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时期机构编制如何实现与时俱进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时期机构编制如何实现与时俱进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他又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机构编制工作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与时俱进的工作局面,就必须立足时代特征,不断开拓创新,认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拿出新举措,摸索新经验,实现新突破。

一、思路创新是机构改革与编制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创新的实质是抓住事物内部的某种体现规律的新的因素,通过促进这种新的因素的成长,来实现事物发展朝规律性的阶段性嬗变。创新的过程体现了人们对事物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对事物方向的正确把握,对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量变的敏锐洞悉。任何一个社会大发展时期,必然是一个提倡创新、崇尚创新并且需要创新的时期。正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推动着各项事业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机构改革与编制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创新,这是因为:一是性质所定。机构改革与编制管理工作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大变革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和成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大家庭,加速了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基础的这一嬗变性过程要求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形势所迫。入世以后,政府机构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贸规则要求各级政府在管理观念、职能、体制、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过几次机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与当前经济体制和入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政企、政事、政社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难以真正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行政运行法制化程度不高,行政权利部门化,部门权利利益化,政府部门习惯于分钱、分物、分指标、批项目、忙审批,阻碍了公平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政务透明度低,监督机制薄弱,机构庞大,人员膨胀,效率低下,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形象,滋生各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可见,当前行政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阻力,已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的地步。惟有创新制度,深化改革,把各级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才能趋利避害,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二、观念创新是实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

创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解放思想和求真求实的过程,思想不解放,创新就无从谈起。机构编制工作要实现创新,首先就必须实现观念上的创新。一是分析经济发展形态中的矛盾,巧抓改革的时机。一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行政管理体制中的矛盾,往往首先通过经济发展形态中的矛盾表现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矛盾形成的根子,就能够把握住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在趋动力,把握好改革的时机,促进改革的深化。机遇稍纵即失,把握不好,就可能坐失良机,一步被动,步步被动。我们要善于把握经济发展中各种细微变化,透彻分析经济发展形态中矛盾的根子,抓住本地机构改革的内在趋动力,抢抓机遇,巧抓时机,适时推进各项改革,确保改革顺利进行。2002年以来,衡阳市委市政府下狠功夫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让人民看到了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根子便是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一些部门为了自身利益,搞职能市场化转移,政府职能部门化,部门职能利益化,以至重复管理、交叉管理,政出多门,市场主体无所适从,捆住了企业发展的手脚,导致了“权利寻租”,影响了经济发展环境。人民群众的意见很大,改革的呼身很高,形成了改革的强大推动力。我们抢抓机遇,适时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重点解决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严格执法和社会管理上来,把重点放在搞好宏观调控、搞好服务和营造环境上来,切实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通过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实现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较好的改善了经济发展环境。这样,既深化了政府机构改革,又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二是服务全局和中心,明确改革的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上层建筑和行政管理体制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全局和中心。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也必须立足于本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要把机构改革和编制管理工作置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经济建设的中心来思考,置于适应世贸规则的要求来安排,拓宽思路,高瞻远瞩,认识提升,思路前瞻,着眼点远落。2003年,衡阳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三化”战略工作重点,我们一定要围绕这一改革重点,继续深化党政机构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国有企业改制提供服务;要按照服务于城镇化的要求,加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按照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乡镇机构人员。

三、方法创新是实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其工作水平的高低与对工作规律的掌握程度和正确的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必须逐步认识和正确把握其发展的规律,提出新的举措,摸索新的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在管理理念上要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政府行为必须是公开透明的行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应根据WTO规则的要求,加强机构编制的法制化建设。要改变过去机构编制管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增强“编制就是法律”的意识,自觉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要加强行政组织的立法,逐步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的法定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务公开。二是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机构编制管理从决策到落实,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协调性,是一个主动管理的过程。过去那种“下报上批”,“一事一议”和“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应加强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前瞻性研究,特别是加强入世对机构编制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的研究,未雨绸缪,主动参谋,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实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新飞跃。三是在管理力度上实现由单一管理向综合调控的转变。特别是在人员编制的管理上,要改进管理方式,由过去单纯依靠机构编制部门、采取单一管理方式,逐步转变为以机构编制部门为核心,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配合联动的控制约束机制。同时,要探索建立编制与经费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约束管理机制的新途径,加强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防止机构编制的随意膨胀和行政经费不合理增长。四是在管理的深度上要实现由“重编制管理”向“重职能和人员结构”的转变。要实现机构编制的深度管理,既要管理好编制,更要管理好职能,要对各单位的职能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于“争抢权力性职能而对非权力性职能踢皮球”的现象要坚决纠正。切实改变多重执法、交叉执法和有法不依、政府缺位的现象。要加强对各单位的人员结构管理,对不符合结构要求的要严把关口,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五是要重视改革的调研和督查。要紧紧围绕新一轮机构改革的目标任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拿出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本地实际、科学、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要改变过去“重方案、轻监督”的倾向,加大督查力度,把督查工作贯穿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确保改革方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