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基于我对价值与价值观念的研究,这里主要就价值、核心价值等概念做一点理论背景性的介绍,简单地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价值观是多元的
价值和价值观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价值是指人的客观的现实关系,即价值关系的状态;价值观念则是对这一客观关系的主观认识或表达。价值问题,用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来讲就是好坏问题,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得失、利弊、祸福、荣辱、应当不应当、值得不值得”等等,总之凡是能够用“好坏”来概括的这类现象,都属于价值现象。价值不是事物存在本身,而是事物对人的意义。事物的价值与事物的存在、属性和事实不是一回事。事物的存在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不会因人而异。但一个事物的价值却是因人而异的。就像同一双鞋,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是否“好穿”,让不同的人来穿,它合不合脚的答案就不一样,必然因脚而异。这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价值是客观的,而价值观念则有一定的主观性。在生活中人们会形成一套观念,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主观上的价值观念如果能客观反映价值关系,那么它就是一套合理的、有效的、好的价值观念。如果脱离了现实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那么这套主观的价值观念就可能误导人、束缚人。
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和价值观念都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基础是客观上价值关系的多元化。价值这种现象的本质来自它的主体性,也就是因人而异。任何事物有什么价值?要想弄清楚,就首先要看它对谁而言,是对谁的价值?这一点不弄清楚,它有什么价值是无法确定的。比如一个球踢进门里面去了,是好还是坏?要看对谁而言。对进攻一方来说是胜利,对防守一方来讲就是失败。价值就是因为主体不同而不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主体是多元的。多种社会利益关系,不同的社会存在,造成了主体的多元,主体的多元造成了价值的多元。就像鲁迅说的,贾府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焦大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审美标准和贾宝玉的审美标准肯定是不一样的,择偶的标准就更不一样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种认识上的多元现象。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一个人自己是仁者,他总是用仁者的眼光去看事物,看到的都是仁的方面;智者总是用智的眼光去看事物,看到的都是智的方面。这就是价值和价值观念的多元。
总之,由于价值现象的主体性决定了它是多元的。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社会生活中价值和价值关系以及反映它们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二、为什么我们需要有一元的主导价值观
人们有时不大理解“多元”,以为多元和多样是一个概念。其实两者是有不同的。多元固然也是一种多样,但多样并不一定是多元。世界上的多样性有两种:一种是能够统一于同一个实体或主体的,比如一个杯子的属性是多样的,有质量、形状、材质、颜色、温度、压力等,这么多属性统一到一起才构成一个杯子。就是说杯子的属性的多样性是可以统一的。这叫一元的多样性。还有一种多样性是不能统一于同一个主体的,比如杯子的多样属性和桌子的多样属性就不能互相等同,也不能统一归并。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群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别,就无法简单地归结统一成一种利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文化利益、政治利益,还有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它们都是多样性的表现。每一个人,每一群体都有自己的多样性。这样的多样性在同一个主体身上能够统一,却不能与其他人的多样性简单地对等、归结、合并或统一起来,就像不能把一个吃饱的人与一个饥饿的人统一起来,使他们“平均半饱”一样。这种实质的、根本的、彼此不能归一多样性,我们叫做多元性。
价值和价值观的多元性是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实。多元不能否定,不能简单归结为一元,但多元之间要共处,要形成共识,一个社会要想和谐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相对能够成为大家共识的价值观,我们叫主导价值观。当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遇到相同的问题时,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公认的前提,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可以在这个共识下保持自己的特殊性,在这个共识之内大家要保持一致,讲究规则、规范和诚信。这是共同价值观问题。
要处理好多元的价值观和一元的主导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其前提还是要明确主体,到底是谁的价值观?这就像我们在街头走路,到了十字路口,朝各个方向、四面八方走的人都有,我们不能设想世界上没有十字路走,只有一条路,所有的人沿着这条路走,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承认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道路、前进方向的这样一种权利和责任。但对于一个主体来讲,却不可能朝四个方向走,他只能选准一个方向。这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主体本身来说,他的价值观必须是一元的,他不能倡导多元价值,他只能坚持自己的一元价值。我把这种看法概括为“面对多元化,坚持主体性”。
那么我们国家社会的主体是谁?就要明确:是全体中国人民,是整个中华民族,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利益整体。党和政府用什么来做主导价值观,用谁的价值观来做主导价值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个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肯定是这个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人群的主导思想。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那么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要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所以,我们的主导价值观不论以什么方式表述出来,它的实质和根基是不能改变的,这就是:它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的价值观念体系。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么它要么不是社会主义的,要么它成不了主导价值观。
