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特别党的领导干部不懈努力。当前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
一、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首先,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对执政党而言,没有巩固的执政社会基础,就不可能有长久的执政地位。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巩固党的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社会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因此,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全党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其次,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已经明确。这就是:在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党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要完成这样一个历史任务,不仅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全体人民的努力奋斗,同时,还需要有一个团结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环境作为必要的保障,这是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要条件。因此,提高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又是全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和协调,稳定有序的社会,但不是没有矛盾或彻底消除矛盾的社会。它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活动要确保人民生活安康,人际关系融洽、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规范有效实施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保障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正常、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它使一切创造激情得到充分释放,一切社会财富得到充分涌流,一切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和谐,是前进中的和谐,发展中的和谐,创造中的和谐。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党的坚强领导前提之下。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根本经济制度的社会,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可以理解为四个方面:第一、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社会,只有公平,才有机会平等,只有正义,才有上进的动力。进而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融洽和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第二,注重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整合。我国各种社会要素正处于不断的分化和重组之中,能不能整合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关系到人民的团结、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大小和人心向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在多样化的社会关系中,社会阶层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整合社会阶层关系,就是要使各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第三、注重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必须妥善解决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第四、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归根到底要靠发展。
三、关注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焦点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到各种问题。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是要在解决这些方方面面问题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一些焦点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些焦点问题主要是:第一、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缩小差距,是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的普遍做法。因此,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二、多样化利益诉求问题。我国的利益格局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不断涌现,这种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关系错综复杂,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必须要认真对待。第三、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在土地承包征用、城市拆迁补偿、下岗失业职工安置、保障农民工权益等方面存在的需要维护群众利益的问题还非常突出。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四、创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运行机制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立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要建立激发创造活力机制。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为指导,创立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能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机制;创立每个投资者在我国创业受到鼓励的机制;创立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创立劳动、知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此外,还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改革利益表达机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工会在四个方面大有作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的光荣使命,同时,也是工会群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当好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新行为,关键是要发挥好“四个作用”。
一、构建和谐的发展氛围
加快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工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首要的是增强服务发展的意识。各级工会组织不仅要准确地把握党和政府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而且要善于在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下来思考和摆布工作。一要抓好引导,构建和谐社会,工人阶级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有责任和义务把广大工人阶级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上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创业实践中去。二要抓好活动,要选准工会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创造平台创新载体,具有工会特色。在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体现工会的行为。三要抓好精神。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昂扬向上的精神支撑,工人阶级所体现出的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是推进时代进步的宝贵财富。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宣传工会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舆论环境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当前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呈现不平衡性。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使就业的压力长期存在,制约着职工利益的发展。二是非公比重加大。近几年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改制,多种经济成份的企业诞生。使如何处理好企业,经营管理者与职工群众的关系成为新的课题。三是带有政治色彩。由于党政、政企不分的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劳动关系问题随时可能引发政治问题。四是复杂多样。职工流动加快,领域加宽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使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五是趋向国际化。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使我国的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化。劳动关系这些的新变化,导致劳动争议逐年增多,这就要求各级工会组织要适应劳动关系的新变化,自觉地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在工作理念上,要改变过去就协调谈协调的老办法。努力营造一种职工关心企业,企业关爱职工的和谐的、新型的劳动关系。在工作定位上,要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者,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和劳资矛盾的协调者。在维权策略上,要坚持依法维护和以情沟通的统一,努力追求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双赢共进。在维权方式上要注重整合资源,发挥好政府,社会新闻舆论等方面的作用,共同打造良好的劳动关系,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构建和谐的社会群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也就是整个人群构成为“橄榄形”。同时,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减少贫穷弱势人群,改善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在这方面各级工会组织责无旁贷,从工作着眼点上看,当前主要是要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困职工,困难劳模和进城务工人员四个群体的切身利益问题,既要满腔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好生活和就业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又要积极与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联系,千方百计为他们开辟增取渠道,使他们尽快走上富裕之路。
四、构建和谐的基层组织
工会作用能否达到切实发挥,关键在于工会基层组织能否有效扩大覆盖面始终充满活力。各级工会组织要强化“固本强基”意识,扎实搞好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总的原则是要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不放松,一手抓工会基层活力建设不动摇。在基层工会组建上,一是抓好非公企业建会工作,确保实现全覆盖的目标。二是抓好新建企业工会的完善提高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三是抓好改制企业工会组织整顿工作,确保改制企业工会组织有人理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在基层工会活力建设上,一是要抓好载体,重点实施好职工素质工程,维权系统工程,工会组织基础工程,爱心工程和机关标准化工程,通过“五个工程’’建设,激发基层工会活动力。二是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工会干部的能力建设,为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