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粮食生产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十五”计划建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十六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粮食生产能力,就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包括耕地保护能力、生产技术水平、政策保障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粮食生产能力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由耕地、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粮食生产能力要转变为实际产量,国家政策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起决定性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及*粮食生产现状
粮食安全历来是各国经济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此十分关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加引人注目。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但是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仍然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即我国仍然有几百亿公斤的粮食缺口,这个缺口是需要通过进口和挖库存来弥补的。而粮食生产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还要靠天气,因此,这样一个紧平衡的状况,在今后几年还会保持,同时,供需的紧平衡和缺口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粮食价格始终处在比较合理的价位。为扭转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连续几年下滑的趋势,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更有力、更直接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这是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由于国家政策驱动、市场价格拉动和各项工作推动的综合作用,加上较为有利的气候条件,今年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粮食播种面积明显恢复,扭转了5年减产的局面,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超过9100亿斤的预期目标。但目前出现的粮食增产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当年粮食供需还存在一定缺口,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是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人口3237万,占总人口的75%。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8%以上,稻谷产量占粮食产量的93%以上,占全国稻谷总产的8.3%,水稻生产面积在全国居第二位,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粮食产值占农业产值的20%左右,粮食加工产值约占整个食品工业产值的25%,粮食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多年来,*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350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产量300亿斤以上,1997年粮食总产量最高达到353亿斤。粮食商品率为40-47%,商品量约120-150亿斤。国有粮食企业收购80一100亿斤,占商品量的70%左右。*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商品率较高,每年调出粮食80亿斤左右,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不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省份,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今年,在国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利好政策的作用下,我省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省粮食生产迅速提高,达到创历史记录的363亿斤水平,比增长25.2%。但亩产水平只有340公斤左右,与南方同类型省份相比,如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我省粮食单产仍处于全国中低下水平,粮食生产发展空间很大,关键是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二、*粮食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建国后的前30年(*-*年)。*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行粮食生产“四改”(旱粮改水稻、单季稻改双季稻、高秆改矮秆、稀植改密植),粮食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播种面积从*年的3931万亩扩大到*年的5731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由3381万亩扩大到5071万亩;粮食单产由每亩98公斤提高到196公斤;粮食总产由77.5亿斤增加到225.1亿斤,主要粮食品种稻谷总产由72.3亿斤增加到215.9亿斤,其中,1952年115亿斤,1965年160.4亿斤,*年211.4亿斤,粮食总产突破了100亿斤、150亿斤、200亿斤三个台阶,人均占有粮食由1952年的258.7公斤提高到*年的339公斤。
(二)改革开放后20年(*-*年)。由于实行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大力推广科学技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我省粮食生产经历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期间又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快速发展阶段(*-1984年)。由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粮食购销政策的调整,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粮食生产持续快速增长。*-1984年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560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左右;单产从*年的每亩22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278公斤;总产由259.3亿斤增加到309.8亿斤,跨越了250亿斤、300亿斤两个台阶;人均占有粮食由*年的339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431.8公斤。
2、稳步发展阶段(1985-1991年)。经历了前几年粮食生产快速发展,粮食仓储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需要,影响了农民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粮食发展速度放慢。期间,粮食播种面积由1984年的5571万亩减少到1991年的5401万亩,其中水稻面积由1984年的4990万亩减少到1991年的4731万亩;但由于杂交稻等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粮食单产由1984年的每亩278公斤提高到1991年的每亩308公斤,首次突破300公斤,粮食总产除1986年290.7亿斤外,基本上稳定在300亿斤以上。
3、调整与恢复阶段(1992-*年)。经历1984-1985年和1989-1991年两次粮食“卖难”之后,我省粮食生产进入了调整与恢复阶段。期间:粮食播种面积调减到5040一5340万亩,比1990年减少了200-500万亩,其中水稻面积调减到4300-4580万亩,比1990年减少了360-640万亩,早稻面积调减到196O-2040万亩,比1990年减少了300-380万亩;由于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和旱床育秧、抛秧、平衡施肥等新品种、新技术,粮食单产和总产仍达到较高水平,其中:1994年、1996年、1997年粮食单产三超历史,分别达到每亩317公斤、331公斤、336公斤,i996年、1997年粮食总产两超历史,分别达到353.3亿斤和353.5亿斤。其中,1993年、1998年虽然遭遇较大的自然灾害,粮食总产也在300亿斤以上。
