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十一五时期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十一五时期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国已经进入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化水平尚处在中级阶段,工业化仍然是艰巨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为我国如何追赶世界工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全国正经历着新一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浪潮。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以工业化为核心战略的指引下,全省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主导经济增长格局基本形成。“十一五时期,*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期,新型工业化成为推动*工业化进程,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任务的必然选择。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提出的,突出了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条件下工业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本文认为对新型工业化内涵的理解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要求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世界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给我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机遇,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先进经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跳过发达国家走过的一些阶段,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促使工业化朝着柔性化、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良性互动,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新型工业化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业化,要求提高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传统产业是我国工业体系的基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经济竞争加剧,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的高低,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工业竞争能力,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3、新型工业化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要求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正日益尖锐,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刚性约束问题。新型工业化正是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把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作为完成工业化的主要标志,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4、新型工业化是“以人为本”的工业化,要求处理好发展与就业的关系。新型工业化要求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本质的体现了新型工业化下更重视增加人的参与机会,提高人的专业化素质等“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一方面要认识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以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人才处于科技、经济竞争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针对我国就业压力大的现实,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工业化过程,并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更大实惠。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十五”以来,*把加速工业发展放在全省经济战略的核心地位,通过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等策略,增强工业经济实力,促进工业快速发展;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三不准”等发展举措,降低工业化过程能源、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省工业总量明显扩张、工业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工业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十一五”时期新型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十五”时期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1、工业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强力推动*崛起。*年以来,*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年首次实现1998年以来两位数增长达10.5%,*—*年GDP增速分别为13%、13.2%、12.8%,特别是*年GDP增幅列全国第六比上年前进四位,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在中部6省位次前移。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与中部差距迅速缩小。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年全省37个工业行业大类36个保持增长,11个生产增幅突破50%。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370亿元,增长19.6%,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9.2%,拉动GDP增长6.3个百分点。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年为27%,*年突破30%,*年为上升为31.8%、*年达到33.7%。三次产业比重由*年的24.2∶35∶40.8调整为*年的18.9∶47.4∶33.7。

2、六大支柱产业支撑力、影响力增强,工业规模发展出现新格局。*于*年开始实施支柱产业带动战略,3年来,六大支柱产业对全省工业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一是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年,全省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27.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3.7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0%。六大支柱产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8个百分点。二是龙头骨干企业集聚了做优做强的能量。*年江铜集团销售收入率先超百亿元后,新钢、江铃、九石化、萍钢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年销售收入相继过100亿元,特别是江铜集团*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成为全国铜工业企业第一家销售收入超过200亿的企业;江铃*年综合业绩名列全国汽车上市公司榜首。此外,*年*8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其中江铜集团、新钢、萍钢、南钢、江铃集团、昌河、九石化、江医集团等7家为六大支柱产业重点优势、龙头骨干企业。*年江铜在“中国企业500强”位次由上年的160名上升为第156名,前进4名,萍钢由371名上升为345名,前进26名。

3、工业园区集聚、集约发展,成为促进工业增长的新板块。“十五”以来,*依托园区办工业,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十分重视提高产业层次,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园区经济呈高速发展之势,为加速全省工业化进程增添了强大的后劲。一是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年,全省工业园区已建成投产工业企业6053个,比上年末增加1006家,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53.1亿元,增长24.9%,增幅比全部工业高5.3个百分点。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27.7%;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52%、36%,增幅分别比全省高24个、10个百分点。二是呈集约发展态势。*年,全省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招商实际到位资金比上年净增4333万元,增长18.5%;每平方公里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实现税金总额、出货值分别增长32.2%、19.3%、13%;每平方公里从业人员3734人,净增420人,增长12.7%。特别是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萍乡高新园三个园区的每平方公里产出已超过10亿元。三是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全省工业园区已形成了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家电产业集群、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星火工业园有机硅产业集群、袁州、樟树医药工业园医药业集群、贵溪市工业园铜加工产业集群等一批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极大地增强了全省相关产业市场竞争力。

4、科学进步、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对工业发展促进作用加大。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省有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特色基地13个,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3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逾亿元的63家,比*年增加31家。*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8%,比*年提高0.9个百分点。特别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83.5亿元,工业增加值20亿元。“十五”期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为29.4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24.74%,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一番多;软件业达到39.8%,五年翻了两番多。二是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年全省R&D经费为15.09亿元,投入强度为0.7%。其中,大中型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3.50亿元,投入强度为0.9%。投入强度高于广东等发达省份。三是企业信息化试点有效展开。*年,全省选择了45户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重点企业进行“*省企业信息化试点工程”试点,15户已正式上线运行。*是国家“十五”期间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年,政府投入引导资金5480万元,带动企业自筹资金72996万元,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75家,取得技术研究成果1466项,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新增价值99亿元,新产品增加率为75%,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3%。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