三、一元的价值观体系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
讲到“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可能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核心主体”的价值观;另一种是指一定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
按照前一种意思,在多元社会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中,有一套价值观居于核心的地位。比我们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所有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大家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当中,有一套价值观成为所有价值观的核心。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指我们党和政府的价值观。它是由党和政府的立场、基础所决定的,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装备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体系。党是领导核心,党的价值观也成为各种价值观的共同核心。
按照另一个意思,即一套价值观体系本身有自己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呢?这就进入另一层意思了。我们需要首先深入地理解一下价值观的构成。
价值观从来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人的价值观就如人心目中的坐标系一样。人有了价值观就是心中有了坐标系,如同心中有杆秤,手中有把尺子,坐标系就是称和尺子,就会把世界上一切事物放到这个坐标系中来检测,来衡量。它占什么位置,它的长短轻重等等,衡量事物的价值。而坐标系本身,有一个中心,数学上叫做坐标系的原点。价值观的原点是什么?就是主体。它是谁的价值观,这个谁就是主体,这个主体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主体,赋予自己什么样的使命、意义,这就是这个价值观的核心。马克思创立工人阶级革命价值观的时候,主要就是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工人阶级在社会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这就把共产主义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原点确定了,其他都是从这一点生发出来的。每一套价值观的核心其实就是要正确解决主体的定位问题。前面已经说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即它的主体定位,就是“人民”。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
四、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
价值观体系的“核心”,除了主体定位以外,还有一个内容定位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党的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要追求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这就是价值观的内容定位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角度来看,多年来学术界、理论界都很清楚。简单地说,这个核心的内容就是平等、或公平正义。
我们知道,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追求的美好价值目标曾经被概括为三个词:自由、平等、博爱。它虽然是由资产阶级最初倡导的,但是资本主义却不能真正地实现它。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三个词的意义和份量是不同的。首先被淘汰掉的是“博爱”,它在资本主义价值观中越来越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现在只有红十字会这样的组织还强调这个观念。就剩下“自由”和“平等”。再进一步发展,发现自由和平等也不可兼得,这两者之间也要有一个选择,究竟哪个更重要?我曾经与西欧9国的一个价值观研究机构做过同样的调查。他们在欧洲做调查,我在国内做调查。结果较为一致的是,我们发现:凡是认为自由比平等更重要的人,往往更为支持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是稳定的支撑因素;而凡是认为平等比自由更重要的,则较为反对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不满现实的人,并且多半倾向社会主义。这使我回想起来,多少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实践的发生和发展,所最为重视的价值原则,同时也给人们提供的最大承诺,就是实现社会平等,平等更能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突出的价值就是公平,也就是同志所讲的公平正义。当然,自由我们也需要,但当自由和平等相权衡的时候,平等更能说明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取向。当然,资本主义也会说自由和平等都需要,但当两者相权衡,它往往更重视个人的自由。所以资本主义才以个人为本位,搞个人主义。比如在美国,个人能够跟总统打官司,凡是被认为妨碍个人自由的,都能打赢官司。资本主义认为个人自由重于社会平等,而社会主义从体制、思想、理念,到这些年的社会安定、冲突、动荡,其深层次的原因都涉及到公平与否。所以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平等,党的所有理论的内涵、外延,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到爱国主义精神,所有这些都浓缩到一起,我们搞社会主义到底需要些什么,最有特色也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公平或平等。这也与中国的传统相一致:在我们的传统中,国人历来讲究公平重于其他,“不平则鸣”是极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公平不公平历来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敏感因素,这涉及到人们对公平的理解如何,人们的心态到底如何,等等。当前的实践也说明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涵来看,从制度、体制到机制全面实现真正的平等、公平正义,这正是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基于我对价值与价值观念的研究,这里主要就价值、核心价值等概念做一点理论背景性的介绍,简单地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什么价值观是多元的