(三)近几年粮食发展情况(2000年以来)。进入新世纪,在全国范围内,以粮食为代表的主要农产品出现结构性相对过剩,卖粮难和种粮减收成为困扰粮食主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省按照市场供求变化的情况,在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粮食内部结构,大力推广优质稻和加工专用稻,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大米生产。
2000-2002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为4983万亩、4898万亩、4782万亩,年均4888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分别为4248万亩、4213万亩、4180万亩,年均4214万亩;早稻播种面积分别为1760万亩、1691万亩、1666万亩,年均1706万亩;一季稻播种面积分别为469万亩、570万亩、616万亩,年均552万亩;二晚播种面积分别为2020万亩、1952万亩、1899万亩,年均1957万亩。2000-2002年粮食单产分别为每亩324公斤、327公斤、324公斤,年均325公斤。其中,水稻单产分别为每亩336公斤、336公斤、321公斤,年均331公斤。粮食总产分别为322.9亿斤、320亿斤、310亿斤,年均317.6亿斤。其中,稻谷总产分别为298.4亿斤、298.3亿斤、290.3亿斤,年均295.7亿斤。
2003年,由于全省遭受特大旱灾和部分地区洪涝灾害等影响,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全面下降。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576.7万亩,比上年减少205.3万亩,减幅4.3%。单产316.9公斤,下降7.1公斤,减幅2.2%;总产1450.3万吨,减产99.2万吨,减幅6.4%。
2004年,中央和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据统计,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预计5300万亩,比2003年增加720万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363亿斤,增长25.2%,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三、*粮食生产发展的潜力
*耕地资源较多,水田比重较大,旱涝保收耕地比重较高,气候适宜种植水稻,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这些生产能力和潜力,只要国家高度重视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与改造,稳定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与队伍,调动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其潜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
(一)目前具有的粮食生产能力。据统计,2003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315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576.6万亩。历史上我省粮食总播种面积最高年份(1958年)达6140多万亩,水稻播种面积最高年份(1977年)达到5160万亩。目前,我省在确保其他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仍可调度2300万亩水田种双季稻、500万亩水田种一季稻、100O万亩旱地(含复种)种旱杂粮。按照目前不少年份达到过的单产水平(早稻亩产330公斤、一季稻450公斤、二晚380公斤、旱粮150公斤)测算,具有400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可挖掘的粮食生产潜力
(1)中低产田改造增产潜力较大。目前,我省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比重较大,约占三分之二左右,这些中、低产田通过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及水利设施完善配套,可提高单产15-30%。据测算,每改造100万亩中、低产田,可新增1.5-3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
(2)“三荒”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现有宜农、宜林的“三荒”面积达700多万亩,可开发利用种植粮食等作物。据测算,每开发10O万亩宜农“三荒”耕地,可新增4一5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
(3)单产潜力较大。*水稻单产水平较低,常年比全国水稻单产平均水平低16%,即每亩低60公斤以上;比湖南低16.5%,即每亩低66公斤左右;比湖北、四川等粮食主产省水稻单产低30%左右,每亩低150公斤以上。由此可见,我省水稻单产提高的空间很大,只要增加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进一步提高良种良法覆盖率,增加化肥等物质投入,增强抗灾防灾能力和病虫害防治水平,全省水稻单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缩小差距2-3个百分点,单产提高5-10公斤左右完全可能,即可新增粮食产量10-20亿斤。
四、*现阶段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粮食生产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楚的看到现阶段我省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是:
(一)粮食生产发展缺乏长效机制。多年来,我国的粮食政策一直反反复复,粮食多了没人管,粮食少了就全社会、各部门都来抓,粮食发展缺乏长效机制,影响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主产区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作为粮食主产省,农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种粮收入的影响,国家粮食政策好时,粮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增长,农民收入增加;政策不好时,粮价下跌,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农民增收缓慢。国家对发展粮食生产包括对农业的政策缺乏延续性和稳定性,是现阶段影响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农户种植规模偏小、比较效益偏低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粮食生产还是以农民千家万户为主,单位面积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不如经济作物,有限的耕地资源又限制了粮食规模生产,这样就使粮食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从而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省农民人均耕地0.99亩,户均不到4亩,,并且每家每户都基本平等地搭配了好、中、差地,土地的条块分割严重,经营规模过小,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粮食主产区经济欠发达,财政状况不是很好。前几年,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是大江大河的治理及退耕还林,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在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更显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由于粮食主产区经济欠发达,财政状况较为困难,难以拿出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了粮食生产的提高。
