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工业园区十五发展评估与十一五发展构想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遵循发展规律,借鉴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努力探求发展新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认真分析省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战略定位,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坚持依托园区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十五”发展实践雄辩地证明,发展工业园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是*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和工业化核心战略的有效结合点,是加快*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正确选择。面向未来,在推进“五化”、建设“三个*”的进程中,工业园区必将担负起更重大的历史责任。工业园区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始终保持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敏锐的眼光、更加高效的工作,在应对挑战中抓住机遇,在用好机遇中加快发展,为*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十五”时期,全省工业园区在壮大经济总量、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制度创新、提高开放水平、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自身特色,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尤其是在*-*年国家对开发区和土地市场秩序进行清理整顿及开发区设立审核工作中,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主动衔接、积极汇报、扎实工作,使*工业园区发展思路和主要做法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审计署等部委的肯定和赞同,并使*93家开发区(工业园区)通过了国家设立审核,通过率排名全国第一,数量名列全国第四,仅次于山东、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这不仅说明*工业园区的发展实践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而且充分说明*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到来之际,抢占先机积极有序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发展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也为“十一五”时期全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营造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条件,奠定了93个平台、93个载体、93个窗口、93个创业区、93个增长极。
(一)发展成就
1.工业园区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年至*年,全省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由25个增加到98个,增长2.9倍;入园企业由1853家增加到9444家,增长4.1倍;实际引进外资由0.21亿美元增加到16.5亿美元,增长77倍,年均增长139%;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由42亿元增加到453.1亿元,增长9.8倍,按可比价年均增长56%;实现销售收入由139.4亿元增加到1520.4亿元,增长9.9倍,年均增长61.3%;上缴税金由5亿元增加到95亿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80.3%。*年园区上缴税金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2.3%,工业园区正在成为全省各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2.工业园区正在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截止*年底,全省工业园区投产工业企业达6053家。*年,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53.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3.1%,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4.7%;实现销售收入1520.4亿元、利税总额188亿元,分别相当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2.7%和68.2%。园区快速发展推动全省工业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3.7%,比*年提高6.7个百分点,增幅远远高于全国。
3.工业园区正在成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年,全省工业园区合同引进资金1366.7亿元,其中引进1亿元以上项目214个、*万美元以上项目94个;招商实际到位资金816.5亿元,其中省外资金586.11亿元、境外资金16.54亿美元,园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68.3%。外资大量入园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年,全省工业园区实现出货值154.78亿元,相当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的81.5%。
4.工业园区正在成为全省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加速器。五年来,工业园区极大地夯实和拓展了城镇产业基础,为农民转化为市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使其进得来、稳得住、富得起,工业园区已成为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的有效结合点。截至*年底,全省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达293平方公里,相当于*年全省21个城市建成区面积的54%。在工业园区的强力推动下,全省城镇化率从*年27.7%提高到*年37.0%,年均提高1.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左右。
5.工业园区正在成为全省增加就业岗位的主渠道。园区大量企业的进驻和投产,为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可能。截至*年底,全省工业园区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109.6万人,相当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1.03倍,其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5.1万人,占园区从业人员的68.5%;*年园区从业人员净增23.1万人,占全省城镇净增就业人员的78.7%。
(二)基本特点
“十五”期间,全省上下遵循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发扬新时代的创业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开山辟地,因地制宜发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全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新一轮建设大潮中,*工业园区发展呈现出四个鲜明特点:
一是突出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建设工业园区。在园区选址上,全省工业园区都尽可能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滩,不占或少占耕地,节约用地,根据进园企业的数量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征用建设用地,确定园区规模;在建设过程中,各地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规划先行、分期开发、滚动发展”的要求,基本上都采取“先落实一批项目,后开发一片土地”的操作办法,没有造成土地浪费;在企业用地上,明确要求各园区企业原则上要建设多层厂房,减少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提高建筑系数和最低容积率。据统计,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占用的土地中,利用“三荒”和丘陵地带的面积占70%以上,而占用城乡之间结合地带和农用地的面积不足30%。截至*年底,全省98家工业园区占用土地面积约44万亩,承载了9444家入园企业。据测算,按照过去分散建厂的方式来布局建设这9444家企业至少要占用50万亩土地,比现在要多占用6万亩左右。实践证明,全省工业园区的投入产出强度在集约式经营理念的推动下达到了较高水平。*年,全省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的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2.7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18亿元,出货值5274万元,税金3236万元,从业人员3734人。
二是突出产业集聚的原则建设工业园区。*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当今国际上最主要的产业组织形式,也是我省工业园区发展壮大、提高竞争力最重要的途径,要做好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注重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使园区成为支柱产业集聚和中小企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做大做强一批高成长性的工业园区。全省大多数工业园区在建设和招商引资过程中,都能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在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时,注重提高产业关联度,增强园区集聚效应和产业配套能力。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如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家电产业集群、星火工业园的有机硅产业集群、宜春经济开发区的医药产业集群、*鹰潭工业园区和*贵溪工业园区的铜及其深加工产业集群、*德安工业园区的温控器和电磁离合器产业基地、*玉山工业园区的轴承产业基地,等等。
