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他指出: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又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的观点。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没有发展,其它一切问题就无从谈起。应该讲,发展历来是我们党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制定了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方针。党的八大提出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此后,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失误,不断强调阶级斗争,以致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出现""的十年内乱,延误了经济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对于我们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发展不动摇,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提出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明确提出要把发展作为首要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刚一产生,就宣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近三年多来,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国民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继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关于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又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倾向,提出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发展观念的创新,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使人民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真正体现出发展这个硬道理。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区别。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确切地说,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需要,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
改革之初,我国经济战线上开展的第一次大讨论,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提出了要让人民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的方针,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一举解决了困扰几十年的商品短缺问题,吃穿用等基本消费品的供应满足了人民温饱的需要,进而又初步实现了小康目标。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提出改革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对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更加积极的作用,但却也发生了另一种倾向,不顾社会问题,片面追求GDP,以至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际变成以资为本了。提出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总结这个经验教训,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应该讲,在目前人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吃穿用等生存需要向改善住、行条件和满足教育、文化、旅游等享受和发展需要升级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对我们党一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宗旨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即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这种发展目的论,既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同时又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表达更加全面、更加具体,更富于时代的特征,这必将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更大更多的实惠。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两个文明都要抓的思想,又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特别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些都进一步地说明,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同志就在《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问题,为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又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等观点。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发展的观点,在继承我们党一贯重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又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任务,要求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协调,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内涵认识的飞跃和深化,是从当前社会领域面临的问题提出的新任务。
四、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讲平衡、按比例的发展经验,又提出了统筹、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他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这里强调的统筹协调发展的观念,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继承。同志1957年时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我们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他还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经过国家计划调节,“安排积累和消费的适当比例,求得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这些宝贵思想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经济工作中,当我们注意搞好平衡和按比例的时候,经济发展就比较正常,而当违背了正确比例和不讲综合平衡的时候,往往就使经济发展受挫。从“九五”计划以来,我们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努力保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从而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增长,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统筹协调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平衡,还包括了经济结构方面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联系的平衡,这就使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全面,覆盖了有关发展的各个层面。这些新的观念,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提出来的,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相信在这些新的观念的引导下,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将会进一步实现又好又快的良性互动发展。
五、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讲求效益的优良传统,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从历史上来看,讲求效益、注重实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作风。为了加快工业化、现代化步伐,党提出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改革以来,又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这些正确方针的贯彻落实,对降低消耗、节约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传统计划体制"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弊端,我国经济始终处于粗放型增长模式,以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增长,成为始终困扰我们的问题。制定"九五"计划时,我们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中央提出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号召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求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些新的提法和观念,既是对我们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继承,同时又根据新的情况,充实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继承中有了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