(四)农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生产分散,农村金融服务点多面广,金融服务成本高,国家商业银行从农村大量吸储,转投到城镇建设和非农产业。同时,贷款难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制约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五)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经过十多年来的建设,已初步建成“上下成线、左右成网”的体系。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一方面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难以足额到位,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没有保障,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滞后,人才流失严重,造成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另一方面,在县乡机构改革过程中,部分地方采取撤并、分流、“断奶’等简单做法,极大地冲击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形成“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尤其是动植物保护等公益性服务机构不完善,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功能弱化,农业技术和信息进村入户率低,粮食生产潜力不能充分挖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难以提高。
(六)粮食产业化程度不高。当前,粮食生产不仅规模小,而且粮食加工、储藏能力薄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产业化组织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农户与加工收购等龙头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七)自然灾害频繁,防灾减灾能力较弱。*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业灾害频繁,洪涝、干旱及农业生物灾害可以说是“小灾年年有,大灾三六九”,我省用于农业防灾减灾的资金短缺,调控手段有限,农业灾害保险也未建立,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靠天吃饭。我省现有各类病险水库3488座,其中大型水库11座、中型153座、重点小型287座、一般小(一)488座、小二型2549座。病险水库严重影响水库防洪、发电、灌溉、多种经营等综合效益的发挥,也是我省防洪安全的心腹之患,水库一旦垮坝失事,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毁灭性的灾害,还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1.1%,占山地总面积的35%。全省大、中、小型灌区,长期失修,工程老化损坏严重,导致灌溉系数大大降低,导致农田干旱缺水,供水能力下降,影响粮食产量。
四、*粮食生产发展的目标与对策措施
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构建起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按照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基本定位和我省“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目标,我省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的战略构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原则,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继续大力调整优化内部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地力,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以节本增效农业技术为重点,加快科技创新和品种更新,提高科技含量;依托优质化和绿色化两大优势,提高粮食产品外销率;加快产业化进程,努力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粮食播种总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360亿斤,早稻优质品率达到80%以上,优质晚稻达到50%以上,绿色大米达到20%以上。具体措施为:
(一)积极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努力扩大优势产区发展粮食生产。
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努力扩大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根据我省现有的自然条件和各地比较优势,全省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和赣西粮食高产片。这“三区一片”共46个县(市、区),生产规模占全省70%以上。要集中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工程、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农业开发、农田水利、粮储库建设等项目资金,加大对粮食优势产区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这些地区良种引育、农技、农机、土肥、植保、检测、信息等服务体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增产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46个县(市、区)粮食播种面积力争达到3300万亩,单产达348公斤/亩,总产达到1150万吨。粮食面积、总产预计分别占全省72%和74%以上,单产预计提高10公斤/亩以上。
(二)主攻单产,稳定增加粮食总产。
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和条件。在稳定基本粮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方式,通过改善水肥条件和推广良种良法等技术性措施,努大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五年内,全省粮食单产水平力争每年提高5公斤/亩,总产每年提高1O亿斤。同时,大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积极推进粮食向优质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粮食质量。
(三)抓紧组织对粮食良种培育、良法栽培和防灾减灾技术的科研攻关。
科技兴粮,良种先行。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改善品质,增强稻米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力量,积极开展水稻优质、高产、育种研究的攻关,要以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为目标,把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挖潜品种的增产潜力,争取培育超级稻、特优稻、专用稻和多年生稻等新品种。加强农田地力和栽培技术研究,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地力;加大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和安全高效用药技术研究,提高科技防灾减灾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全面提高病虫害防治及时性、准确性和高效性。
(四)加大优良品种和种粮技术的推广,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
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是今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长期以来,农业科技为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较少、科研投入和推广经费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科技发展及应用难以满足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应该把科技因素作为增产粮食的重中之重,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起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从粮食生产的长期实践看,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需要紧紧扭住四个环节:一是用激励机制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二是用市场机制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用体制改革来整合农技推广的资源和力量。四是用政策扶持来引导农户应用农业科技。技术推广和示范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要在继续推广已筛选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粮食科研和生产实际,推广一批品质优、单产高、适应性强的主导品种和优质高产、节本增效、防灾减灾、标准绿色四个方面的粮食生产实用技术。在优质高产方面,重点推广旱育稀植、抛秧、施肥等技术。在节本增效方面,重点推广旱育秧、机械化耕耘收获、水稻免耕抛秧、直播免耕栽培技术。在防灾减灾方面,重点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联防联治、综合防治,选择避洪防渍和抗病虫粮食品种,推广无公害水稻防治技术。在标准化、绿色化方面,重点推广以稻鸭共栖为主要模式的标准化绿色大米生产技术。
