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分析

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新世纪以来,在工业化核心战略的指引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开始凸现,工业化进程实现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的历史性转变。在工业化强力拉动下,全省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迈上新台阶,工业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这些积极的变化为*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和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一、新形势下的工业化核心战略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年,我国人均GDP迈上了1000美元的新台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性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但这一时期往往又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处理不好,就很可能丧失发展机遇。中央对此早有预见和对策,*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这表明我国工业化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推进,避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或者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经济增长将坚决摈弃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工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发展阶段与全国有所不同,但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高度统一的大前提下,*工业化道路与全国的工业化道路总体上必须保持一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转变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现实的需要

翻开*年统计资料,一串串闪光的数据象大江奔涌的浪花,展示了我国人民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非凡风采和辉煌成就。然而,有一组数据又令人触目惊心。

我国创造了11.67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9.1%,但仅财政支出、新增贷款、股市筹资和实际利用资金等四大资金的投入量就超过5.7万亿元。消费的能源和主要原材料,增幅均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其中包括2.52亿吨原油、15.79亿吨原煤、2.71亿吨钢材、8.36亿吨水泥。我国消耗了相当于全球总产量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创造的GDP仅占到世界的4%。

如果按每1美元生产总值能耗计算,我国比发达国家能耗高4—5倍。世界煤炭还能烧230年,我国只能烧70年;世界石油还能用40年,我国才不足20年。目前,美国每万美元GDP耗水514立方米,日本为208立方米,而我国为5045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8至20倍。粗放型增长方式已让资源环境不堪重负。过去我国每增加1元资金投入,可以增加2元多的GDP。现在每增加1元资金投入,所增加的GDP已达不到1元钱。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至3%左右,不少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是靠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来支撑的,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要素越来越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在走出商品供应不足的“短缺经济”困境之后,正面临着一种“新短缺经济”。

我国虽然国土辽阔,由于人口众多,任何一种资源的拥有,如果除以13亿,都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量。如果每人节约一升水、一度电、一桶油;少毁一寸土、少砍一棵树、少排一吨废水、废气和废物,乘上13亿,就是中国对世界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贡献。

在上个世纪中期,拉美国家加速实施现代化战略,六七十年代外资大量涌入,注重发展制造业,追求高投资和高速度,到80年代初期,许多拉美国家几乎同时陷入空前的经济衰退中。实践证明,结构脆弱的制造业,短缺的资源与生产要素,成为无力支持经济长期增长的短腿。如果我们不顾前车之鉴,继续依靠高消耗换取高增长,未来我们将不得不面对更加紧张的发展瓶颈,资源环境无法支撑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注意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关重要,刻不容缓。

(二)转变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在当今时代,工业化概念已有传统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之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科学发展的必须选择。

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英国的工业化大概用了100年时间,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完成。接着是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和美国,大体上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开始,也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到20世纪初期,主要欧美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到20世纪末,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60—70个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被称为传统的工业化,基本上是在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带动工业部门迅速扩张,其主要特征是由手工生产转向机械生产。在那个时期,电子信息技术还远没有出现,甚至信息问题对于工业化过程的重要性也没有表现出来。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工业化国家,面对的是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对工业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各种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工业生产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早期的工业化过程一直伴随着较为突出的环境污染,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接近完成或完成之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被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例如,英国的工业化导致了泰晤士河在近现代近百年时间里看不到鱼,经过二战后的环境治理,才于1968年在泰晤士河中重新发现40种鱼。

自20世纪80年代科技革命掀起高潮后,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在全球范围逐渐兴起,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基础与支撑是知识的创新,是产业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正在出现信息化、知识化与经济增长日益融为一体的趋势。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已不再是现代化的同义语,不再代表当代国际先进水平。任何一个后发展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在科技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不但已不可能以另外的低水平现代化标准去衡量和完成自己的工业化,相反还必须同时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既不能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又要及时跟上当代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前进步伐。如果说早期的工业化大多侧重于工业及其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强调的是传统的资源要素及其资本,以及生产发展的外延式扩张,那么新型工业化则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视科技进步的影响和生产与服务的科技含量增加,是信息化广泛应用及其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促进、带动和提升,是社会生产力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网络化变革,是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转变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时代的必然

新型工业化不是也不能够再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的翻版,而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的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是发挥后发优势,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进行和完成工业化时,所处的时代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这个时期分别以蒸汽机技术和电力技术为核心。而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恰遇第三次产业革命,这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这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成果,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实现工业化,并在发展过程中,跳过发达国家走过的一些阶段,比如在信息建设中跨过主机阶段直接进入个人电脑阶段,跨过铜缆通讯阶段直接进入光纤通讯阶段,跨过封闭式专用网阶段直接进入开放式互联网阶段等,从而大大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以牺牲环境、污染资源为特征的,其掠夺式开发和过度竞争曾引发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及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仅严重地制约了本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还殃及世界上许多国家。而新型工业化特别强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也为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提供了诸多的条件与手段,有利于后发展国家工业化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在其以往的工业化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贸易制度和国际市场化程度等因素的局限,经济竞争往往表现出残酷的掠夺性或对抗性,致使发展受挫。现在市场游戏规则日趋统一,整个世界处在一个资源与市场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环境下。后发国家具有比以往更加充分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会。同时,新世纪以来,全世界正面临着一场空前范围和规模的以地球为版图优化配置资源的国际性产业大分工大调整,只要抓住机遇,完全有可能顺势而上,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选择。传统产业尤其是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各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提供的技术装备的性能和水平。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各地区、各行业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这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因此,必须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使现代制造业成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我国过去的工业化主要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严格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工业发展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有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根据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资金、技术等相对不足的国情,在工业化过程中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合理组合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增强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竞争优势。