5、能耗降低、综合效益提高,工业增长质量明显优化。“十五”期间,*十分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采取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鼓励企业“三废”回收产业化循环发展等政策措施,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年的9719.39元/人,上升为*年15790.15元/人,5年提高了1.62倍;万元GDP能耗由*年的1.11吨标准煤降为*年0.97吨标准煤,5年里下降12.61%;*年工业利润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15.46亿元,增长64.5%;利税总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2%,比*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7.29%,比年*年提高65个百分点,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二)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判断

依照国际上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城市化率等指标加以综合分析,对*目前工业化发展阶段作一基本判断。

1、从人均GDP看。目前,学术界对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判断,大多沿用钱纳里提出的人均收入为划分标准的三个发展阶段六个发展时期为判断标准。*年,*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140美元,按1982年美元计算约为1700美元,对照钱纳里工业化演进模式,*刚进入工业化中级发展时期的初期。

2、从产业结构看。*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低20%,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3.7%,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7%,符合西蒙•库兹涅茨等人关于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的研究成果,以及钱纳里等人关于工业化进入中级发展时期,制造业生产转变,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7%左右上升到36%的相关论断。

3、从就业结构看。*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9:28:33,非农产业就业占比为61%,远远高于钱—赛模型工业化中级阶段初期水平的56.2%水平。再参照配第—克拉克模型,也远高于第3阶段53.9%的水平,向第4阶段发展。*此项数据已达工业化中级发展时期中期水平。

4、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年,*霍夫曼系数为1.07,处于霍夫曼工业阶段的第3阶段。同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讯电子信息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结构开始从以原材料为重心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转变,并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发展。

5、从城市化率看。工业化与城市化高度相关,两者相互促进,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规律。当城市化率超过30%,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聚集效益对工业化进程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化率由*年27.7%上升为*年的为37.0%,城市化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相互促进,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特征明显。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工业化开始步入中级发展阶段的初期,“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型工业化将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期。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差距比较分析

现有工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工业发展程度是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工业化步伐很快,与全国和中部的差距呈快速缩小之势,但从总体上看,与全国、与中部、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1、总体水平仍较落后。全国早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中期,东部沿海地区已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后期,*则刚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初期,工业化程度差距较大。

2、工业经济规模较小。*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和人均工业增加值在中部六省中均处第6位,人均工业增加值比人均GDP较低的安徽还低94元。同时,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相对较低。*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16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平均水平,比产业高度相仿的湖南、安徽低3-5个百分点。

3、工业结构层次较低。据第一次普查相关数据计,*年*来自采矿业收入高出浙、苏、粤6.5-6.1个百分点;来自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制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制造业的20.32%,远低于广东的55.85%、江苏的42.76%、浙江的35.12%。

4、大而强企业少。大而强企业是经济的脊梁,我们从“中国500强企业”名单也能略见一斑,发达地区大企业多,欠发达地区大企业少。*年中部六省进入“中国500强企业”的企业数分别为河南、山西各11家,安徽10家、湖南8家、湖北7家、*6家;列前100位的企业湖北有2家,河南、山西、安徽、湖南各1家,*没有。大而强企业少也是*工业与其他省份差距所在之一。

四、“十一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构想

《中共*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2010年,全省人均GDP上升到*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3:52:35,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调整为32:33:35,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0%以上,全省城镇化率提高到4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力争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这既是经济发展目标,也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同时,我们通过“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还可以看出,2010年,*工业化达到中级阶段中期水平,特别是第二产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目前水平相当,这是一个实际而又具跨越性的发展目标,任务相当艰巨。

(一)战略思路

“十一五”时期,*刚刚迈进工业化中级阶段,新型工业化在较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层次基础上进行,加之,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还必须直面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为此,我们将“十一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思路的出发点立足于:充分利用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密型产业,夯实工业基础;突出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提高产业集中度,加速工业化进程;要抓住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适度突破比较优势,注重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重构,注重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培养提高全省经济核心竞争力。在做大经济规模中,做强经济实力,在做强中实现跨越。

“十一五”时期*新型工业化基本思路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信息技术重组产业形态,形成后发优势;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培植经济增长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新兴产业的竞争能力,增添发展后劲;依托工业园区和重点区域,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工业增长新板块;促进全民创业,加大对外开放,内外源经济并举、良性互动,集聚发展能量。在突出重点、形成优势,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层次,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总量与质量、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技术创新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重点

