进而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消极影响。如,按照*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4美元/吨的平均离岸价计算,*年进口铁矿石每吨将涨价18美元,上涨75%,这将使钢铁生产成本每吨上升250元以上。

未来几年,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崛起产生的恐惧,将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和更多的贸易壁垒。据统计,*年以来,中国71%的企业和39%的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损失的金额达到贸易总额的17%。截至*年11月底,国外共发起673起针对或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累计涉案金额超过190亿美元。*年1月1日之后,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发达国家为防止竞争力强大的中国纺织品冲击本国市场,纷纷采取或正在酝酿采取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口。未来,这种贸易摩擦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从近期我国与美国、欧盟关于纺织品的贸易争端就可见一斑。

此外,强大的升值压力将使人民币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升值,由此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带来深远的影响。

(二)国内宏观背景分析

1、有利因素:

1).我国经济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在这一时期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一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央政府已经具有较高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宏观经济政策更加科学稳健;另一方面,我国的发展理念日益科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表明我们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不断升华和完善。这就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程度越来越高,尽管中国经济还面临着许多重大的难题,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在未来3-5年不会发生重大改变。未来10-15年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年均8.5%左右,2010-2020年经济增长将有所放慢,但年均增速仍将保持在7%左右。

2).国家将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将为中部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年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加强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已日益成为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各项前期调研工作已基本结束,预计“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中部地区将给予更多的关注,宏观政策将会较以往更多地考虑中部地区的利益,中部加快发展的机遇已经来临,这也为江西崛起提供了重要机遇。

3).国内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江西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从全国看,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尤为强劲,已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未来随着这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其发展将进一步加快,这将为江西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江西地处中部,承东启西,贯通南北,既处于长江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的中心腹地,又是唯一同时毗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闽南经济区的省份,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随着我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泛珠江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我省与沿海诸省产业、市场、体制和基础设施对接水平日益提高,承接其产业转移的水平和能力也日益提高;尤其是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其资源、能源瓶颈的日益突出,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与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4)、制度变革释放的能量仍将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资源状况、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并未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江西近年的快速发展更多动力来自制度变革的内生性能量的释放。*年至今,江西经济制度创新的集中表现是:开放重于改革达成全省共识,而且发展开放型经济被迅速贯彻到政府和企业行为中。省委、省政府在管理经济中,通过制度变革来解决存量资本不足的主要矛盾,通过全方位的开放,吸引转移资本,进而利用转移资本来改善经济制度,清除发展障碍,即使到现在,制度动员技术的发展方式仍占据着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而且大开放战略和工业化战略更加具体化和纵深化。目前,江西制度变革取得的成效更多来自于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信息由政府转向市场,更多体现在政府和企业单方信息传递的市场化和规范化,而政府、市场和消费者的共同信息还相当不完善,所以未来制度变革的空间还很大,而制度变革推动江西经济发展的贡献还将得到进一步体现。

5)、工业园区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年,江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工业化为振兴经济的基本途径,之后,各地、县都加快了工业园区的建设,到目前,全省共建成工业园区96个,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一个。并逐渐形成了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19个省级开发区和江铜、江铃、昌河、赣南稀土、昌顺生态食品等一批特色工业园,未来几年,我省工业园区建设将贯彻“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方针,着力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提升产业档次,壮大经济总量,培植新的财源,增加就业岗位,把工业园区办成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工业园区将名符其实成为江西新的增长极。