二、新世纪以来*工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逐步改变了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工业化取得较大进展。进入新世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及时确立“以工业的崛起加速*崛起,以工业的振兴实现强省富民”的奋斗目标,确立工业化核心战略。三年来,通过强化优势企业、发展工业园区、深化企业改制,工业的整体实力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开始凸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一)工业“蛋糕”不断做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迅速提升

*年末,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思路。*年,为充分发挥*与“长珠闽”三个经济区毗邻的区位优势,省委提出“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战略。思路决定出路。新世纪以来,全省上下形成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加大了招商引资和工业技术改造及结构调整力度,工业生产呈现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年-*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3%、16.2%和18.2%;增加值的绝对量由*年的269.8亿元增加到*年446.8亿元,净增177亿元。*年实现增加值617.8亿元,同比增长26.1%,增长速度居全国第5位,居中部六省首位,工业经济总量在*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由*年的27%提高到30%,提高了3个百分点,工业增长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1.1%,比*年提高16.6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比重第一次居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首,标志着*这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向着工业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生产总值的增加额看,与*年相比,在新增的827.4亿元生产总值中,工业部门的增加额达309.5亿元,占37.4%。

在生产总量增长的基础上,工业经济效益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打破了长期以来在低位徘徊的状况,实现了生产效益的良性循环。*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156.1亿元,比*年增长93.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72.2亿元,比上年增长46.8%。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部门经济效益的持续攀高为我省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的增长源,*-*年,规模以上工业共上缴税金267.7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收入的37.2%。

(二)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新世纪以来,*工业经济的家底明显增厚。*年底,*省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规模已达2268.7亿元,拥有固定资产1091.2亿元,分别比*年净增432.8亿元和199.4亿元,增长23.6%和22.4%;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资产7436万元,企业户均资产比*年多2262万元,提高43.7%。*年底,全省工业企业资产过10亿元的企业32家(其中100亿元以上的2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13家,其中50亿元以上的5家,比*年增加3家,100亿元以上1家;利税过亿元的21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2家),分别比*年增加8家、2家和4家。

全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显著提高。*年底,钢产量599.53万吨,比*年增长87%,发电量320.94亿千瓦时,增长60%,化学纤维10.02万吨,增长42%,水泥2172万吨,增长57%,汽车18.52万辆,增长39%,彩色电视机64.10万台,增长2.3倍。*年,受价格上扬及需求旺盛的影响,主要能源、原材料产品快速增长。*年1-11月全省生产原煤1092.0万吨,同比增长28.5%;焦炭290.7万吨,增长32.6%;铁矿石原矿量88.0万吨,增长1.3倍;水泥2598.2万吨,增长30.5%;化学纤维13.2万吨,增长48.4%;生铁和粗钢均增长25.6%。在主要消费品中,服装同比增长90.1%,软饮料增长48.9%,日用陶瓷增长41.2%,彩色电视机增长15.5%。

(三)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

按照“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的思路,三年来我省以工业园区为主平台,扩大项目招商、技术招商、嫁接招商、异地搬迁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凭借紧邻沿海制造业密集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之利,靠低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沿海转移项目,尤其是南昌市等中心城市,成为沿海知名企业扩大内地投资,建立面向中西部市场生产基地的首选。如格林柯尔、奥克斯、娃哈哈、统一、银志、旺旺、晨鸣等国内知名企业已落户*。随着一批大企业的入驻,不仅是对工业基础总量的扩张,而且改善了我省工业的行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年末,全省工业园区开工企业3579家,实现增加值192.9亿元,比上年增长82.9%,招商实际到位资金475.2亿元,占全省招商实际到位资金67.9%,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85.5亿元,增长1.6倍。随着这些入园企业的发展壮大,我省工业经济的总量和质量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三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民营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我省工业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国有工业为主导,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多元经济格局。按工业增加值计算,*年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为63.5%,仍然占据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近三年来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领先于其它类型企业的增长,其中*年更是比上年增长83.5%,企业单位数也由*年的252家增加到1155家,增长3.6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年的3.8%提高到18.2%,提高14.4个百分点;随着大开放战略的实施,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企业单位数由161家增加到236家,增加75家,*年共完成增加值50.1亿元,比上年增长35.0%,二者合计的比重由*年的8.5%提高到11.2%。另外,由于我省招商引资环境不断改善,招商力度和档次不断提升,国外大公司纷纷落户我省,世界500强企业中目前已有19家落户我省。这些企业带来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在提高我省工业外向度的同时,也直接带动了本省工业技术进步,使我省不少企业能在较高的起点上参与市场竞争。

(四)优势产业地位得到强化,新的经济增长点凸显

*工业基础薄弱,要想尽快赶上或超过中部其他省份,必须从培育新增长点上下功夫。为此,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扶持支柱产业为突破口,先后将一些工业项目列为全省优先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在资金、工程进度方面都给予较好的保证。特别是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业、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业及食品工业列为我省工业的支柱产业后,工业投资随即向这些行业倾斜,*年,这六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投资155.3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45.8%,比上年增长84.5%,增速大大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行业平均增长水平。*年,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96.17亿元,增长19.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6.3%,支柱产业的支柱地位显著增强。

(五)工业技术改造加速推进,产品市场不断拓展

*-*年,全省工业行业更新改造投资累计完成274.78亿元,年均增长44.65%。更新改造投资的快速增长直接促进了工业技术进步,有效改善了全省工业行业的装备水平。冶金行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新建了数套技术装备较高的轧钢生产线,包括新钢的高速线材轧机,南钢的带钢轧机和棒材轧机,萍钢的棒材轧机、高速线材轧机和冷轧螺纹钢轧机。九江化纤厂引进意大利、瑞士国际一流水平的连续纺生产工艺与设备,代表了当前粘胶长丝发展方向。*涤纶厂通过引进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淘汰替代了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目前其涤纶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江中集团引进德国设备对草珊瑚含片和健胃消食片进行包衣技改,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江铜注重比照世界先进水平来提升传统产业各方面水平,德兴铜矿露天采矿采用了“敏太克”地质软件和全球卫星定位调度系统,等等。