三是突出以大开放的理念建设工业园区。*从一开始就强调工业园区既是推进工业化核心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的重要窗口。全省各地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对内对外全方位扩大开放为突破口,始终发展开放型经济不停顿、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不松劲、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不放松,在以商招商、以特招商、以大招商、以优招商上下功夫,引进了一大批基地型、龙头型、科技型重大项目,有效推动了*与*地区的产业对接和互动。目前,工业园区已经在全省率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与国际经济规则基本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突出,真正成为了*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开放型经济发展动力的主要源泉。
四是突出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工业园区。*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与加强环境保护的关系。尤其是在发展方针和发展思路上,一开始就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接着提升到“如果破坏绿水青山,宁可不要金山银山”,后来又进一步深化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能够创造金山银山”,使*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同在,红色摇篮与绿色家园融为一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省很多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也能较好地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先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相对集中或优先安排能将上游企业的“废料”作为下游企业原材料的项目或企业进园区,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力争使园区形成比较完整的循环工业系统,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将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提升园区的发展水平。目前,全省大多数工业园区均依法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入园项目也严格办理了环保审批手续,尤其是建成了*星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婺源工业园区、*靖安工业园区、*莲花工业园区、*武宁工业园区、*湖口工业园区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比较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三)主要经验和启示
“十五”的成功发展实践,使我们极大地加深了对什么是工业园区、怎样建设工业园区的认识,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给了我们极其深刻的启示:
1.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促进工业园区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十五”期间*工业园区的发展实践,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五年,是发展思路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五年,在规范工业园区科学、健康发展方面,省委、省政府从一开始就提出了明确的原则和要求。确定了一个目标: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出台了两个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若干意见》(赣府发[*]21号)、《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提高工业园区水平的若干意见》(赣府发[*]18号)。提出了“三个坚决不搞”的原则:坚决不搞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及职工生命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项目。明确了“四个必须”:园区建设征用土地必须按规定审批并办理手续;征用土地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给予农民经济补偿并落实到位;城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全部进入市场,进行规范化的招投标;园区建设资金必须按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兴办企业严禁搞群众性集资。这一系列发展政策和方式对规范全省工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到起了非常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五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始终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是促进工业园区既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前提。
2.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事在人为、创造性工作,是促进工业园区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保证。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有道理,真抓实干是真本领。作为欠发达的*,只有始终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不动摇,不管东南西北风,咬定以工业化为核心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放松,才能迅速做大经济规模、做强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才能牢牢掌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只有始终坚持事在人为、敢有作为、善有作为,坚持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使全省工业园区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上加快发展。“十五”的实践证明,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没有正确的定位就没有自己的地位。坚持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正确发展思路不动摇,就能掌握主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3.坚持以扩大开放为突破口,增加产业有效投入,是促进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效投入就是能带动发展和利税增长的投入,今年的有效投入决定着一两年后的实际产出,投入的力度决定着一两年后产业发展的速度,投入的质量决定着一两年后产业发展的效益,投入的规模决定一两年后经济发展的后劲。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最根本的就是以扩大开放为突破口,增加产业有效投入,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我省一些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南昌高新开发区,以电子信息、应用软件、生物医药、资源深加工、机电一体化等产业为支柱,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易带动上下产品形成产业链的项目,如美国科勒、东元电机、法国赛特多等重大项目,促使全区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引进重大项目,带动形成了以奥克斯为龙头的现代家电,以奔驰中客、江铃为龙头的汽车,以中国普天、LCOS为龙头的电子信息等三大支柱产业;*广丰工业园区,围绕工业强县的目标,重点做大电子、服装、食品、化工四大产业,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就有9个,使*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7亿元,成为全省工业园区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4.营造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是工业园区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工业园区建设和开放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优势的竞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地区与地区之间交通、水电、通讯等硬环境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地区之间硬件上差别化优势逐渐减弱。环境优势更重要的体现在一个地区开放的理念、方针、服务、效率、诚信,以及一个地区领导敢于负责、敢于亲历亲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精神上。经济发展靠创业者、营造环境靠政府,这些年来,全省上下按照“替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成功,助投资者发展,为投资者服务”的方针,牢固确立“帮投资者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最好的投资环境,让所有投资者获得比别的地区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成功就是最好的投资信誉”的理念,打造“四最品牌”(成本最低、回报最快、效率最高、信誉最好),从而使*的投资环境得到越来越多海内外客商的认可,办好一个引来一片的集聚效应正在不断得到体现。实践证明,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对内是凝聚力,对外是竞争力;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才能吸引一流的投资者,才能迅速提升本地的经济景气度。
5.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举措。中部地区弱主要弱在工业,差距也在工业,所以促进中部地区工业做强做大,从而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至关重要。从宏观和全局来看,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抓手,提高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是加强中部地区农业、使中部地区成为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地的最好办法,而且有利于建立起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所以,中部地区发展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依托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化既符合*实际,更是*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更大作为的战略举措。
