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棉花生产情况调研与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棉花生产情况调研与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棉花生产情况调研与思考

一、“十五”期间棉花生产基本情况

(一)生产特点

与“九五”期间相比,“十五”期间我省的棉花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

1、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九五”期间我省棉花生产仍然维持在高峰期,据省统计局统计,5年间全省实际棉花生产总面积684.42万亩,年均面积136.9万亩。“十五”期间,由于市场因素,棉花面积大幅下滑,5年间全省实际棉花生产总面积502.25万亩,比“九五”期间年平均减少36.4万亩,减幅26.6%。

2、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十五”期间,我省在开展棉花优新品种品比试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了优良主栽品种——中棉所29、泗抗3号、湘杂棉3号、南抗3号、科棉3号、慈抗3号和赣棉11号等推广力度,压缩了淘汰品种的种植面积,改善了我省原棉品质结构,提高了良种覆盖率。据统计,现在全省良种覆盖率与脱绒包衣率均达到了95%以上,优质杂交抗虫棉面积占棉花播种面积的80%以上。

3、单产水平大幅提高。“九五”期间全省皮棉实际亩产约135公斤,从2001年起,在全省逐步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杂交优质抗虫棉品种,大力推广了“三推广、三降低”(推广抗虫棉、科学施肥、简化栽培,降低治虫成本、肥料成本、管理成本)的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模式和杂交抗虫棉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从而使我省棉花单产逐年上升,“十五”期间,全省实际平均皮棉亩产突破了158公斤,比“九五”期末亩增加皮棉23.6公斤,增幅17.5%。

4、皮棉总产有所减少。“九五”期间皮棉实际总产约为46.3万吨,年平均约9.26万吨。“十五”期间,由于棉花价格波动较大,影响农民种棉积极性,棉花种植面积下降26.6%,尽管单产增幅17.5%,但棉花总产仍有所下降,棉花实际总产约为39.8万吨,年平均约为7.96万吨。5年约减6.5万吨,年平均约减1.3万吨,减幅约16.3%。

5、皮棉质量略有下降。由于优质棉育种工作成效比较显著,皮棉纤维的内在品质与“九五”期间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一直以来,国家对棉花收购和加工要进行资格认定,2001年以来,我省认定了211家企业,对确保棉花质量起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现在正处于政策转型期,棉花收购市场放开,新的管理办法还未出台,棉花收购企业对棉花质量把关意识下降,导致棉花的总体质量有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收统装棉。市场放开,收购时不搞“一试五定”,不搞分质分级,导致纤维的一致性差,长棉当短棉用,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收超水棉。在棉花资源较为紧张的年头,全省各地都出现了田头收购、随摘随售,不仅不晒棉花,而且采摘“笑口花”的现象相当普遍,绝大部分棉花水分超标,导致棉包在贮存过程中霉变,影响纤维的强度和色泽。三是三丝问题。尽管三令五申、一再强调,利用化纤编织袋收棉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导致异形纤维比例升高,“三丝”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6、皮棉价格大幅波动。“九五”期间,棉花流通领域没有放开,棉花收购价格基本上比较稳定,年与年之间价格变幅不大。“十五”期间由于棉花流通体制进行了深化改革,棉花市场逐渐放开,棉花价格变幅很大,年中籽棉价格一般相差0.3-0.5元,而年与年之间价格变幅更大,2001年籽棉收购价为1.35元/斤、2002年为2.1元/斤、2003年为3元/斤、2004年为2.2元/斤、年为2.9元/斤,上下年之间价格波动值超出了0.5元/斤,02—03年达0.9元/斤。由于棉价的大幅波动,直接导致了棉花生产效益的上下起伏。

(二)存在问题

1、棉田基础设施薄弱。建立高产稳产棉田是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近年来,国家狠抓粮食安全,旱涝保收的良田基本用于水稻生产,而棉田主要是一些水利条件较差的耕地,再加上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对我省棉区的影响,棉田提灌设施破坏惨重,多数尚未完全修复。因此,解决棉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是当前棉花生产的首要问题。