价值和价值观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价值是指人的客观的现实关系,即价值关系的状态;价值观念则是对这一客观关系的主观认识或表达。价值问题,用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来讲就是好坏问题,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得失、利弊、祸福、荣辱、应当不应当、值得不值得”等等,总之凡是能够用“好坏”来概括的这类现象,都属于价值现象。价值不是事物存在本身,而是事物对人的意义。事物的价值与事物的存在、属性和事实不是一回事。事物的存在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东西就是它本身,不会因人而异。但一个事物的价值却是因人而异的。就像同一双鞋,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是否“好穿”,让不同的人来穿,它合不合脚的答案就不一样,必然因脚而异。这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价值是客观的,而价值观念则有一定的主观性。在生活中人们会形成一套观念,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主观上的价值观念如果能客观反映价值关系,那么它就是一套合理的、有效的、好的价值观念。如果脱离了现实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那么这套主观的价值观念就可能误导人、束缚人。
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和价值观念都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基础是客观上价值关系的多元化。价值这种现象的本质来自它的主体性,也就是因人而异。任何事物有什么价值?要想弄清楚,就首先要看它对谁而言,是对谁的价值?这一点不弄清楚,它有什么价值是无法确定的。比如一个球踢进门里面去了,是好还是坏?要看对谁而言。对进攻一方来说是胜利,对防守一方来讲就是失败。价值就是因为主体不同而不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主体是多元的。多种社会利益关系,不同的社会存在,造成了主体的多元,主体的多元造成了价值的多元。就像鲁迅说的,贾府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焦大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审美标准和贾宝玉的审美标准肯定是不一样的,择偶的标准就更不一样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种认识上的多元现象。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一个人自己是仁者,他总是用仁者的眼光去看事物,看到的都是仁的方面;智者总是用智的眼光去看事物,看到的都是智的方面。这就是价值和价值观念的多元。
总之,由于价值现象的主体性决定了它是多元的。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社会生活中价值和价值关系以及反映它们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二、为什么我们需要有一元的主导价值观
人们有时不大理解“多元”,以为多元和多样是一个概念。其实两者是有不同的。多元固然也是一种多样,但多样并不一定是多元。世界上的多样性有两种:一种是能够统一于同一个实体或主体的,比如一个杯子的属性是多样的,有质量、形状、材质、颜色、温度、压力等,这么多属性统一到一起才构成一个杯子。就是说杯子的属性的多样性是可以统一的。这叫一元的多样性。还有一种多样性是不能统一于同一个主体的,比如杯子的多样属性和桌子的多样属性就不能互相等同,也不能统一归并。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群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别,就无法简单地归结统一成一种利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文化利益、政治利益,还有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它们都是多样性的表现。每一个人,每一群体都有自己的多样性。这样的多样性在同一个主体身上能够统一,却不能与其他人的多样性简单地对等、归结、合并或统一起来,就像不能把一个吃饱的人与一个饥饿的人统一起来,使他们“平均半饱”一样。这种实质的、根本的、彼此不能归一多样性,我们叫做多元性。
价值和价值观的多元性是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实。多元不能否定,不能简单归结为一元,但多元之间要共处,要形成共识,一个社会要想和谐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相对能够成为大家共识的价值观,我们叫主导价值观。当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遇到相同的问题时,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公认的前提,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可以在这个共识下保持自己的特殊性,在这个共识之内大家要保持一致,讲究规则、规范和诚信。这是共同价值观问题。
要处理好多元的价值观和一元的主导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其前提还是要明确主体,到底是谁的价值观?这就像我们在街头走路,到了十字路口,朝各个方向、四面八方走的人都有,我们不能设想世界上没有十字路走,只有一条路,所有的人沿着这条路走,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承认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道路、前进方向的这样一种权利和责任。但对于一个主体来讲,却不可能朝四个方向走,他只能选准一个方向。这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主体本身来说,他的价值观必须是一元的,他不能倡导多元价值,他只能坚持自己的一元价值。我把这种看法概括为“面对多元化,坚持主体性”。
那么我们国家社会的主体是谁?就要明确:是全体中国人民,是整个中华民族,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利益整体。党和政府用什么来做主导价值观,用谁的价值观来做主导价值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个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肯定是这个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人群的主导思想。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那么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要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所以,我们的主导价值观不论以什么方式表述出来,它的实质和根基是不能改变的,这就是:它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的价值观念体系。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么它要么不是社会主义的,要么它成不了主导价值观。