二、“十一五”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壮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培植新的财源,增加就业岗位。真正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富民兴赣的创业区、与国际接轨的前沿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动摇,把做大经济总量和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工业园区发展的首要目标,千方百计引进高成长性企业入园落户,形成产业集聚,打造块状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提升发展水平,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落实“五个统筹”,把工业园区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努力形成好中求快、快中求好的良性发展局面。
2.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的原则。既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构筑园区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也要考虑城镇发展的需要,通过促进金融、信息、人才、劳务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镇三次产业整合升级,增强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产业联系,完善城镇功能,构筑城市功能的优势。工业园区建设要以城市为依托,带动城镇发展;在城镇建设中要优先安排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有序扩大规模,提高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承载能力,为工业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3.坚持对内放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要在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的大环境中加快园区建设,其中最关键的是观念开放,要鼓励全民创业,坚持事在人为,敢于争创一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以世界的眼光和开放的理念,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与竞争,大力提升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4.坚持突出重点、“三创一增”的原则。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园区的健康发展,同时要突出重点,推动园区创特色、创水平、创效益,增后劲。要鼓励对量大面广的小企业具有带动作用、专业化分工协作顺畅、产业特色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入园,培植和形成主导产业。要重点发展一批以主体企业、主导产品为核心,以专业化协作配套、产品延伸加工为主要内容,以独资、合资、嫁接改造为主要形式的特色工业园区。利用主体企业、主导产品的裂变扩张和链条延伸,发展块状经济,扩大经济总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增强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规划合理、集约用地、生态平衡、资源综合利用、自我良性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优先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相对集中或优先安排能将上游企业的“废料”作为下游企业原材料的项目或企业进入园区,通过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相互交换,形成比较完整的循环工业系统,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在批准前,应当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的统一,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定位
1.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大量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园区的产业基础。同时,拉伸城镇框架,完善城镇功能,扩大城镇规模,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使工业园区成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鼓励和支持工业园区在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制度变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工业园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动力,为全省改革创新积累经验和作出示范。
3.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区。充分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完善园区公共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一流、人居环境优良、社会治安良好、社会保障健全的城镇新区,使工业园区成为现代化城市的示范区和人居工程的样板区。
4.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区。以机制体制对接为先导,大力推进产业对接,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开放型经济发展动力的主要源泉。
5.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工业园区建设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使工业园区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示范区。
6.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富民兴赣的创新创业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按照“成本低、回报快、效率高、信誉好”的要求,不断完善工业园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使工业园区成为全民投资创业的福地,为创业者取得最大的创业成效搭建平台,催生投资“洼地效应”,使创新创业成为工业园区鲜明的时代特征,使工业园区成为创新创业者的栖息地。
(四)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省工业园区经济总量明显增大,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工业园区将更加开放,更具吸引力,综合竞争能力更为增强,成为推进全民创业的重要平台,对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更强的推动力;工业园区内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质量进一步提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能够容纳更多的社会人口;工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工业园区在建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0年,全省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增幅在30%以上,力争达到40%。
——*~2010年,全省工业园区累计引进资金超过3500亿元,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00亿元、销售收入600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0%左右。
——全省工业园区的投入产出率不断提高,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集约化开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到2010年,全省工业园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投入额8亿元以上、产出额10亿元以上、税收总额7000万元以上。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园区容积率超过0.5,建筑系数超过30%。
——到2010年全省初步建成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工业园区45个以上,其中100—200亿元的工业园区15个以上,超200亿元的工业园区5个以上。
——省重点扶持的30个左右特色工业园区或综合性工业园区,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均超过30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投入额10亿元以上、产出额15亿元以上、利税总额1.5亿元以上。特色优势更加明显,整体竞争能力更强。
——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工业园区累计新增城市人口130万人左右,占全省同期新增城市人口的33%左右,工业园区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就业岗位200万个。
——工业园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和产业关联度进一步增强,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相互交换,形成比较完整的循环工业系统,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
——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园区的发展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园区的招商主体由以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为主转变,园区开发建设由政府管理向企业经营转变。
——工业园区及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某些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工业园区的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和要素的利用更加充分。
三、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对策举措