2、棉花收购价格波动较大。棉花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原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从国家利益来看,必须稳定发展。而棉花价格的大幅波动对棉花生产发展十分不利,植棉效益不稳,棉农心有余悸,不愿多种、不敢多种、不愿投入,植棉积极性难于发挥,棉花生产也因此难于稳定。因此,稳定棉花价格是当前稳定棉花生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3、棉花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把农业科技投入重点向粮食生产倾斜,棉花生产方面的科技投入相对较少,许多棉花科技工作人员都抱怨棉花“生不逢时”,棉花的试验、示范、培训、宣传等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十紧张,工作难于正常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棉花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增加棉花生产的科技投入是发展棉花生产的重要因素。

二、稳定棉花生产的具体对策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国家把粮食安全问题提到了非常高度,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农民处粮食的积极性比较高,粮食面积相应扩大,粮棉争地的矛盾比较突出。我省是全国优势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理应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然而,如何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稳步发展棉花生产,解决粮食争地问题,也我们当前应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就目前生产实际分析,要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避免粮棉争地的前提下,稳步发展棉花生产,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改变棉花生产方式。一是改“棉油”连作为“棉麦”连作,增加冬季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二是大力推广棉田套种玉米等套种模式,在稳定棉花生产面积的同时,充分利用棉田空间,增加粮食播种面积。

2、调整棉田生产布局。一是由水稻田向丘陵旱地转移,发展丘陵旱地棉田。我省属典型的丘陵地区,丘陵旱地面积很大。在九十年代,我省通过大力推广“矮密早”种植技术,实现了丘陵旱地棉花的高产。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稳定棉花生产,就必须进一步大力发展丘陵旱地棉田,并研究相关配套技术,实现棉田由水田向丘陵旱地转移,实现粮棉双丰收。二是由双季稻田向一季稻田转移,发展一季稻棉田。双季稻的产量和效益比一季稻都要高,把双季稻区(田)的棉花向一季稻区(田)转移不仅有利于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而导致的劳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三是结合血吸虫防治,发展水改旱棉田。根据我省农业血防调查,我省血吸虫病重点疫区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地区,这些地方光、热、水、土资源非常适合发展棉花生产,农民历来有种植棉花的习惯,因此,环鄱阳湖区一直以来是全国棉花优势主产区。九十年代,我省曾结合血吸虫病防治,发展水改旱棉田面积达60多万亩,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由于受棉花市场和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等多因素的影响,疫区水改旱棉田面积下降,目前只剩面积约20万亩,血吸虫病对人民身心健康的危胁程度也正呈加重之势。为此,结合血吸虫防治,我省将进一步加大疫区水改旱力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水改旱棉田。由于血吸虫不能离开钉螺,钉螺不能离开水,对疫区水田实行水改旱发展棉花生产,把发展水改旱棉田作为控制和治理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同时,把棉花生产作为疫区主导产业培植,可以充分发挥疫区原来作为全国棉花主导产区的区域优势,实现发展生产与有效控制和治理血吸虫病有机结合。据分析,我省适宜发展棉花的疫区面积达100多万亩。另一方面是发展棉田套种,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增加植棉效益,以效益引导农民水改旱。

3、提高棉花单位产量。大力推广棉花节本增效和超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提高棉花单产,以单产的增加来增加棉花总量,实现扩大棉田的目的。

三、“十一五”期间棉花生产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牢牢把握国家把长江流域及环鄱阳湖棉区列入优先发展的优势产区的良好机遇,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依靠科技、效益优先、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扩大面积,优化布局,主攻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规范市场,搞活流通,推进产业化经营进程”等途径,努力改变目前我省棉花生产上陆地中长绒原棉单一结构的局面,逐步形成生产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的二元结构,以适应原棉品质结构调整和市场对原棉多元化的需求。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优化棉花品种和品质结构,逐步实现棉花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推进棉花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满足纺织工业多元化的需求。以提高棉花纤维强度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生产;提高原棉收购及加工质量,大幅度减少棉花“三丝”含量。