(五)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几年减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造成的。因此,要尽快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关键是要加大对连接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四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二是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三是强化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全程管理和监督。四是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对龙头企业、农村社区、农民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投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应给予必要的扶持。同时,鼓励和引导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资本参与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对灌区配套及病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国家水利建设资金应更多的投向与粮食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主要排灌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水毁工程的修复。同时要加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力度,搞好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及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宁可少上几个大型水利项目,也要下决心解决好基本农田水利的配套建设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利设施的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发挥。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我省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滨湖地区机电排灌设施更新改造,同时,加快水管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用水收费制度,形成水利工程建、管、用循环互动、良性发展的机制。
2、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农田改造的力度。农业基础设施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条件,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认真搞好我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多方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增强粮食生产的能力。我省现有低产农田较多,要争取在五年内使所有的低产田粮食产量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自今年开始,我省每年将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一20%用于支持农业土地的综合治理和开发,要用好这笔资金,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建设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奠定扎实基础。
(六)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建立起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耕地是极为宝贵、难以替代的稀缺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有必要的耕地面积作保障。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耕地资源少,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仅为1.43亩,2003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91亿亩,占农作物耕种面积的65.2%;另一方面,耕地质量下降,据资料反映,国家农业部对10个省土地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土壤有机质比1990年下降了0.35个百分点。从*的情况看,人均耕地0.8亩,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地质量也呈下降趋势。因此,只有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才能把耕地减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协调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为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基本农田保护区要切实加以保护,对确需占用基本农田要严格依法审批;严格控制各类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严禁在基本农田里挖鱼塘、种树木。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切实解决土地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违规征用、占用土地,以及被征土地农民安置补偿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利益。
(七)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
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与世界多数国家相比,中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农民既缺乏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难以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为防止粮食生产大起大落,应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的机制,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1、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快大宗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在良种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逐步开展农业灾害保险。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支持作用,建立粮食生产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新机制。
2、要健全粮食期货市场,在完善现有粮食期货交易品种运行规则的基础上,逐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作用。在粮食期货市场建立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微观调控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调控机制,使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对于完善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国家储备粮的吞吐都有着重要作用。
3、要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增强种粮农户抗风险的能力。
4、要加强与主销区的粮食购销合作。我省毗邻的浙江、附件、广东等盛都是粮食的主销区,应加强与这些省份的合作,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既要鼓励销区粮食企业到我省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加工点、开办公司,也要鼓励我省粮食企业走出去,到销区去开发市场,建立销售基地。国家也要转变政策,在销区建设粮库,把粮食储备到销区,减轻粮食主产区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