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所增强。*-*年,我省继续加大名牌战略的实施力度,仅*年就推出了105家企业生产的111项省级名牌产品,这些名牌产品集聚了全省最具优势的企业和最有前景的产品,是行业的龙头和企业集团的核心。如昌河汽车、江铃汽车、华意无氟压缩机、凤凰照相机、金圣卷烟等产品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经中国企业商标评估中心评定,“金圣”商标品牌估价41.8亿元,不仅跻身于同行业商标价值前十名,而且成为目前我省身价最高的品牌。到目前为止我省已有9件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全国驰名商标称号。在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刚刚公布的*年“中国名牌产品”中,*有4家企业生产的4种产品入选,加上*年和*年入选的凤凰照相机、鸭鸭羽绒服、华意电冰箱压缩机,我省共有7项产品获此殊荣。据有关部门资料,赣货名牌近年来不仅申报数量在逐年上升,而且申报企业的外在形象、内在实力、科技含量都有提高,赣货自实施名牌战略以来的外在知名度总体呈提高趋势。由于科技含量的提高,我省工业产品的外向度也有所提高。*年我省工业品出货值达76.8亿元,比*年增长56.4%。

(六)工业就业机会增多,职工收入快速提高

*-*年,随着我省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许多工业投资项目的建成投产,给我省城乡居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沿海向我省转移产业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在一些招商引资项目较多的地方,甚至出现本地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短缺。据统计,*年,全省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就达到52.9万,*年末上升到87.5万。有关部门预计,随着内地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技术双密集型产业在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向我省等内陆省转移,到*年全省工业园区就业人数能够突破100万人。*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员96.12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职工平均工资9768元,比上年增长11.6%,人均净增1016元。比*年增长45.8%,人均净增3070元。

(七)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星火燎原之势正在形成

*年全省288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实现工业总产值(指高新产品的总产值,下同)265.6亿元,增加值74.4亿元,实现利润15.2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6%。全省形成了以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主体、以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的发展格局。

1、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分布。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分布看,省会城市南昌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居地。景德镇、九江凭借较好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工业基础,以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以南昌市为中心,景德镇、九江为延伸的高新技术产业三角带已经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地位基本确立。*年三角带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13.4亿元,占全省80.4%;增加值为57.5亿元,占全省的77.2%;利润11.3亿元,占全省的74.3%。三角带聚集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一半以上的单位,全省288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三个设区市占了56.3%;聚集了67.7%科研人才,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299人,研发人员9197人,分别占全省的71.9%、74.2%,说明三角带的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高,这是三角带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2、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效益较好。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单位数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80.6%,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分,232家民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89家,占30.9%;私营企业71家,占24.7%。*年全省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6.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7亿元,均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81.6%。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创造利润12.5亿元,占全省的82.2%。在被调查的232家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中,小型企业达到173家,占民营高新企业的七成多;其中亏损企业41家,亏损面为17.7%,比国有集体企业低十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力量,企业效益也明显好于国有集体企业。

3、龙头企业的产值、利润比重大。按总产值排名,前十位企业涉及的技术领域主要是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这十家企业有8家是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5家企业是上市公司。从实现的总产值和利润总额等一系列经济效益指标看,这十家企业整体效益明显好于其它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总量的份额较大,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贡献突出。*年,这十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8.8亿元,超过全省的一半;利润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7.1亿元和136.5亿元,分别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46.7%和54.3%。这些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占据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半壁江山,有效推动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4、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齐头并进。从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领域看,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四大重点支柱产业发展较快,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投入产出高的高新产品。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全省六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单位集中在这四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近八成的产值和增加值靠这些企业创造,八成的利润由这些企业实现。其中3家航空航天领域的单位实现总产值58.7亿元,占全省的22.1%,平均每一单位创造产值19.5亿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产值50.6亿元,占全省19.1%;新材料领域实现产值52.2亿元,占全省19.8%。

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稳步提高。*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高外向度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突出特点。*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共出口创汇15.2亿元,比上年增长61.7%。其中省科技厅认定的182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出口创汇13.4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88.2%。四大技术领域的出口创汇较去年显著扩大,共创出货值13.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的近九成,其中新材料居首位,共出口创汇5.0亿元,占全省的32.9%,是*年的2.6倍;航空航天出口创汇3.3亿元,占全省的21.7%,比上年增长21.2%;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分别占全省出口创汇的15.1%和11.8%。在出口创汇中,大中型高新技术的实力较强,*年共出口创汇10.3亿元,占全省的74.1%,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基地。

三、*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它是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本文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等几方面,对*的工业化阶段进行综合判断,结果表明我省总体上已经从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升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进程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农业经济阶段(或称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其中2、3、4分别为工业化阶段的初期、中期和后期;第三阶段为发达经济阶段(见表1)。

借助钱纳里标准模式来分析*工业化水平及所处阶段,主要考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为了进行比较,需将以人民币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算为以美元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方法一般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两种,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均有不足。以汇率法折算,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估;而用购买力平价法折算,则高估。此外,还需考虑价格变化因素。为此,本文运用国家统计局使用的按1982年美元计算,采用1982-—*年22年汇率的几何平均值折算当年价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15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在工业化起点,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且二产比重上升幅度大于三产,一产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所取代。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时,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

全国和我省的产业结构变动状况与上述规律基本一致,1997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9.1:50.0:30.9,一产比重首次下降到20%以下,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年我省农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19.8%,第一次降至20%以下,而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0%,这标志着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形成了工业主导型增长格局;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3.4%,处于工业化中期40%—60%的区间。

(三)从就业结构看,*工业化大致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C.G.克拉克根据威廉·配第的观点,依据若干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见表3)。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从*的实际情况看,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从1978年的77.2:13.0:9.8转变为*年的42.0:26.2:31.8,一产就业比重下降了35.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3.2个和22个百分点。这种变化趋势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表明目前*工业化大致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第3阶段,这从就业结构上表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世界银行对不同收入国家近35年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了从1960年到1995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情况。