(三)区域布局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拟将重点建设环鄱阳湖棉区的彭泽、九江、都昌、永修、湖口、德安、星子、瑞昌、波阳等县(市)棉花生产基地。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棉田布局集中,主产棉花,单产水平高,棉花品质好,适宜建立适纺50支纱以上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渝水区、高安市、丰城市、临川区、进贤县等县(市、区)棉花生产基地。该区光热资源丰富,粮棉兼作为主,土壤较肥沃,适宜建立适纺20支纱以下的原料生产基地。

(四)推进棉花生产的对策与措施

1、扩大种植面积,优化区域布局。在扩大棉花生产面积的过程中,各地要本着“分散向集中转移、低产向高产转移、小户向大户转移”的原则,进一步做好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的调整工作,使棉田进一步向生态条件适宜、比较效益高、生产潜力大、竞争优势强的区域集中,促进棉花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全省棉花生产能力应稳定在200万亩、总产达到18万吨左右。

2、建立示范基地,推动总体跟进。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结合本省棉花生产实际,将全省棉产区规划为赣北陆地长绒棉生产区域和赣中陆地中短绒棉生产区域。在此基础上,选择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好、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市)为项目示范区,在每个示范区重点建设核心示范基地,采取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和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标准棉田;示范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努力提高棉花生产和管理水平,达到棉花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率先实现棉花生产现代化,由此带动全县并迅速辐射周边地区,从而推动全省棉花产业的整体进步,推动全省农业现代进程。

3、强化科技服务,普及先进技术。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科技含量。在全省建立三大科技体系,即科研、良繁、推广三大体系。科研体系主要抓好新品种的培育、新技术的研究和集成;良种繁育体系主要抓新品种原种生产,为大面积种植提供优质种源;推广体系主要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在棉花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以及农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农业技术成果的广泛宣传,层层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棉农的科技植棉水平。通过三大体系的建设,使棉花科学技术真正转化成为生产力,使棉花产业成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4、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市场竞争力。一是充分发挥优质棉基地县良种棉加工厂设备好、包袱轻和连接科研单位、棉花基地及纺织企业的优势,与棉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优质优价,引导规范“订单”生产,建立利益返还机制,保持棉花生产基地的稳定,并与纺织企业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诚招棉纺企业到棉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走产销直挂之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产棉与用棉单位的效益最大化,从而延长棉花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三是积极发展棉农专业合作组织,走合作社之路。针对棉农受其经营规模、经济实力、文化素质等因素限制的现实,引导棉农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棉农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农户,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区和棉花产业的发展壮大。

5、实行全程监控,提高棉花质量。主要是通过改良遗传品质、提高生产品质和加工品质,加强质量管理,优化质量结构,提升质量水平,适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力。一是加强育种攻关,提高棉花遗传品质。一方面,加大优新品种引育力度,尽快培育、筛选适合本省推广种植的最佳新品种;另一方面完善优良品种推广体系,确保棉农对棉花良种的需求,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实行种植监控,提高棉花生产品质。完善棉花促早熟栽培技术,努力提高“高等级”棉花比重。首先,采取“适当扩行、减株降密,适量控氮、增磷补钾,适度化调、塑造株型,适时除蕾、优化结铃”等措施,减少荫蔽,增加通风透光,提高中下部棉铃品质;其次推广病虫害农业、生物、物理等环保型防治措施,配合低剂量高压喷雾器化学防治,实行综合防治和统防统治,以及加快抗虫棉推广速度,减少虫害率;最后,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措施促进棉花早发早熟,避免贪青晚熟,达到早发、早熟、优质、高产的目的。三是规范收购加工,提高棉花加工品质。首先,加强棉花采摘环节的监督和指导,采收过程实行“四分”,并引导棉农使用棉布袋包装棉花,严禁“三丝”混入;其次,配合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加快棉花加工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工作,坚决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小型轧花机、打包机,采用工艺先进的加工设备,严格执行国家棉花标准和锯齿棉加工操作技术规程,提高棉花加工质量。

6、加强信息服务,搞好宏观指导。加强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建设是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建设农业系统省—市—县(市)—乡(镇)良种棉加工信息网络,加强对国内外棉花生产、供求、价格和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预测,及时向社会提供客观、真实和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搞好全省棉花生产的宏观指导,避免棉花生产的大起大落,确保棉花产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江西棉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农业厅

中国棉花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农业农村部

棉花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