(一)以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着力提升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
一是要强化产业规划。各园区要按照“找准比较优势,规划产业方向,对接梯度转移,把握发展趋势,突出招商重点”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园区产业规划的质量和水平,把产业规划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有机衔接起来。二是要强化引导扶持。加快推进全省30个重点园区向特色工业园区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批产业相对集中、相互关联紧密、产业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群。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给予资金、用地、政策等方面的倾斜,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技术先进、初具规模、市场竞争力强、后续爆发力大的特色产业,使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三是要强化集约发展。着力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水平。到2010年,力争重点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达到8.5亿元/平方公里,国家级开发区达到15亿元/平方公里,园区每平方公里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每平方公里税收达到7000万元以上。四是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以道路、水电、通讯为主的公共设施建设。高度重视集中供热、热电联产、仓储货运、“三废”综合利用等配套设施建设。园区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要与提高集约化水平相衔接,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相衔接,通过优化布局,完善配套,联建共享,提高综合利用率。
(二)以推进项目入园和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园区产业带动能力
各地工业园区要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附加值高的项目、产业升级项目、产业链长的项目和龙头带动型项目,促进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快速形成,增强产业带动作用。在抓项目入园时,要正确处理“大与小”的关系,坚持大中小项目并举;正确处理“多与专”的关系,既要扩大项目数量又要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趋势搞好专业化招商;正确处理“高与低”的关系,在高度重视引进高新技术项目的同时不忽视传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的引进;正确处理“内与外”的关系,在引进项目时做到内外资并重。项目入园不是最终目的,尽快投产达标才能加快发展。各地要按照“签约项目抓进资、进资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标、达标项目抓效益”的要求,搞好协调调度。与此同时,各地要结合实际,通过采取设立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商业银行资金进入园区、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探索BOT和TOT等多种形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提高园区对项目的承载能力。
(三)以加快技术进步为重点,在转变园区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新跨越
要坚持“一靠四创二提高”:即依靠科技进步,创特色、创水平、创效益、创后劲,着力提高工业园区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切实转变工业园区经济增长方式。一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各级政府及工业园区要十分注重培养、集聚和造就经营科技型和科技经营型复合人才,使之成为推动科研与市场对接形成生产力、产业化的关键力量。要通过政府和民间多种渠道,加快建立和完善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基金,既要建立科学的评估决策机制,也要允许非主观故意的失败,以有效解决即使有了风险投资基金,对科技成果产业化也不能投、不敢投、到不了位的现实问题。二是要高度重视二次创新。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是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和二次创新,不仅来得快,而且水平高,同样可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在科技实力较弱、人才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工业园区要把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集成、二次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三是要努力创新发展之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生态型产业,降低物耗能耗。各工业园区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园项目要继续贯彻“三个坚决不搞”的方针,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切实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引进机制、评聘机制、流动机制。鼓励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和劳动就业培训机构为园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园区创业。对符合职称评定条件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人事部门要会同园区主管部门给予职称评定;对技术工人,劳动部门要会同园区主管部门给予职业技能鉴定。
(四)以做强县域经济实力为重点,在增强园区推动力上实现新跨越
一是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特色经济发展。各地园区要立足本地自然禀赋、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与大型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产业,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块状”经济。二是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工业带动农业、加工带动产业、产业帮助农民生产发展,使农副产品加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三是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带动城镇化发展。各市县工业园区要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把园区开发规划统一纳入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努力形成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互动发展格局。同时依托园区的优势产业和产品,着力培育一批“赣”牌特色产品和“驰名商标”,打造产业名市、名县、名镇,带动小城镇发展,逐步形成城乡经济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格局。四是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带动全民创业。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把全民创业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以大开放带动本土创业,以本土创业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形成本土创业和大开放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五)进一步解决融资难问题,建立工业园区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和改善对工业园区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创新。各级金融部门要探索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的新路子,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合理资金需求和金融服务需要提供支持。要按照上级行的信贷政策要求,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出辖区内的工业园区信贷服务方案和完善对工业园区金融服务的目标,对辖区内金融部门改进工业园区金融服务的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二是建立健全工业园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各金融部门设立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要重点研究、制定和督促、落实支持工业园区内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园区内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并定期考核。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解决园区内有效益、有市场、有订单、有信誉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三是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一步完善银企合作制度,建立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扩大融资渠道,形成加大金融业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合力。各园区管理部门要与当地金融部门、工业园区投资开发企业和入园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协助金融部门对贷款企业和贷款合同执行情况加强监管,切实降低金融风险。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园区管理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与有关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定期向当地金融部门提供经审核符合入园条件的入园企业名单以及园区发展进度和资金运作等情况,为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推动银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