1、制造业崛起战略。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工业化水平、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纵观*工业化发展进程也就是制造业提高的过程,比较*差距实质上就是制造业落后的差距。“十一五”时期加速*工业化,要强化*制造业在区域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市场梯度优势,加快制造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抓住长珠闽地区产业链向周边省份有效延伸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加大信息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制造业市场竞争力。

2、支柱产业支撑、大企业带动战略。扶持支柱产业发展,培植大企业集团将大大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大企业少、产业集中度不高一直是制约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十一五”时期要以六大支柱产业为核心,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壮大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延长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通过机制与体制的创新,形成核心企业内在动力和活力机制,促进核心企业快速裂变扩张,培植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企业。

3、园区集聚战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共同使用,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效用的最大发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十一五”时期,要积极学习发达地区推进产业集聚成功经验,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对生产力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培育发展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加快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商务成本低的特色工业园区,力争在全省形成3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园区。

4、外向拉动、本土促进战略。外向拉动是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土创业是后发地区发展之基,振兴之源。近几年来*扩大对外开放,开创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充分利用这一良好形势,在“十一五”时期继续抓住新一轮沿海和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速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在“十一五”时期国家将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新的制度环境,给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要加大对工业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产业导向、政策扶持、科技服务等手段,择优引导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工业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凡国家法律规定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国外资本、民间私人等非国有资本开放,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投向支柱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实施以外向经济拉动本土创业,以本土创业促进对外开放,内外源经济并举发展战略。

5、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的扩散力、渗透力、融合性、创新性,持续不断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影响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要以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工业的竞争模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传统组织方式,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超前发展,促进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以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6、绿色工业、循环发展战略。循环发展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最本质的区别。一直以来,*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方针,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发展绿色产业,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势所在。“十一五”时期,要坚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管理。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

(三)重点产业体系构架

*“十一五”时期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体系,主要是由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先导产业、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以及起基础作用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等构筑而成。

1、先导产业。指有广阔发展前景,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性、积聚和扩散能力,正在迅速成长,市场需进一步开拓和引导的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导产业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持续竞争优势,必须适度超前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4个特色领域产业群体,涌现了清华泰豪、联创光电等一批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十一五”时期,要加快高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计算机软件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依托昌、九、景科技金三角和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建设晶湛(南昌)科技有限公司8寸晶元片、鸿源数显LCOS数显产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液晶覆硅和高清晰液晶显示产品生产规模化,加快硅衬底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大功率芯片照明应用。重点组织实施生物能源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软件研究开发、纳米新材料研究开发、民用直升机关键技术研究、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及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有机硅新材料研究开发、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器件研究开发、陶瓷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新一代石油加工专用化学品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继续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药现代化工程、新材料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等重点科技工程,着力实施6大高技术产业化工程和8个重大科技专项,建设3个国家工程中心和5个大学孵化器,形成在优势产业中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达全国中等水平。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新技术产品创汇额占全省出口创汇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

2、支柱产业。*已形成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十一五”时期,全省六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3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2%。除前面分析的电子信息工业、生物医药外,六大支柱产业发展重点主要是:

(1)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汽车工业重在做大整车,发展配套。抓好江铃汽车集团形成年产30万辆汽车、昌河汽车形成年产20万辆轿车、上饶客车年产1500辆客车和3000辆房车项目,形成昌河30万台K系列发动机生产能力及加快以九江汽车工业园、南昌钢铁公司长力工业园等为重点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航空工业重在拓展民用市场。支持洪都集团与麦道公司合作,力争建成年产300架麦道民用直升机项目,支持洪都航空和昌河集团开发生新型农用飞机、无人驾驶飞机、和轻型直升机。

(2)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钢铁工业重在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汽车用钢、宽厚钢板、细径高强盘条、H型钢等特色、新型钢材,建设好新钢300万吨薄板工程项目;铜工业重在进一步做强,在冶炼能力达到70万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铜板带、铜管、铜箔和漆包线等深加工产品,力争电解铜深加工转化率达到100%;稀土、钽铌和钨等有色工业,重点发展稀土储氢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碳化钨粉以及高性能钽粉、钽丝等高技术产品。

(3)现代家电工业。重在产业规模化、系列化。突出抓好整机扩产、重要零部件配套项目,引进和承接一批家电核心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形成较大产业规模。

(4)食品工业。在做强做大烟草、酒类产业的同时,发挥我省生态优势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等特色食品加工,重点发展粮食、油料、畜禽产品、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5)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石油化学工业着重发展有机硅单体及其深加工,盐化工,氟化工,以及甲醇、乙炔、乙烯等重要化工原料,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开工建设100万吨乙烯项目,把九江沿江地区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石油化工产业密集区;新型建材产业重在进一步扩大大中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防火材料、中高档建筑装修材料以及新型厨、卫、浴设施等新型建材的生产能力。