(四)从城乡结构看,*的人口聚集程度开始呈现工业化中期特征

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聚集效应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6.8%上升到*年的34.0%,年均提高0.69个百分点。一般认为,城市化率在30%以下。按这种标准衡量,我省城镇化具有工业化中期特征。*-*年,我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每年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五)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处于重化工业化主导阶段,工业高度化水平不断提高

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的演化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重工业化阶段,即工业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工业结构表现为以原材料为重心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的演进;第二阶段是高加工度化阶段,在重工业化后期表现为以一般(或资源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向以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转变;第三阶段是技术集约化阶段,表现为以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心向以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心的发展,其工业结构演进“高加工度化”进一步表现为“技术集约化”趋势。工业化的道路可分为传统型和后起型两大类型。传统型主要是以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工业由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推进;后起型主要是指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资料优先发展方针”指导下实现工业化的路子,工业化初始期多数从重工业发展开始。*工业化起步时期重工业比重就远远超过轻工业,目前仍以重工业为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的比重为66.2%,制造业的比重为83.8%,分别比*年提高0.6和3.5个百分点。据测算,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24.3%,在制造业内部,机械及运输设备所占比重为20.6%,分别突破20%这一到达工业化中期所需的标志值;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14.3%,跨过了从工业化初期转向中期的分水岭。

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说明*已经总体上实现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的跨越。这一历史性的跨越,意义非同寻常,它标志着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战略初见成效,标志着我省工业化进程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标志着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四、*实施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具备现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顺应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积极探索和开辟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全省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发展进入了平稳快速增长的新阶段,经济结构进入了转换升级的新层面,经济运行进入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新轨道。这些积极变化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和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八大方面。

(一)国民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经济总量加快壮大,发展差距迅速缩小。长期以来,*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底子薄,总量小,差距大。近三年,这种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以新世纪为起点,我省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8.8%;*年上升到10.5%,是1998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年,全省生产总值达2830亿元,增长13%,比全国高出3.9个百分点,创近七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新高。*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置由*年的第17位推进到第16位。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678元,已从中部地区的末位推进到第5位,与湖南、河南之间的差距分别缩小9.6和2个百分点。经过三年努力,*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到了13%这样一个相对适度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信号:浙江、广东等省市经济崛起阶段的年均增长速度都在13%左右,因此,可以说,这是崛起的较佳速度,是新形势下*跨越中部低谷必需的速度,是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的速度,是为我国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作出有益贡献的速度。在一个尽可能长的时期里,维持这一速度稳健前进,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有利于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

2、农业抗灾夺得丰收,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进展。三年来,*农业先后克服洪涝灾害和百年不遇的干旱影响,保持稳定发展态势,进一步夯实了国民经济的基础。*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450.3万吨,当年调出商品粮达350万吨;生猪出栏1930万头,调往省外600万头左右。同时,棉花、水果、药材和花卉等高效作物产量增长较快,草食畜禽及渔业发展迅速。*年,全省棉花和水果产量达到7.6万吨和77.8万吨,分别比*年增长11.8%和83.8%;全省牛出栏72.5万头,比*年增加15万头;家禽出笼3.13亿羽,增加0.28亿羽;牛奶产量10.9万吨,增长近1倍;鲜蛋产量37.1万吨,增加3.6万吨;肉类总产量201.4万吨,增加9.1万吨;水产品产量146.1万吨,增加19万吨。*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输出基地。林业优势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年全省造林面积219.75千公顷,比*年增长5.2倍。婺源绿茶、赣南脐橙、兴国灰鹅、广昌白莲、万载百合、煌禽烤卤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和省重点扶持的108个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31个。

3、工业主导型增长格局已经形成,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年,*工业增加值8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1%,近三年每年平均增长15.2%,比“九五”的年均增长速度加快4.6个百分点,发挥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6.78亿元,年均增长15.7%,其中,*年增长10.3%,*年增长16.1%,*年增长18.2%,加快增长的态势明显。六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达296.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5%,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出1.3个百分点,其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累积效应初步显现。三年间,全省工业行业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项目704个,更新改造项目969个,这些项目覆盖了较多的工业行业,优化了工业存量结构,增加了产品科技含量,扩大了企业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一批重大工业新项目相继投产,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年,全省发电设备容量771.5万千瓦,粗钢811万吨,钢材808万吨,水泥3506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量箱,硫酸110万吨,合成氨59万吨,农用化肥104万吨,汽车26.5万辆,家用电冰箱70万台,家用空调器200万台,彩色电视机150.5万台。江铜阴极铜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水平,比*年增加18万吨,成为我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进入世界铜行业前10名。

4、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年全省城市化率比*年提高6.35个百分点,接近上世纪九十年代整整十年的城市化上升幅度;新增城镇人口299万人,超过此前九年的增量;平均每年将近接纳一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转为市民,相当于过去的3倍。城市供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迅速增强,城市绿化、道路扩建、排水管道改造等工作大步推进。省会南昌和九江、赣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断做大做强做美,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78亿元,比*增长1.1倍。全省城镇施工房屋面积6120.71万平方米,增长92.9%;竣工房屋建筑面积3473.72万平方米,增长64.3%。施工项目招标投标推行面进一步扩大,全省招标投标推行面达78.3%,比*年提高18.9个百分点。商品房购销两旺,*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865.83万平方米,比*年增长2倍,实现销售额104.72亿元,增长2.9倍,其中个人购房面积为832.88万平方米,增长2.2倍,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6.2%,比*年提高5.8个百分点。