6)、交通设施的改善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将使江西的区位优势更显突出

实事求是地讲,江西经济发展目前并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对江西形成合围之势,江西目前正好处在“二洲一区”辐射圈的边缘地区,三地企业为避免投资设点的辐射圈重复覆盖的问题,新投资区位首选一般不会考虑在江西;同时,“二洲一区”本身的集聚效应远远大于扩散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的人才大量进入闽粤地区,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则大量进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有力的例证,加上“二洲一区”在其区内本身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短期内江西想通过承接来自“二洲一区”的转移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愿望可能与现实相背离。要改变这种残酷的现实,出路只有大力缩短江西与“二洲一区”的经济差距,主动融入“二洲一区”的分工协作。为此,近年来我省加快了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特别是加快了高速公路的建设。上世纪末,江西仅有高速公路400公里,近3-4年,以每年新增300-400公里的速度发展,“十五”期末可达1700公里,*年底,东到上海、浙江、福建,南下广东,西达湖南,北通湖北、安徽的高速公路已全部通车,江西与外省的流通成本大幅降低,这是江西真正融入“二洲一区”最为根本的基础条件。随着江西与“二洲一区”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江西将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地参与发达地区的分工合作,“二洲一区”的辐射半径将延伸到江西的大部分地区,从而使江西毗邻“二洲一区”的区位优势得到真正体现。

2、不利因素

1)、宏观调控对弱省的制约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近两年来,为保持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日益加强,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一段时期这种调控将日益常态化,这对于保持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是十分必要的,实际效果证明也是正确的。但是,目前的宏观调控方式在某些方面仍是“一刀切”,没有区别不同的区域发展差异和具体的省情实际,有其不当的一面。由于江西发展水平较低,自身财力有限,全省社会投资严重不足,而长期以来国家对江西的投入也相当有限,致使自解放以来江西的全社会固定资产绝大多数年份较全国平均水平低四十多个百分点;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全省开放型战略的实施,江西的投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开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而且生产要素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也支持江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此次国家的宏观调控却通过控制土地、项目和投资,使江西良好的发展态势受阻。如,江西的土地资源较东部沿海诸省市稍显充裕,且江西的土地用来发展工业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更多的社会财富,而“一刀切”式的土地政策实际上制约了诸多像江西这样的经济弱省省份的发展。

2)、中部诸省崛起态势使我省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近两年来,中部其余诸省份崛起态势亦十分强劲,中部诸省之间的竞争态势愈见激烈,为此对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我省中部崛起的形势将更加严峻。以我省追赶的另一个目标湖南为例,*年其人均GDP比我省高303元,但*年其人均GDP比我省高308元,虽然差距不是太大,但说明追赶的难度越来越大。

3)、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偏小的局面仍未彻底改观

尽管近几年江西发展较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潜质,但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总量依然偏低,人均水平较低,尤其是基础弱、发展后劲和内在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还未根本改观,欠发达地区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如,*年我省各主要经济指标绝对数在中部诸省中仍处于落后地位,其中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均居中部末位,而且差距较为明显,分别仅相当于第五名的65.1%、57.1%和65.6%,实现中部崛起任重道远。

4)、“三农”仍然是实现和谐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首先,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绕江西经济发展。江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自建国以来从不间断地向国家输送粮食的省份之一,但是对于发展农业,江西既没有绝对优势,也没有比较优势。江西的耕地面积只有2993.4千公顷,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倒数第十位,只相当于黑龙江的25.4%,在中部六省中则名列倒数第一,只相当于河南耕地面积的36.9%,湖南的3/4;更为重要的是江西红壤的地力差,既不如东北黑土地的地力,更不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地力,是一种典型的用高投入在贫瘠土地上生产粮食的不合算的方式。而且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很低,鄱阳湖平原水涝灾害相当严重,发展农业的效益十分低下。

其次是农村问题。尽管近几年来江西不断加大对农村的各项投入,但是由于财力有限,历史欠账太多,广大农村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卫生及文化等水平还很低,农村的养老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等才刚刚起步,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如江西农村人均期望寿命较城市低了近6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是城市的3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约占贫困农户的50%,居各类致贫原因之首。

再次是农民问题。江西65%的人口在农村,1000余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安置,全省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500万人以上,这些农民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大多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素质普遍偏低,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其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能源、原材料等供应与工业化进程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

