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开放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价格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其波动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经济的热与冷。改革开放以来,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复杂,既给宏观调控注入了新的内容,也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实现价格基本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轨迹的描述,反映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及特点,进而探索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与经济持续增长的途径。
一、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的运行轨迹
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适度的价格波动会刺激经济增长,过度的价格波动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价格波动会影响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规模和质量;经济增长反过来也会对价格波动产生影响,经济持续高增长必然引起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导致价格上涨,经济增长率持续降低或低位徘徊则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而导致价格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经济增长时常受到价格波动的冲击或制约。2007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3.53倍,年均递升4.4%;国内生产总值由87亿元增加到5469亿元,年均递增15.3%。从1978年~2007年江西居民消费价格波动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两条曲线的运行轨迹可以看出,其变化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政策主导型价格波动和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之初,江西处于由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轨过渡期,价格波动和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政策主导的。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我国开始进行以价格改革为着力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通过调整不合理的价格结构以理顺整个价格体系(王双正,2007)。1979年~1984年,江西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采取“以调为主,调放结合”的方法,先后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棉花、油脂油料、生猪等21种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和8类主要副食品的销售价格,有升有降地调整了工业消费品价格,逐步放开日用工业小商品价格,使价格结构不合理状况有所改善,工农业商品交换“剪刀差”进一步缩小。1984年与1978年相比,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上升63.3%,同期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仅上升15.9%,工农业商品交换“剪刀差”缩小29%,农民用同等数量的农副产品交换到的工业品数量增加40.9%。这一阶段的价格波动与价格改革力度密切相关,改革力度越大,价格波动幅度越大。据统计,1978年~1984年全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升0.2%、2.1%、6%、3.8%、3.1%、1.9%和2.1%。价格改革解决了部分商品价格不合理问题,加之改革开放冲破了旧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促进了经济增长。1978年~1984年全省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3.3%、15.8%、4.2%、5.6%、9.3%、6.8%和15.4%。但经济快速增长引起的社会总需求过旺和工资成本上升,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价格波动。尽管这一阶段的价格波动与以后几次价格波动相比并不算太大,但对于长期生活在价格稳定环境下且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的城乡居民来说,一时较难接受,意见很多,反映强烈。
第二阶段(1985年~1989年):改革闯关型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据此,江西加快了价格改革步伐。1985年,放开了除粮、棉、油等11种重要农产品之外的其他农产品价格,放开了计划外生产的生产资料价格,使当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9%。为理顺价格关系,1988年中央实行“价格闯关”政策,提出价格改革虽然风险很大,但非搞不可,“要迎着风险、迎着困难上”。6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改革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的评论员文章。根据“价格闯关”的要求,当年江西提高了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调高了肉、蛋、菜、糖等副食品零售价格,放开和调高了名烟名酒价格,扩大了部分彩电的浮动价格,调整了电力、煤炭、原油等部分生产资料价格。这一阶段的价格改革特别是“价格闯关”,初衷是为了尽快理顺价格关系,但由于急于求成,步伐过快,加之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环境的制约,出现了价格大幅度波动现象。1985年~1989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升78.8%,平均每年递升12.3%,其中1988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达21.8%,1989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居18.5%的高位。价格改革理顺、改善了价格关系,增强了市场和经济活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较好的价格环境。1985年~1989年,全省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4.8%、6.7%、8.3%、11.4%和6.1%。但应看到,价格改革措施出台时间比较集中,市场价格上涨较快,居民恐慌心理增强,争相提前购物保值,导致1988年多次发生“抢购潮”,许多地方出现了挤兑银行存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稳定协调发展。1989年,国家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治理整顿”的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当年江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由11.4%滑至6.1%。