5、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空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0亿元,比*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36.0%,增速是“九五”期间的2.6倍,居中部各省之首。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965.06亿元,超过1993年至*年这八年的投资总额(2941.73亿元)。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大量增加,工业投资亮点突出,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具有多层面、宽领域、大规模的显著特点。如*年,全省在建重点建设项目57项,年度投资规模达到171.4亿元,是历史上实施重点工程项目最多、投资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年,其中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32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21个,分别比上年增加11个和10个。全年共争取国债等建设性资金49.6亿元,在水利、交通、工业、城建、职业教育、公共卫生、生态等十六个领域实施了915个国债项目,相应带动各类投资140亿元。

6、消费需求加速启动,流通领域更加活跃。在宏观经济向好、居民购买力增强、收入预期提高、消费环境改善等多因素的支撑下,消费需求不断扩张。*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23.2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9.4%,呈现出逐年加快的势头,其中*年比上年增长10.9%,为近6年来的最高增幅。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455.3亿元,三年间年均增长10.9%,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467.9亿元,三年间年均增长8.0%,城乡市场趋于协调发展。省外、境外和国外资金加速进入我省流通领域,沃尔玛、太平洋等各种超市、连锁、配送等新兴业态迅速发展,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年末,全省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848个,比*年增加474个,全年成交额821.7亿元,增加143.9亿元。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812.0亿元,比*年增长87.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5.3亿元,增长41.9%。

7、海关进出口增势强劲,外贸依存度明显提高。*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25.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2%,近三年每年平均增长15.9%,比“九五”期间加快11.2个百分点。海关出口总额15.05亿美元,近三年平均增长7.9%,比“九五”期间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年增速高达43.1%。对香港、美国、欧盟的出口额分别增长67.5%、39.5%和41.3%。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年,全省外贸依存度上升到7.39%,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进入转换升级的新层面

1、产业结构发生大转折,形成了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二三一结构序列。九十年代后期,*工业比较落后,农业又因缺乏工业的带动力量,未能强壮起来,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较快,催生出与现实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早产型三二一结构。经过近三年的着力调整,全省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由*年的24.2:35.4:40.8转变为19.8:43.4:36.8,第二产业比重提高8.4个百分点,是自1996年之后第一次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73.2%,带动经济增长9.5个百分点。

2、农业更加突出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向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品种、品质和布局的优化。优质稻种植面积连年扩大,经济作物逐渐向优势产区集中,果业初步形成“南桔北梨、东枣西桃”的产业发展格局,草食畜禽持续、快速增长。在农业总产值中,*年林牧渔业的比重达到52.7%,比*年提高1.5个百分点。特种水产品的比重达到29.4%,提高3.4个百分点。

3、工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大步推进,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87.86亿元,占42%,比*年下降36个百分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型经济实现增加值125.94亿元,占28.2%,比*年提高12.4个百分点;私营、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131.57亿元,占29.5%,比*年提高19.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增长幅度居各经济类型企业的前列,成为带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劲旅。

4、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民间投资活力迸发。由于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个私、外商及港澳台投资需求加速启动,成为投资领域的强大生力军。*年民间投资比*年增长3.8倍,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28.8%上升到50%,民间投资对全省投资的贡献率达55.0%,拉动全省投资增长27.1%个百分点。投资主体更趋于多元化,金融机构对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大,投资的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年全省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到位资金1073.6亿元,比上年增长56.7%,在各项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比上年增长62.5%,占到位资金的51.9%;国内贷款增长66.4%,占资金来源的近四分之一,而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为6.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进入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新轨道

1、工业经济效益越过一个重要的关口,创历史最好水平。*—*年,全省规模以上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81.8%、86.7%、96.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1.96%,比*年提高30.19个百分点,第一次超过100%,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企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94.28亿元,比*年增长66.6%。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01%比*年上升0.74个百分点,是近6年来的最好水平。全省涌现出*铜业、江铃集团、新钢、萍钢、南昌卷烟厂等一批销售收入上20亿元、利润超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全省工业加大扭亏力度,亏损面、亏损企业亏损额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轧抵实现利润51.4亿元,比*年增长3倍,为历史同期最高。全省38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实现盈利,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年下降3.3%。

2、财政收入加速增长,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285.81亿元,三年间增加114.1亿元,增长66.5%,年均增长18.5%,比“九五”期间加快8.2个百分点,其中*年比上年增加51.38亿元,增长21.9%,增量创历史新高,增长速度创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新高;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10.1%,比*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所占比重创近16年来的新高。财政支出382.1亿元,三年间年均增长19.6%,比“九五”期间加快4.4个百分点。

3、城乡居民收入提速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经济发展的成果切实体现到了居民收入的增长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01元,比*年增加1797元,增长35.2%,比此前3年加快9.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2458元,比*年增加323元。增长15.1%。也比此前3年加快13.8个百分点,改变了停滞徘徊状态。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同步增长,*年全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40.3%,比*年下降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恩格尔系数51.7%,比*年下降2.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百姓可以有更多的钱用于“吃”以外的消费,用于“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消费结构从以农产品消费为特点的温饱型进入以工业品消费为特点的小康型。*年,城镇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达78.06台、电脑16.05台、影碟机50.55台,分别比*年增长4.4倍、2.5倍和52.7%;;农村平均每百户拥有摩托车27.84辆、电话机42.45部、彩电52.04台,分别比*年增长59.4%、96.3%和72.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0.55平方米,分别比*年增长35.0%和10%左右。*年末,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15亿元,比*年末增加772亿元,增长62.1%;人均储蓄存款年末余额4738元,增加1747元,增长58.1%。

(四)经济景气进入全面上扬的新区间

1、企业家信心进一步增强,经济景气指数继续上升。*年四季度,全省企业家信心指数127.09点,比上年同期提高6.38点;企业景气指数126.66点,比上年同期提高9.44点。从行业景气看,工业、建筑、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社会服务、信息等行业景气指数持续上扬。而反映企业运行质量的6项景气指数(生产总量、盈利变化、流动资金、货款拖欠、劳动力需求、投资)也全面向好。