三、一元的价值观体系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
讲到“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可能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核心主体”的价值观;另一种是指一定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
按照前一种意思,在多元社会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中,有一套价值观居于核心的地位。比我们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所有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大家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当中,有一套价值观成为所有价值观的核心。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指我们党和政府的价值观。它是由党和政府的立场、基础所决定的,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装备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体系。党是领导核心,党的价值观也成为各种价值观的共同核心。
按照另一个意思,即一套价值观体系本身有自己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呢?这就进入另一层意思了。我们需要首先深入地理解一下价值观的构成。
价值观从来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人的价值观就如人心目中的坐标系一样。人有了价值观就是心中有了坐标系,如同心中有杆秤,手中有把尺子,坐标系就是称和尺子,就会把世界上一切事物放到这个坐标系中来检测,来衡量。它占什么位置,它的长短轻重等等,衡量事物的价值。而坐标系本身,有一个中心,数学上叫做坐标系的原点。价值观的原点是什么?就是主体。它是谁的价值观,这个谁就是主体,这个主体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主体,赋予自己什么样的使命、意义,这就是这个价值观的核心。马克思创立工人阶级革命价值观的时候,主要就是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工人阶级在社会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这就把共产主义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原点确定了,其他都是从这一点生发出来的。每一套价值观的核心其实就是要正确解决主体的定位问题。前面已经说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即它的主体定位,就是“人民”。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
四、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
价值观体系的“核心”,除了主体定位以外,还有一个内容定位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党的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要追求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这就是价值观的内容定位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角度来看,多年来学术界、理论界都很清楚。简单地说,这个核心的内容就是平等、或公平正义。
我们知道,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追求的美好价值目标曾经被概括为三个词:自由、平等、博爱。它虽然是由资产阶级最初倡导的,但是资本主义却不能真正地实现它。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三个词的意义和份量是不同的。首先被淘汰掉的是“博爱”,它在资本主义价值观中越来越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现在只有红十字会这样的组织还强调这个观念。就剩下“自由”和“平等”。再进一步发展,发现自由和平等也不可兼得,这两者之间也要有一个选择,究竟哪个更重要?我曾经与西欧9国的一个价值观研究机构做过同样的调查。他们在欧洲做调查,我在国内做调查。结果较为一致的是,我们发现:凡是认为自由比平等更重要的人,往往更为支持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是稳定的支撑因素;而凡是认为平等比自由更重要的,则较为反对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不满现实的人,并且多半倾向社会主义。这使我回想起来,多少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实践的发生和发展,所最为重视的价值原则,同时也给人们提供的最大承诺,就是实现社会平等,平等更能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突出的价值就是公平,也就是同志所讲的公平正义。当然,自由我们也需要,但当自由和平等相权衡的时候,平等更能说明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取向。当然,资本主义也会说自由和平等都需要,但当两者相权衡,它往往更重视个人的自由。所以资本主义才以个人为本位,搞个人主义。比如在美国,个人能够跟总统打官司,凡是被认为妨碍个人自由的,都能打赢官司。资本主义认为个人自由重于社会平等,而社会主义从体制、思想、理念,到这些年的社会安定、冲突、动荡,其深层次的原因都涉及到公平与否。所以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平等,党的所有理论的内涵、外延,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到爱国主义精神,所有这些都浓缩到一起,我们搞社会主义到底需要些什么,最有特色也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公平或平等。这也与中国的传统相一致:在我们的传统中,国人历来讲究公平重于其他,“不平则鸣”是极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公平不公平历来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敏感因素,这涉及到人们对公平的理解如何,人们的心态到底如何,等等。当前的实践也说明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涵来看,从制度、体制到机制全面实现真正的平等、公平正义,这正是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