第三阶段(1990年~1996年):需求拉动型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经过持续3年的治理整顿,1990年~1991年江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到2.1%和2.8%,经济增长速度随之大幅下降,1990年全省经济增长率仅为4.5%。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建设热潮,市场化价格改革取向更加明晰,力度不断加大。1992年~1996年,江西先后调整了粮食购销价格,大范围取消了价格管制;放开并多次调整肉、禽、蛋、菜、调味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以及日用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停止使用粮票;大幅提高粮食销售价格,对20种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服务项目提价行为进行监审和适度干预;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在价格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需求增加,加之当时政府缺乏约束需求的宏观调控手段和经验,出现了投资主导的投资、消费需求双拉动,引起价格波动。从投资需求来看,1992年~1996年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7.6%、48.0%、28.0%、19.7%和39.3%。投资需求膨胀,既导致了生产资料价格猛涨,也从成本方面推动市场价格上涨。1992年~1996年全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上升7.9%、29.7%、23.6%、14.7%和5.8%,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升6.2%、15.5%、24.5%、14.8%和3.9%。从消费需求来看,一方面消费需求迅速膨胀表现为居民货币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1991年~1993年江西粮食生产连续下降,粮食供应紧张。消费需求膨胀与粮食生产下降,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1993年起,市场价格明显上涨。1993年~1996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升14.6%、26.9%、16.9%和8.4%。受价格波动的影响,经济增长的起伏较大。1990年~1996年全省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5%、8.2%、14.8%、13.7%、8.8%、6.8%和11.7%,最高点1992年增长率达14.8%,最低点1990年增长率仅4.5%。为治理通货膨胀,江西从1995年开始贯彻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整顿金融秩序、控制投资规模,价格涨幅和经济增长出现回落,于1996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
第四阶段(1997年~2002年):经济紧缩型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由于上轮调控政策偏重于治理通货膨胀,没有同时考虑经济中薄弱环节的发展,加之政策力度过猛,给经济的持续协调增长带来了隐患,随之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加重了这种影响,由此江西经济进入了长达6年的紧缩期,其突出表现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国际性通货紧缩,以及国内消费不振、产业结构与供求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国民经济逐步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短缺经济”状态,形成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并对国内投资、消费和出口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剧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1998年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体制被打破,企业下岗待业职工急剧增加,居民未来预期收入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加之城镇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措施出台,增加了城乡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消费倾向明显下降,造成社会消费需求不足。上轮经济扩张,使供给能力迅速提高,告别短缺时代,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的局面。受经济紧缩的影响,江西宏观经济呈现出低价格、低增长的特点。1997年,全省市场价格呈逐月“阶梯式”回落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2%。其后的五年,居民消费价格继续盘旋而下。199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上升0.3%,199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跌1.4%。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弹至0.3%,但2001年又下跌0.5%。价格低迷使经济增长率下滑,1997年~2002年,全省经济分别比上年增长12.3%、7.1%、7.8%、8.0%、8.8%和10.5%。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居民消费价格的下跌。面对这种形势,江西贯彻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适度调整服务项目和基础产品价格,消除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回升。
第五阶段(2003年~2007年):资源约束型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经过连续几年扩张性宏观调控之后,江西经济开始回暖,通货紧缩的压力逐渐消失,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由于投资、出口需求增长呈现强劲态势,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10%以上的较高速度,对生产资料特别是资源类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形成较大的压力,但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现象,一般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格局仍然持续,并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住房、教育、医疗及未来养老支出预期进一步增强制约消费增长,加之人民币升值压力,导致价格低位波动。因此,这一阶段的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主要是受资源束约。2003年,江西经济出现投资升温、价格上涨的迹象,当年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49.3%,虽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上升0.8%,但存在煤电油运紧张的隐患,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升4.0%,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6.5%。2004年,尽管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但当年江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比上年增长31.9%,经济增长率升至13.2%。经济高速增长刺激了对钢铁、水泥、橡胶等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资源供给紧张状况加剧,进而推动主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当年全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14.5%,刚刚走出通货紧缩的江西经济又感受到新一轮通货膨胀压力,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3.5%。2005年江西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也降为1.7%,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现,当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0%。2006年全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2%,涨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但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2%。2007年,在粮食、猪肉价格的领涨下,食品价格走出一波较大的上涨行情,其涨幅为11.9%,当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4.8%。2003年~2007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升0.8%、3.5%、1.7%、1.2%、4.8%,年均递升2.4%。这一阶段全省经济分别比上年增长13.0%、13.2%、12.8%、12.3%和13.0%,呈现低通胀、高增长态势。
二、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