2、市场物价走出低迷状态,出现平缓回升趋势。*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3.99%,打破了世纪之交以来连续下降的局面。消费价格走出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2%,出现回升迹象,*年上涨0.8%,继续平缓回升,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0.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0.7%。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2.9%,升幅最高;其次为居住,上涨2.1%;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仅上涨0.1%。这表明通货紧缩状况的有效缓解,从物价方面反映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到来。

3、消费热点逐渐升温,有力地促进了内需的扩大。住房、汽车、通讯等消费亮点频现,购买量成倍增长。据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统计,*年全省汽车类零售额和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6.68倍和6.48倍;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长136.4%。在城市,轿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富裕家庭,房产成为居民家庭中最值钱的家当。在农村,家用电器成为消费热点,城乡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城镇进入了万元级消费阶段,农村进入了千元级消费阶段。消费热点的升温和消费结构的升级,给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增添了强大的拉力。

(五)发展后劲进入空前强盛的新高度

1、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外源动力奔涌而来。随着环境的优化,*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外来资本源源不断地汇集在这块富有吸引力的红土地上。*年,全省合同利用外资23.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64亿美元,当年增幅居全国第二位,中部第一位;与*年相比,增长7.8倍和4.1倍;三年间,引进省外资金数额呈倍数增长,*年达到700.0亿元。全省新登记注册的“三资”企业627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448家,分别比*年多增319家和269家。招商引资对于缓解建设资金不足,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化解就业难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外源动力成为加速*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

2、物质基础更加牢固,发展后劲大为增强。近三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共达2965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1.33倍。一大批工业、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重大项目的实施和顺利竣工,使*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焕然一新。在工业方面,*涤纶厂无差别化纤维、九江化纤厂粘胶长丝、昌河汽车股份公司技改项目、江铃集团技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省还组织实施了江铜15万铜杆线和6000吨电解铜箔、昌河九江10万辆整车、格林柯尔工业园、*晨鸣纸业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力地增强了工业的主导作用;在交通方面,伴随赣粤高速公路泰和—赣州—龙南段的建成,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40公里,比*年增加626公里,成为全国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的16个省份之一。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61233公里,比*年增长64.9%,形成了以省会南昌为中心,国道为骨架,省道为干线,县乡道路为支线,覆盖全省城乡,沟通毗邻六省的公路网;在能源方面,重点实施好了井冈山华能电厂2号机组、柘林水电站、九江电厂三期工程一号和二号机组、丰城矿区曲江井、青山湖和顺外变电站、县城电网改造等能源项目,努力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在水利方面,完成了省长江干流东岸堤防加固整治工程,实施了鄱阳湖二期赣抚大堤、大中型病型水库、廖坊水利枢纽、五河治理等重大项目;在城建方面,建成了省科技馆、省老干部活动中心综合楼,实施了南昌八一广场改造、青云水厂三期工程、景德镇第四水厂、赣州市第三水厂等一大批城市供水、道路、管网改造和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增强了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3、金融机构存贷规模持续扩大,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39.6亿元,比*年末增加1272.8亿元,存款规模增长64.7%,其中,企业存款增加336亿元,占存款增量总额的26.4%,储蓄存款增加772亿元,占存款增量总额的60.7%。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45.3亿元,比*年末增加805.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款为1504.7亿元,比*年末增加29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902.5亿元,增加49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927.1亿元,比*年增长86.3%,金融机构现金支出8744.3亿元,比*年增长87.6%,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182.8亿元。

(六)社会事业进入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1、持之以恒地搞好计划生育,人口总量低速增长。*年全省总人口4254.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47.29万人,占34.02%;乡村人口2806.94万人,占65.98%。全省男性人口2180.72万人,女性人口2073.51万人,男女比例为1:0.95。全年净增人口31.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9‰,比*年下降1.39个千分点。

2、高度重视民生之本,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各级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努力拓宽省内增岗和劳务输出两大渠道,狠抓劳动力市场建设和职业教育培训两大基础工程,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地解决就业难题。*年,全省就业人员2168.2万人,比*年增加10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79.8万人,比*年增加66万人,比上年增加26.6万人,完成年目标的102.3%。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比上年下降21.18%。通过发放小额贷款、实行免费职业介绍等,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年,全省拨付再就业资金4.12亿元,落实小额贷款担保基金1.2亿元,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17.2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8万人,完成年目标的119.8%;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7万人,完成年目标的123.3%;跨省劳务输出455万人,完成年目标的102%。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8%,处于调控指标以内。

3、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的安全网进一步织密。我省加大“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工作力度。*年共为88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51亿元,当期发放率100%,社会化发放率99.87%。为18.5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及代缴社会保险费6.22亿元,有101万人享受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低保金6.9亿元,人均每月领取的低保金由*年的31元提高到53元。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显著。*年,全省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2457个,收养人数6万人,提供床位7.1万张。农村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定期定量救济的达到115.16万人,比*年增加106.23万人,增长11.9倍。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亿元,接受社会捐赠款2538.5万元,捐赠衣被折合5233.1万元,受益人数达72.16万人。

4、教育事业欣欣向荣,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全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加快中等教育发展,大力扩展高校办学规模。*年,全省招收研究生2562人,比*年增加1596人,增长1.65倍;在校研究生5711人,增加3592人,增长1.7倍;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14.16万人,增加8.47万人,增长1.5倍;在校学生35.86万人,增加21.43万人,也是增长1.5倍;毕业生4.72万人,增加2.28万人,增长93%。中等技术学校在校学生13.51万人,增加0.64万人,增长5%;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4.40万人,增加1.69万人,增长13.3%,普通高中在校生72.41万人,增加33.88万人,增长87.9%。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普通中学初中在校学生228.6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26.57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1%。