江西的煤炭年产量只有1200万吨,且资源日益衰竭,产量逐渐下降;油气资源甚微,水力资源开发潜力有限,能源供给形势较为严峻。由于长期缺乏建设资金,电网建设欠账多,目前江西电网存在总装机容量不足,高压电网覆盖面小,稳定水平低,配网薄弱,容载比不足等诸多问题。随着江西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用电的不断增加,我省电力消费增长迅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年,江西电网最高用电负荷606万千瓦,较*年增长102万千瓦,预计*年将进一步提高到650万千瓦,而目前全省统调装机容量只有620万千瓦左右,虽然各相关部门采取了有力措施度过了酷暑难关,但又面临冬季用电高峰的难题,全年电力电量难以平衡,将是江西电力供应最为紧张的一年,全年计划用电将难以避免。如,自*年12月23日起至*年春节前夕,省城南昌大范围内高频率拉闸限电,人民群众生活深受影响。随着用电量的快速增长,江西省对煤、油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且煤炭需求的缺口和增加量主要依靠省外调入解决。*年,江西从省外调入煤炭1888.89万吨,石油482.29万吨,分别较*年增长2.52倍和77.74%。随着全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电力、冶金、建材等主要用煤工业快速增长,江西煤炭供求缺口将逐年增大,省外调入煤炭须逐年增加。在江西煤炭资源贫乏、调入电煤日益困难的情况下,已装机和新装机的燃煤机组所面临的资源瓶颈和运输瓶颈将很难得到有效缓解,彭泽帽子山核电工程迟迟不能获准开工建设,将进一步加剧电力供需矛盾。与此同时,自*年以来,在需求的拉动下,全国煤、油价格一路狂涨,仅*年全国煤油产品价格较去年同期上升19.8%,其中煤炭价格上升了41.7%,因此电力企业要求国家调整上网电价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是能源供给短缺,一方面又是价格不断上扬,如不妥善处理,将会严重制约江西经济发展。

江西虽然具有有色金属、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如铀)的资源优势,但发展大规模现代工业的基础性资源比较缺乏,如铁矿资源,江西既少又贫;铝矿罕见,铜矿略为丰富,但品位低,且省内需求一半以上需进口解决。江西传统产业多是钢铁、冶金、机械以及建材等高消耗型产业,加之目前江西正在打造全国的制造业基地,制造业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因而对原材料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而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我省丰富的钨矿正在日益枯竭,为共和国工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绝大多数矿山已破产关闭,亚洲最大的德兴铜矿据预测尚且只有20来年的开采量,原材料短缺将可能成为制约江西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6)、发展环境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经过改革开发二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四年的发展,江西的发展环境大有改观,特别是软环境,近年来江西的发展更多的得益于软环境的改善,从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加快江西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仍是软环境,其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软环境。华东交通大学最近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当地政府已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认同度只有27.3%,而“政府行政不作为使企业经营难”、“企业过多精力放在与政府协调关系上,影响了经营管理能力的发挥”的认同度分别为86.2%和63.8%,就反映了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到位、企业交易成本高的实际情况。说明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变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环境能赶上甚至超过广东、浙江,江西正在推进的全民创业所焕发的活力一定会让中国震惊。其次,产业集群条件差、产业配套能力弱,尤其是金融业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也日益成为制约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肘”。再次,各地饥不择食的招商引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也日益显现。

从硬环境看,重大的工业项目少对江西发展的制约是明显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改善的余地仍很大,如江苏的高速公路就比江西多1000公里。

三、“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走势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省经济仍将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全省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

1.总体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发展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至少不会低于“十五”期间的平均增幅,估计GDP年均增幅在12-13%之间;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一次产业比重将持续下降,二次产业比重将持续上升,三次产业比重也将会有所提高,预计至2010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将为15:51:34左右。

2.我省开放型经济将进一步发展

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我省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制度建设日渐健全和完善,投资环境日益优化,基础设施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日益提高。与此同时,随着沿海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以及我省经济日益融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我省开放型经济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招商引资水平将持续提高。预计,“十一五”时期,我省招商引资年均增幅将达20~30%。