价格总是处于波动状态、呈现曲线运动,这种波动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世界各国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表示经济增长,无论是投资扩张的供给型经济增长,还是消费扩张的需求型经济增长,价格波动都可以反映出经济增长的变化。当社会总供求关系处于相对平衡(指总量和结构的平衡)状态时,价格波动也会相对均衡,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从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运行轨迹来看,在合理区间内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超出合理区间的价格波动(如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则呈负相关关系,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变化的周期性。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价格波动和经济增长的起伏较大,且呈周期性变化。在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的每个周期中,各个年份价格波动由“波谷——波峰——波谷”形成一个周期;经济增长由“低速——高速——低速”构成一个周期,价格波动周期与经济增长周期基本一致。1978年~2007年江西价格波动和经济增长经历了以下5个周期:第一周期从1978年到1984年历时7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年均递升2.7%,波峰发生在1980年,波谷出现在1978年,峰谷落差5.4个百分点;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2.6%,1984年波峰的经济增长率为15.4%,1980年波谷的经济增长率为4.2%,峰谷落差11.2个百分点。第二周期从1985年至1989年历时5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年均递升12.3%,1988年波峰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达21.8%,1987年波谷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6.6%,峰谷落差达15.2个百分点;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4%,1985年波峰的经济增长率为14.8%,1986年波谷的经济增长率为6.7%,峰谷落差8.7个百分点。第三周期从1990年至1996年历时7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年均递升10.8%,1994年波峰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达26.9%,1990年波谷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1%,峰谷落差高达24.8个百分点;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7%,1992年波峰的经济增长率为14.8%,1990年波谷的经济增长率为4.5%,峰谷落差10.3个百分点。第四周期从1997年至2002年历时6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年均递升0.2%,1997年波峰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仅为2%,1999年波谷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1.4%,峰谷落差高达3.4个百分点;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1%,1997年波峰的经济增长率为12.3%,1998年波谷的经济增长率为7.1%,峰谷落差5.2个百分点。第五周期从2003年至2007年历时5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年均递升2.4%,2007年波峰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4.8%,2003年波谷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0.8%,峰谷落差为4个百分点;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2.9%,2004年波峰的经济增长率为13.2%,2006年波谷的经济增长率为12.3%,峰谷落差0.9个百分点。
第二,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方向的一致性。从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方向来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时经济增长速度也快,居民消费价格低位徘徊或下降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反之,经济增长提速,价格紧随而上,经济增长放慢,价格随之下降,两者在方向上是一致的。1985年江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9%,当年经济增长率达14.8%;198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21.8%,当年经济增长11.4%。值得注意的是价格上涨剌激的经济高增长并不长久,随后经济增长会下降;当价格波动幅度低于经济增长率时,经济增长虽然会在低位上运行,但随后经济增长会逐渐上升。把价格波动和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分析,可以认为价格波动是经济增长推动的结果,经济增长是价格波动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1984年~1985年,江西经济增长率由1983年的增长6.8%提高到15.4%和14.8%,1985年价格上涨幅度由上年的2.1%升至9%;1987年~1988年,江西经济增长率由1986年的6.7%提高到8.3%和11.4%,1988年价格上涨幅度由上年的6.6%升至21.8%;1992年~1993年经济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4.8%和13.7%,1993年和1994年价格涨幅高达14.6%和26.9%。2003年经济回暖和2004年增长速度加快,使2004年价格涨幅上升至3.5%。当经济增长回落时,价格涨幅会随之下降。1989年江西经济增长由上年的11.4%下降至6.1%,1990年价格涨幅由上年的18.5%降至2.1%的低水平;1998年~2001年,江西经济增长速度由1997年的12.3%降至7.1%、7.8%、8%和8.8%,这4年间价格出现了1999年、2001年的负增长。虽然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方向是一致的,但价格波动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的起伏,经济增长的起伏比较平缓,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大前者(杨来科,2000)。如1985年~1989年江西价格波动的峰谷落差为15.2个百分点,而同期经济增长峰谷落差仅为8.7个百分点;2003年~2007年价格波动的峰谷落差为4个百分点,而同期经济增长峰谷落差仅为0.9个百分点。
第三,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反应的滞后性。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当经济增长加快或回落时,价格上涨或回调一般在1年之后,即滞后期大体为一年左右。这是因为二者之间有一个传导和转换过程,无论是经济增长(下滑)带动价格上涨(回落),还是价格上涨推动或维持经济高增长,都有一个过程,其根源是经济增长既包括消费品生产和居民服务业的增长,也包括非消费品生产和劳务的增长,而居民消费价格只反映居民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化,从非消费品生产和劳务的价格变动到消费品价格和服务收费的变动有一个滞后期。如1979年江西经济增长率高达15.8%,1980年居民消费价格上升6%;1988年江西经济增长率高达11.4%,1989年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8.5%;1989年~1990年经济增长由1988年的11.4%降为6.1%和4.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到1990年、1991年才大幅回落。1993年~1994年经济进入高速增长,价格上涨在1994年~1995年才显现,其中1993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3.7%,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升26.9%;2003年江西经济增长率高达13.9%,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升3.5%。从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反应来看,在商品价格基本转向市场定价的条件下,若国内外经济环境没有大的变化,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超过两位数,就可能引起价格波动。