5、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百姓生活更加幸福。全省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创造了一大批文化精神产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如*年全省共有《山里山外》、《乡里法官》等6个优秀文化作品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并获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2个,银奖1个;获第十二届“群星奖”铜奖1个,优秀奖8个。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76个,文化馆、群艺馆113个,公共图书馆104个,博物馆83个。全省共有无线广播电台10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2.66%,比*年提高3.17个百分点;电视台12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3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4.49%,比*年提高1.79个百分点。全年共出版各种图书2210种,共印报纸52413万份,分别比*年增加52种和12484万份。体育事业日益兴旺。我省体育健儿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奋勇拼搏,共获得58枚金牌、31枚银牌和16枚铜牌,其中金牌、银牌分别比*年增加33枚和4枚。群众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约占全部人口的30%。室外全民健身公园、广场达到553个,比上年增长1.8倍。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3.09亿元,其中,发行足球彩票1.13亿元,共筹集资金1.05亿元,比上年增长44%。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显著。我省在总结防治非典疫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了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制定并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和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年,全省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401个,比*年增长18倍,比*年增长50.1%。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529个,农村卫生院1554个,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873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2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13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2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3.95万人,执业助理医师0.97万人,注册护士3.47万人;在农村,有乡村医生28293人,卫生员1446人。

(七)科技事业进入生机勃勃的新春天

1、科学技术获得长足进步,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省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4个,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联创光电等5家高科技企业已批准为“十五”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还组建了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中心。*年省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达42.9亿元,比*年增长1.4倍;开发新产品产值127.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7.3亿元,分别比*年增长83.2%和100.8%。科研成果明显增加,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2434项,比*年增长19.5%。专利授权数为1238项,增长15.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832项,增长2.1倍;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量的34.2%,上升了17.1个百分点。科技活动日益频繁,全省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521个,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721项,成交额8.33亿元,比*年增长20.2%。科学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省每年都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植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如“LED外延片制备技术”项目改变了我国外延片97%依赖进口的状况,形成了外延片4万平方英寸、芯片20亿只、单灯6000万只生产能力,是国内唯一完整的LED生产线,在世界光电行业占有了一席之地。“液晶复硅LCOS数字显示芯片封装及光学引擎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将结束我省彩电行业缺乏核心技术的历史,同时带动液晶、半导体、光学等相关产业化发展。“单镜头反光照相机”项目,经过不断消化、吸收、创新,已具备自主开发能力,解决了电子快门与机械自拍联用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D—异抗坏血酸钠”是粮食转化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生物化工项目,目前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其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70%。*农大化工有限公司利用微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广泛用于化工、油田、冶金、造纸等行业,被誉为“百业助剂”,现已形成年产万吨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7800万元,利税1600万元,为精细化工领域增添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2、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3.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年增长60.2%,每年平均增长20.7%,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由*年的12.1%上升到*年的14.7%。在总量指标迅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9.55亿元,实现利税18.74亿元,分别占制造业的14.4%和14.1%,比*年提高2.1个和3.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达50529元/人,比*年提高30.6%。我省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将大量的先进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应用于机械、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有色行业江铜集团比照国际先进水平来提升传统产业,采矿运用了全球卫星定位调度系统等现代化采掘技术,铜电解运用了先进的不锈钢永久阳极母板的艾萨法电解技术等,使企业采、选、冶技术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纺织行业的“粘胶长丝”和“涤纶长丝”引进世界上一流水平的连续纺生产工艺和设备,使其产品生产具有工艺流程短、速度快、无接头、污染小等优势,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建材行业开发“电力用真空陶瓷管”将95%的氧化铝陶瓷制作的瓷件,用于电真空器件,对于促进传统陶瓷产品的更新换代具有重大的意义。

3、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支柱产业的聚集效应明显。按总产值排名居我省前十位的企业共实现工业产值138.8亿元,超过全省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其利润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7.1亿元和136.5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46.7%和54.3%,在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四大重点支柱产业培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率高、适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全省六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这四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接近八成的产值和增加值靠这四大支柱产业创造,八成的利润由这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在规模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中,航天航空在全国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医药制造业依托传统优势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近三年,两大行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2.8%和21.4%,比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高2.1和0.7个百分点。*年,这两大行业共完成增加值38.06亿元,实现利税13.77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的71.5%和73.4%。

4、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登上了新台阶,昌、九、景金三角初具雏形。成立于1991年的国家级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世纪以来发展速度迅速加快。*年,全区认定高新技术项目41项,其中29项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据国家科技部最新公布的资料,在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创新增长速度居第12位,已进入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的第一梯队。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纷纷进区,给高新技术开发区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去年该区实际利用外资超1亿美元,比上年翻了近一翻;实际利用内资15.28亿元,同比增长32%,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资的绝对数相当于建区前10年的总和。去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2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出口创汇3674万美元。我省还相应建立了国家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九江、景德镇、赣州等各具特色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高技术成果的孵化中心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引导作用。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分布看,省会城市南昌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景德镇、九江凭借较好的区位条件和工业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以南昌市为重点,景德镇、九江为延伸的高新技术产业金三角,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年昌、九、景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13.4亿元,占全省的80.4%;增加值57.5亿元,占全省的77.2%;利润11.3亿元,占全省的74.3%。赣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依托毗邻粤、闽的区位优势,大力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4、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进入到了中部六省的中上水平。这几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经济效益,都有明显的提高。*年,我省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189.7亿元,工业增加值52.1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86.95亿元,利税总额17.11亿元,居于湖南、安徽、山西之前,进入到第三位。其中,产品销售收入增长34.24%,增幅列中部六省首位;利税总额增长39.67%,工业总产值增长21.84%,仅次于河南,分别居中部六省第二位。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力也不断增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年的1.71%上升到1.84%,在中部六省中排第二位。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结果也显示,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方面,*处于17位,在中部六省中仅次于湖北省,已进入前列。