3、制造业基地。抓好制造业基地建设是实施制造崛起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我们从三个不同层面设想“十一五”时期全省现代制造业基地。一是建设好南昌汽车生产基地、飞机生产基地、空调生产基地、光电生产基地、机电设备生产基地、建材和新材料生产基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基地、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基地、造纸生产基地等10大制造业基地。二是依托昌九工业走廊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势重点培育汽车航空、电子信息、石化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形成精密制造业高地。三是依托特色工业园区和大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如盐化工产业基地、氟盐化工产业基地、硫磷化工产业基地、有机硅产业基地,铜冶炼及精深加工的重要基地、离子型稀土的生产研发基地、钽铌及其深加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及新钢的板线、棒带精品基地,南钢的优质螺纹、汽车板簧精品基地,萍钢的建筑用材新品、精品基地等等

五、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对策措施

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活力;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提高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优化发展环境。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近年来,*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到*年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已改组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改制面近80%。“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等重要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是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参股控股、债务重组、兼并收购等途径,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二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转制,着力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切实提高股份制质量。三是按照《公司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进省属集团公司的改革,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抓好做强做大一批,重组新建一批,放开搞活一批,关闭破产一批过程中促进企业摆脱困境,增强发展活力。

2、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和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要实行企业自主创新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大幅度提升企业装备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和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向产品渗透,在全省骨干企业中普遍采用先进共性技术,实现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有重点地开展原始性创新。要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有条件的要建立企业研发中心,要与跨国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合作与交流,在优势领域、关键环节和主导产业,加快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同时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把自主研发与引进创新很好地结合起来,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3、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新型工业化发展主平台。一是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集约化开发建设水平。促进全省工业园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投入产出率、园区容积率、建筑系数达到一个更高水平。二是推动园区发展模式、开发机制创新。要依靠内力、借助外力、增强活力,积极吸纳外国资本、国家资本、社会资本、法人资本和个人资本,共同投资建设工业园区。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树立工业园区“特区”发展理念,突出抓好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管理规范、功能完善、产业配套齐全、规模优势明显,资源集约化、循环式利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4、加强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加速新型工业化提供保障。一是加快能源建设步伐。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以加快能源开发和管网建设为中心,以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配置为重点,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火电、水电、煤炭有机结合的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同时,加快实施管道天然气入赣工程;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储备能力。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方面,通过加快“三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地方加密高速公路网建设,县市乡村公路建设,铁路网络完善,长江和鄱阳湖航运发展,赣江、信江等水运主通道升级改造,昌北机场扩建,赣州黄金机场迁建,赣东赣西支线机场建设,提高*省外通达的广度、速度和省内通达的深度、密度,加速物流、人流、信息流,提高安商、招商能力。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通过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等措施,加快企业信息化,加大信息化对工业化带动。三是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加快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项目,南昌兴发物流中心和龙南县金塘物流服务中心等建设进度。在南昌、赣州、九江、鹰潭等市形成规模较大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设与物流园区相配套,运输场站、仓储、商品配送、信息网络服务等各个环节相联接的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大物流基地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生产性服务水平。

5、完善新形势下的人才激励机制,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造就一批适应不同层次需求复合型管理和技术人才。一是创新企业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按照经理人制度和制的要求,提供相对优厚的条件,将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德才兼备、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实践经验和良好业绩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到企业的经营班子中来,形成一支懂业务、善经营、能决策、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企业经营者队伍。鼓励企业对外聘请经营管理人才,切实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企业家资质评价机构和科学化的考核评价,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创新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和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培育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促进本土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引进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发展快,努力为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价值的充分实现提供广阔的空间。三是建立建全教育培训机制,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岗位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一大批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6、加强政府引导作用,为新型工业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工业经济的引导作用。建立发展企业改造财政贴息资金、新产品开发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引导资金、电子产业发展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外贸出口财政贴息资金等支持新型工业化财政专项资金,原则上用于重大工业项目技术改造、创新项目、工业园区建设及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等重大项目导向性投入及贴息。二是制定落实有关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激励政策。对充分回收利用废弃物进行二次生产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奖励,对重大节能技术研发、示范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资源消耗超限额企业实行加价收费。灵活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价格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社会价值取向,促进企业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推动作用寻求银企双赢发展合作模式,建立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形成加大金融业支持工业发展的合力,扩大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有潜力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同时,要加快构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风险投资机制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担保途径。四是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领导,做好本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本地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建立项目开发和推进机制,在政策措施、政府服务等方面为企业谋划项目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