第四,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广泛性。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通过需求膨胀——通货膨胀、市场疲软——通货紧缩传导机制制约其规模、速度和质量,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广泛性突出表现:一是适度的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有刺激作用,对经济发展是利大于弊。这是因为适度的价格波动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扩大消费;引导企业生产向有需求、有效益的行业和产品转移,利用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最优配置;使企业盈利空间增大,增强企业家信心,加大再生产投入,从而刺激经济增长。1991年~1992年,江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升2.8%、5.7%,在国家宏观调控由紧转松的背景下,江西坚持“既要稳定价格,又要振兴经济”的政策,通过理顺价格关系和价格温和上涨,刺激经济增长,1992年全省经济增长率达14.8%。二是过度的价格波动既影响社会稳定,也会使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成为泡影。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经历了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1988年、1994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上升21.8%、26.9%。20%以上的高通货膨胀率迫使政府出招加以遏制,导致经济下滑。同时,价格大幅度波动会降低人们的储蓄意向,把货币用来购买各种保值物品,对社会扩大再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使部分企业、个人囤积各种紧缺物资,待价而沽,赚取差价,影响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使生产者盲目扩大再生产,造成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畸形化,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使低收入群体及农村人口返贫,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三是价格持续走低形成通货紧缩,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1999年和2001年江西出现价格负增长,导致经济生活中出现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数增加,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经济增长低位徘徊。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甚至大于通货膨胀,因为价格持续走低会使企业效益下降、产品积压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下降、市场消费不足,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陷入一种互相牵制的恶性循环中。
第五,经济增长对价格波动影响的间接性。经济增长不直接引起价格波动,但它会通过需求和成本等因素对价格波动产生间接影响。在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扩张阶段需求膨胀,尤其是基础产品需求骤增,会出现资源“瓶颈”制约,导致投资品和农产品等价格高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或加重通货膨胀程度。从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来看,1993年和2004年江西出现的通货膨胀,虽然都表现为由投资急剧扩张,加之农产品生产、供应出现问题后,导致以钢材、粮食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联袂率先上涨,然后逐步扩散至煤电油运等多个领域,但两个时期发生的通货膨胀是有区别的。1993年由于所有商品供不应求,最终导致价格全面上涨,属于典型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2004年由于除粮食等农产品供不应求外,其它工业消费品仍供大于求,消费品价格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上涨特征,而生产资料尤其是资源产品价格一涨再涨,演变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当年全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14.5%,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9.7%。
三、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的政策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分析表明,将价格波动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仅关系到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也是让民众更加幸福,使社会更加和谐的需要。江西处理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践,给当前经济增长、结构性过剩和资源制约并存环境下,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与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留下了许多有益启示。
第一,把握宏观调控目标和时机。要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处理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把握宏观调控目标和时机。宏观调控目标是多重的,且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最终的目标归结为两个:一是经济增长,二是经济稳定,主要是稳定价格。稳定价格与经济增长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如果政策得当,是可以兼顾的;如果政策运用不当则可能转化为一对矛盾。江西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发展阶段及经济运行状况,平衡各种因素,以选择自己的目标重点。目前江西还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在经济迫切需要发展的情况下,处理稳定价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要以增长为主要目标。追求稳定价格很重要,也很必要,但不能损害经济增长,不能出现稳定而不发展的局面。市场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是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宏观经济政策变动要经过一定的传导机制才能转换成价格信号,而价格信号的变动需要通过风险和收益调整使微观经济主体作出反应,进而引起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的变动。因此,把握宏观调控时机应注意采用预调节,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预见性,以政策的前瞻性来控制其效果的滞后性及政策作用的时间差。要善于吸取西方国家长时期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对经济周期采取超前性的逆调节,随时注意对价格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削峰填谷,防止大起大落。宏观调控还应把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密切结合起来,既缓解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又缓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为稳定价格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第二,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实现价格基本稳定的关键,经济增长率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经济与价格的不合理组合,从而影响经济健康运行和价格稳定。经验数据表明,江西现阶段应以9%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和4%左右的价格上涨率为最佳配比区域。9%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一方面比较适应目前江西经济仍是速度效益型的实际情况,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大、财政困难多、企业效益差等各方面矛盾;另一方面比较符合目前江西资源承负程度所限定的潜在增长率高限,不会给市场价格带来过大上涨压力,有利于促使价格涨幅保持在各方面都能承受的4%左右。