3.工业化进程将明显加快

首先,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未来几年,随着我省工业化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工业园区发展所带来的产业配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六大支柱产业将进一步壮大。其次,工业园区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过去的四年,是我省工业园区发展最为辉煌的四年,全省的工业园区经历了从多到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各工业园区已度过了发展的初始期,基本进入了产业填充期,有的甚至进入了产业集聚期,园区的基础设施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出水平日益提高,入园企业、开工投产企业日益增多,园区产业配套能力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预计“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园区将会有一个远高于“十五”的速度发展。其三,随着我省“全民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十一五”期间我省将会出现一个全民创业的高潮,个私经济将进一步发展,活力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将进一步增强。预计“十一五”期间,江西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应在20%左右。

4.城市化水平将不断提高

一方面,我省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另一方面,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我省各设区市的城市发展框架已基本搭好,并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发展城市、经营城市的经验,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工业园区的良好发展势头,将极大地促进我省城市化发展。预计“十一五”期间,江西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

5.农业及农村经济将稳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一方面,国家将在现有的对农业实行的“三免一补”以及粮食最低保护价政策的基础上,全部免除农业税收;另一方面国家为促进中部崛起,必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和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预计我省农业生产仍将保持*年以来的发展势头,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将会稳步增长。与此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构建和谐平安社会战略的实施,国家和省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教育文化等的投入,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稳步发展时期。

6.旅游业将引领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省“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战略和大开放战略的实施,我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龙头,并日益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红色旅游业发展尤为迅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发展初具规模,“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日渐深入人心,江西已日益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年,江西旅游接待总人数4117.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0.81亿元,分别较*年增长41.19%和78.91%,年均增长分别达9.01%和15.65%;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当年GDP的百分比由*年的6.72%上升至6.89%,占全国旅游业的比重由2.98%提高到5.11%,四年提高了2.13个百分点。预计随着*·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江西的旅游业将会在“十一五”期间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也必将极大地促进全省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关于我省“十一五”规划的若干建议

1、“十一五”规划目标要高瞻远瞩,核心是以人为本。

我们的规划要有十分明确的目标,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是宏观的奋斗目标,而“十一五”规划应将党代会的目标细化,提出每个年度的奋斗目标。但这个目标应该向全社会证求,让民众参与,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搞开门规划,而不是闭门规划。规划的核心要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本届政府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往的五年计划多偏重于经济发展,偏重于GDP的增长,体现的是物的崇拜。“十一五”规划要体现人的发展,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崇拜。如人口的规划,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规划,教育科技与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医疗卫生与保健规划,就业规划,社会保障规划等,应作为重点规划内容,这都是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对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加大了在上述领域的财政投入,并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允许发行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利用募集的资金发展体育和福利事业,在我们城市的许多社区、公园等地方就安装了由彩票资金提供的体育活动与健身设施,这种设施投入非常少,但起的作用非常大,体现政府的作用,改善发展环境,促进人的健康,增加人的交流,减少社会冲突与矛盾等等。此类公共品的供给,市场是不能发挥作用或很难很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规划好。

2、“十一五”规划要体现退出强势政府的观念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在经济领域,经济发展规律是客观的,政府的宏观调控应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作出的反应,而不是人定胜天,政府是顺势而为地调节经济的运行方向和速度,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要尽可能少,超出政府职能范围的事无须政府去规划,政府重点规划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多强调的是政府推动,好象政府不强势推动,经济的火车就开动不了。特别是近来,一些起地方和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提高执政能力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名义下,干预经济主体市场行为的趋势有所加强。

3、“十一五”规划要体现制度变革和制度环境建设

制度变革的方向和程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实践的结果,制度变革也是江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往的五年计划中制度变革的内容较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规划,制度变革或制度环境的建设应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内容。

1)、国有企业改革规划。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以往强调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管理之路。而在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国有企业改革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应有明确的规划了。

2)、城乡统一制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是新世纪我国政府的重点战略选择。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打破各种城乡二元化制度的樊篱,建立起一整套城乡统一制度,重点是让农民享受市民享用的各种制度好处,如城乡统一的居住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3)、政府职能转变规划。最近省企业调查队做了一项“私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调查,在私营企业给政府的建议方面,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提供金融服务、保护合法权益、经济上一视同仁、建立市场经济的规范、提供产业发展和经济活动的信息”。这个调查提供给我们的核心信息就是强烈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尽快到位,今后五年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时期,应进行详细规划。