(八)生态环境进入推创绿色品牌的新境界

1、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打造“生态*”新品牌。我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年全省有环境监测站86个,环保人员3700人,比*年增长10.8%;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55个,比上年增加21个,建成53个环境噪声达标区和65个烟尘控制区。全省已获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7个,面积达52767平方公里;共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22个,面积7730平方公里,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7%,列全国第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21%,比*年提高6.73个百分点;城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绿化面积35.5公顷,增长1.4倍。满目青山、满眼绿色,不仅成为*一道亮丽出色的风景线,而且使得空气也格外清新可人。苍翠的峰峦、常青的大地,守护着红豆杉、苦槠、蕨菜、百合、紫萁等5000多种野生植物资源,留住了黄腹角雉、猕猴、鸳鸯、鹤、豹、黑熊等55种兽类和360种鸟类,连绵不绝的深山密林成为各种野生动物的天堂。我省拥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境内河流湖泊密布、五大水系自成体系,烟波浩淼的碧水不仅为*平添无限灵气秀色,而且水质堪称优良,在这片广阔、洁净的水域,生活着155种鱼类,产量较多的有鲤、鲫、青、鲢等30余种,名贵鱼类有荷包红鲤鱼、玻璃鲤鱼、银鱼、石鱼、鲥鱼、鳜鱼等,还有很多的水禽和珍禽,其中不少是受到世界性保护的珍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鳗鱼、甲鱼、大闸蟹等对水质要求高的特色水产品养殖业,也渐渐转移到*。天蓝、水碧、山青的*,正以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生活舒适、最适合人居的生态家园呈现在世人面前。

2、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力促绿色食品产业崛起。我省抓住绿色消费兴起的机遇,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运用好WTO规则下的“绿箱政策”,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全省建立起绿色食品基地226个,环境监控面积超过333千公顷,绿色食品涵盖粮、油、果蔬、茶叶、饮料等9大类100多个产品,有机茶、有机茶油、绿色脐橙、绿色蜜桔、绿色食用菌、绿色果蔬糕等名、特、优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年,*有AA级绿色食品42个,位居全国第一。*年全省绿色食品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其中在长珠闽地区的销售量超过70%,利税超过6亿元,出口创汇超过2500万美元。绿色食品种、养基地的19万余农户年均增收1700多元。进贤的黑芝麻通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后,离岸价已由原来的每吨7500元涨至目前的1.5万元,上升了一倍。大彰山开发有机茶园1.87千公顷,公司按普通茶150%以上的价格收购这里的茶叶,使茶农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而大彰山有机茶则凭借不含农药残留的品质,占领了欧盟50%以上的有机茶市场。*绿海油脂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色茶油,进入到日本、香港市场,年创汇近百万美元。德兴异VC钠公司生产的异VC钠品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美国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所指定供应商。阳光乳业、碧云米业等一大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并把基地农民带上致富之路。进贤县军山湖鱼蟹开发公司建设以河蟹为重点的绿色水产品产业带,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格局,“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生态品牌。

3、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省在崛起的征途中,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是既维护好生态环境,又加快发展步伐。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对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大的企业进行严格的治理整顿。*年,全省检查企业1700余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300多家,取缔、关停“五小”企业近百家,制止了一批污染严重、技术设备陈旧落后的企业引进、开工。*年,一批违法引进电子废物回收企业被取缔。并以疏导的方式,促使*农药厂、南昌床单厂等污染治理难度大或无力治理的企业及时转产转行,不仅杜绝了污染源,还使企业获得新生。与此同时,大力提倡企业节能,做好资源回收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销售收入达到30.3亿元,比上年增长71.2%;每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为2.37吨标煤,比上年降低4.7%,节约标煤100万吨,节能增效5亿元。*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3.06%,比*年提高14.72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2.13%,提高7.49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0.07亿元,增长1.5倍。江铜通过氧化还原和电解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每年从铜矿石中提炼出黄金1.2吨,白银480吨。萍矿采用先进的余热全自动回收工艺炉,大量的余热被重复利用。*年,全省回收废旧金属12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9亿元;推广新型墙材45.5亿块标砖,节约土地500公顷;推广散装水泥393.7万吨,节约包装袋7875万个,价值达1.7亿元。*年全省沼气池保有量居全国前三位,沼气用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比重居全国第二位。*年全省农村沼气池近100万个。章贡区在农村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生态模式,使畜禽养殖、农作物种植和能源利用三位一体,实现良性循环。全区建成沼气池近万座,每年农村柴薪消耗量减少2.5万吨。宜黄县取缔了21家粗放经营、浪费资源的木竹企业,转而打出绿色旅游牌。资溪县从“生态立县”出发,停止发展香菇生产,每年减少2万立方米的阔叶林消耗。

4、下大力气治理水土流失,永保水绿山青。我省广泛深入地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方针,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在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增强水源的涵蓄能力,通过以水、田、林、草、路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之路。截至*年底止,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20.81千公顷,比*年增加560.83千公顷,增长20.3%。其中,采取水保林治理措施治理面积1744.57千公顷,占52.5%;采取水平梯田措施治理面积194.54千公顷,占5.9%;采取沟坝地措施治理面积61.91千公顷,占1.9%;采取种草措施治理面积72.78千公顷,占2.2%;采取其他措施治理面积1247.01千公顷,占37.5%。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781.35千公顷,修筑了大量的水土保持防护工程,每年汛期可拦蓄地表径流20亿立方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多亿元。水土保持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成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生命线、幸福线。如今兴国不再“亡国”,宁都不需“迁都”了。走向世界的山江湖工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为国内外相同类型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年6月,经国际评审委员会审核、批准,山江湖工程参加了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以“人—自然—技术”为主题的“二千年世界博览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为维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流域水土资源,致力于“治山、治水、治穷”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成就。*年,山江湖工程第三次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立项支持并与欧盟合作,开展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探索。同年,又应邀赴南非,参加了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并加入国际“生命湖泊”组织,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合作渠道,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巨大的跨世纪工程,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