当然,这种配比是以目前江西经济发展方式、经济体制状况为背景的,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两者的配比会有所降低。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有适度的投资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3%,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9.9%,投资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为2.3:1。在经济发展方式还没能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前提下,投资增长仍应快于经济增长。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要解决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把扩大内需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把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着力解决最终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发挥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实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
第三,始终坚持稳定价格的政策。价格工作要适应新时期价格运行趋势的变化,把改善投资和消费环境、保持社会稳定作为最重要原则,始终坚持稳定价格的政策,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经过多年的改革,目前江西市场价格机制已初步形成,但水、电、燃气、交通、电信、医疗、教育等一些资源性和垄断经营的重要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仍存在扭曲状况,这些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形成和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要保持价格基本稳定,必须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努力实现价格监管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完善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加强对涉农商品和服务价格收费的监管;加强对一些重大服务项目价格的管理和监控,谨慎把握调价时机和力度;加强对国际市场价格走势的分析和预测,特别应加强对粮食、原油、煤炭、钢铁等重大产品和一些基础原材料价格的监测,弱化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江西经济的影响。坚持坚持稳定价格的政策,并不是要使价格固定不变,而是要把价格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价格波动并不可怕,但其波动幅度不能高于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收入增长率。很多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如韩国经济起飞时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也很高。从1963年到1978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9.7%;而通货膨胀率却高达17.7%(邱崇明,1998)。鉴于目前江西经济运行环境变化,有必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并借鉴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将0<价格波动<经济增长率或居民收入增长率作为控制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
第四,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价格不仅影响食品价格和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也是关系到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消费增长以及进一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每次价格波动几乎都与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关,如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波动主要是由粮食、猪肉价格领涨推动的。从历史经验看,只要农产品供应充裕,市场价格就比较稳定。因此,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因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可以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拉动农村消费,大大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轻农民负担,维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保证农民收入增长,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保主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和供应能力;巩固、完善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对农民种粮全面实施直接补贴,并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防止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侵蚀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第五,切实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资源供应的趋紧,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容易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随着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步减少,这种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会更趋严重。因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江西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真正实现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建立一套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核体系,尤其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考核;加强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江西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资源紧缺的特点,摒弃片面追求高增长高速度的理念,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降低资源消耗,缓解发展过程中资源的“瓶颈”制约和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
四、结束语
价格的适度上涨会刺激扩大社会再生产,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可保证消费品供给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上涨。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不规律性的变化。要处理好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必须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提高政府部门对市场调控的能力,规范调控行为,完善相关法规,建立起合法有效的调控机制。只要能将价格波动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它就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支持与推动作用。衡量价格波动,不仅要考虑价格上涨幅度的高低,而且要考虑价格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