4、重点做好若干战略性规划

1)、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土地是此轮宏观调控的两个重点之一,土地资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永续利用的财富,国土资源的一切利用只有通过政府的规划才有可能发挥最好的效益。我省的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就是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典范,在国际上享有声誉,除了做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之外,还要做好一些专项规划。

2)、能源利用规划和战略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规划。江西的能源特别是电力的规划要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偏重于火电,今后的煤炭运输和环保是两个大问题,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进行能源规划。江西的铜、稀土等矿藏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更要从全球的角度进行规划。

3)、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规划。我省的环境保护做得较好,要进一步巩固成果,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原则,做好此项规划,不要指望企业和市场能做好环境保护的善事。

4)、科学研究和重大公共性技术开发规划。科技创新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科学研究和重大公共性技术开发应作为重点规划,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攻关。我省的若干具有比较优势的科研领域,如动物工程、食品工程、稀土提取等,应进入规划重点。

5)、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福利保障、就业等社会公益事业规划。这些规划是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也是本届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做好这些规划可以更多地争取国家的资金投入,也体现执政为民的方针。

6)、基础设施建设和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规划。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其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回报低、社会资本进入难等特点,政府应进行规划。如通讯、电力、广播电视、铁路等具有网络性质的行业,多是由一个或很少几个企业进行垄断经营,形成自然垄断,从提高网络效率和保护消费者角度出发,对自然垄断行业要进行规划。

5、“十一五”规划也是有所不为的规划

“十一五”规划应体现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特征。过去“五年计划”中重点的经济结构规划、主导产业规划、重要产品规划、进出口和外资利用规划等应淡化或弱化,因为这些内容主要不是政府规划的结果,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都应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市场调节的结果,不是人为规划的结果。对竞争性产业和产品,政府与企业相比,其敏感度差之千里。政府决定什么产业是支柱产业什么产品为重点产品的思维仍是计划经济的思维,一个政府官员难道会比一个企业家更清楚市场上什么产品更有销路,什么产业更有发展前景吗?进出口和外资利用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只要为企业进出口和利用外资或对外投资创造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就可以了。

五、加快我省“十一五”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十一五”时期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

1.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江西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在全面、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尽快壮大全省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五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把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经济发展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三是更加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既注重效率,更兼顾公平,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使人民生活水平有更大的提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四是更加注重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搞好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谋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为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五是更加注重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快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第一,坚持大开放主战略。江西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大开放主战略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统领性、关键性作用。仅仅靠江西自身的积累,不能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仅仅靠江西自身的改革,不能解决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大开放主战略的实施,引进了资金、项目、技术和市场,也引进了竞争意识、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弥补了我们的不足,推动了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了江西经济发展的活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大开放主战略,充分发挥江西在资源、生态、区位和生产要素成本方面的优势,利用当前江西土地和电力能源供应相对宽裕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产业基础,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是江西经济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一是要按照“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要求,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江西开放的区域格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农业、旅游业、科技、教育、文化、金融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二是要通过创新思路,改进方式,提高操作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市场体系和制度上加快与发达地区接轨为重点,在口岸建设、加工保税区设立、通关服务、港铁联运、金融服务、产业配套和市场体系建设上加快推进,进一步改善大开放的整体环境。三是要努力扩大外贸、外经。加快培养多元化出口主体,扩大外贸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产业链、营销链和供应链,在国际合作中提升综合竞争力。

第二,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思路,是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是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要求。江西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投资严重不足,工业发展速度不快,效益不高,工业税收长期上不去,导致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综合经济实力难以提高。江西要实现崛起,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工业化为核心。从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也必须大力推动工业化。只有工业的发展,才能缓解就业压力,扭转县乡财政困难局面,为顺利实施城乡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只有工业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来城市就业,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使之变成城市居民,为推进城市化奠定坚实基础。推进工业化,要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三新”上,即新的体制、新的增长方式、新的工业化战略。一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解决好实施新型工业化的体制问题,增强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要通过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科技进步来实现经济增长,解决好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三是要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城市功能,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三位一体”的新战略,解决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问题。

第三,大力推进城市化。江西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加快城市化进程,既可以加快第三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也可推动第二产业的集聚和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途就在于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是要加快形成南昌城市圈和两条城市密集带;二是要着力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为农民进城、市民创业提供制度保障;三是要创新城市建设、经营和管理体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品味,形成各具特色、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的城市体系。

3.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政府工作的重点在于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场不能调节、替代和发挥作用的方面,如关系经济社会和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广大民众基本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分配、生态等方面。

加快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运用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两个“强动力”。我省与先进省市的发展差距,既有思想观念和发展意识的差距,更有体制和机制的差距;而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又反过来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通过改革,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把加强技术创新与加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政策创新与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政府机构的改革,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银行支撑、社会融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在全省上下真正建立起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我省整体经济素质和综合实力。

(二)加快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聚集,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做大工业总量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支柱产业带动、核心企业优强、工业园区集聚的联动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

第一,改革开放并举,培养和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一是继续在资金、政策、科技、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集中力量培植我省六大支柱产业和重点龙头企业。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打破行业、行政区划限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以效益为中心,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集中,通过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实行资源整合、优势融合、强强联合,使一批主导产品突出、具有知名品牌的企业集团加快发展。二是坚持走大开放的路子,通过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利用江西商务成本低的优势,面向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积极引进具备国内外先进水平,能提升江西产业层次和水平的大项目。尤其要舍得拿出优秀企业、优质资产,吸引国内外有实力、有市场的大公司、大企业来进行嫁接改造,通过优势互补,培养壮大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

第二,以增强产业聚集度和关联度为重点,做大做强一批有高成长性的工业园区。一是工业园区要在加强产业配套,增长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上狠下功夫。各工业园区要抓住园区建设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的有利时机,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搞好建设规划。同时,更要注重搞好产业规划,依托地区优势,突出产品特色,为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自我调整,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园区产业配套能力,做大作强一批布局集中,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成长性工业园区。二是要适应产业集群发展要求,加快园区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物流、研发、人才、法律、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改善园区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园区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

第三,坚持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创新相结合,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坚持实行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的淘汰制度,研究制定各行业节能降耗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以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加快城市化进程,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进一步提高城乡发展的融合度

一是把南昌建设成为京九经济带和长江中游经济带交汇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要从规划和建设上推进南昌与与周边城镇体系的衔接协调,优化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特别要处理好南昌与九江的关系,从南昌建设特大城市的角度出发考虑行政区划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使南昌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二是各设区市所在地城市要明确城市功能目标和发展定位,科学确定功能分布和建设方向,实现形态规划、功能规划、生态规划的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在全省形成若干规模适度、功能互补、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城市带和城市经济圈,打造九江—南昌—吉安—赣州城市带、萍乡—宜春—新余—樟树—丰城—南昌—鹰潭—上饶城市带和环鄱阳湖城市带。

三是城市建设的重心要从扩大规模、拉开框架、美化环境,向强化基础、完善功能、塑造特色转移,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避免贪大求全。尤其要围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夯实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交通、物流、商贸、科技、信息、金融、中介机构等服务业,完善城市的交易和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发展的层次,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四是要大力推进扩权强县,着力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首先,按省直管县的模式,赋予各县相当于目前设区市的自主发展权,除国家明确规定的省级权限外,其他经济管理权也应一律下放到县级,使县一级在发展县域经济、做大县城方面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要理顺财政体制,让县级财政能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其次,各县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县情出发,着力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走适合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道路。再次,要进一步做大县城和重点镇,使其成为农民进城的首选之地,争取县城容纳县域人口1/4~1/3以上,并形成农民转移从农村→县城(重点镇)→设区市所在城市→省城的良性机制,逐步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机制,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路子。

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培育和建立有效率的市场。

要学会“无为”。要加快政企分开,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如那些非竞争性行业和政府管理的自然性垄断行业,要学会如何“撤退”,即使是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公共性开支,是传统的“政府买单”方式也需要改变,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公益性基础设施上,可经营的公用设施原则上不再投资,现有的可经营的公用设施可通过整体出让等多种方式进行资产变现,实现政府投资的“战略大撤退”。

还要“有为”。政府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更多的精力关注经济社会和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发挥市场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资金的收缴和管理工作;二是要积极探索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的途径,让更多的农民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三是积极扩大政府支出在支持就业方面的贡献,应划拨专项经费对安排社会就业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40”“50”人员的转岗培训进行“买单”;四是政府要创造更多公益性就业岗位,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更要“善为”。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创造性地领会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如在此轮经济周期中加快发展工业园区一样如在此轮经济周期中加快发展工业园区一样,把每一次宏观调控都作为江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更要利用有限的调控手段,把握好调控的时机、方向、力度和重点,注意节奏和技巧。比如,在投资偏紧的情况下,更多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工业偏紧的情况下,在服务业上多做些文章等等。

4.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好势头

第一,从政策和制度上奠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一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规定严格控制农用地转非农用建设用地,乡镇一级除特殊地理位置和已形成产业集聚外,一般不许设工业开发区,认真做好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的工作。二是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做到已经实行的政策不变,已给农民的实惠不减,支农措施的力度不弱。继续实施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实行粮食收购价最低保护制度。三是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创新投资体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步伐。

第二,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灌溉工程、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的建设。

第三,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农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各地特色和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高效水产、畜牧养植、林果、花卉等特色农业。三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产品的有机结合和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各种资本加快流向农副产品加工、流通领域,促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加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第五,建立健全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动植物保护及疫病防治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

第六,通过加大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做好组织与服务工作,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极大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5.围绕解决影响全局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着力增强发展活力

紧紧抓住当前经济发展态势好、各方面改革意识增强的有利时机,把深化改革同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第一,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改组国有企业。一是要着力于战略集中,盘活资产,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提高国有资产运作效率,增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全局的主导作用和控制力。二是要重点搞好已列入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或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实行经营管理权和投资收益权分离,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督方式,抓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第二,公平环境,消除限制,做好服务,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是要创造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性公用事业的行业和领域,进而允许其进入一切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凡是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民营企业进入均不受限制。二是鼓励民间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制、改组和改造,为民间投资释放更大空间。三是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如在政策引导、信息提供、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才交流、业务和管理培训、融资信贷、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三,稳步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在2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并开展“乡财县代管”试点。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逐步建立审计监管、财政监管和社会监管各有侧重的监管机制。

第四,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综合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进一步完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

6.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第一,大力实施交通畅通工程。按照到2007年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公里的目标,抓紧景婺黄(常)、武(宁)吉(安)、景(德镇)鹰(潭)高速公路等一批交通骨干项目建设,加快已通车高速公路连接线的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快国省道和农村公路的改造,尽快实现乡镇通柏油路或水泥路,行政村实现路面硬化;继续加快铁路、航空事业发展,重视水运事业,全面提高综合运输能力。

第二,继续加快电源网点建设。按照到2007年全省统调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的目标,加快构建500千伏输变电主网架,加快贵溪电厂扩建、黄金埠电厂、丰城电厂二期等工程建设,争取开工建设洪屏抽水蓄能电站,进一步加大城乡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并做好其它火电、水电、核电项目的准备工作。

第三,继续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大网络建设力度,加快新一代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信息网的发展,构筑基础信息平台,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推动企业信息化,推进农村信息化。

7.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率先发展物流业,建立高效、畅通的物资流通体系。以大中小城市、城镇、工矿区、乡(镇)所在地为基地,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的凝聚力大、辐射力强的各种贸易中心,加快省、市级批发市场建设和其它流通设施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尽快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第二,健全完善各类市场体系,包括产权市场、证券市场、资金市场、人才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保险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为各种生产经营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动提供支持。

第三,积极发展现代社会服务业,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发展的重点是信息咨询服务业(包括市场、技术、科技、统计、会计、审计、法律等)、计算机服务业、非银行金融业、租赁业等新兴产业、旅游业、社会公共服务、社区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

第四,大力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国家法律规定的基本保险与商业性的补充保险相结合,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

第五,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能力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