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实现科学发展须坚持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科学发展是中国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必须要不断地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必须要开放合作,同时也要坚持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另外,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有全球视野,同时要前瞻未来。展望未来50年,将会有20亿甚至30亿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进而实现现代化,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事件、大变革。这会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也必然会对全球资源、环境和整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有限的自然资源难以满足人口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长。因此,中国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更新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从关注量的增长转变为关注质的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优化环境,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实现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相互协调,逐步发展有效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根据法律政策规范的引导、技术管理的创新,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的步伐,建设资源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增长十分困难,要利用好现在18亿亩有限的耕地。既要满足现有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需求,也要考虑未来人口的增长,现有粮食产量还必须要准备有20%的增产能力。未来的农业不仅要为人口提供粮食,还要为未来能源、生物经济做出贡献。因此,必须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建设(目前75%的淡水还是用于农耕),发展优质、高产、抗热的品种,致力于改良土壤,科学思维,发展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发展低毒、无毒农药,这些都需要科技创新。要创新现代生物技术,有选择地发展生物能力,开拓生物多样性资源,发展生物反应器、细胞工厂,发展高质化的农业和生物产业。
制造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支柱,要努力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绿色制造业,提升重大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能力和重大装备的系统建设能力,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培育跨国经营的制造企业和企业集团,创造国际著名的制造品牌,培育具有创新和竞争活力的中小制造企业群落,形成若干国际著名的、有竞争力的、具有特色的制造产业集聚区。要关注发展纳米先进材料和先进工艺技术,发展工业设计、先进物流、全球制造和增值服务等现代服务的全球支撑体系。当然,有许多要通过国际合作才可能实现。要建立与先进制造相关的共性基础教育和语言元件共性创造基地,为先进制造提供共性技术的支撑。要发展节能环保可循环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促进制造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和进出口政策体系。同时,要改革工程教育,培养能够承担起实现从“制造”到“创造”跨越重任的创新人才和产业队伍。
优化结构是当前经济转型发展当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要求着力发展可持续的能源体系。我们应该通过积极引进先进节能技术,消化、吸收、自主技术创新,同时通过法律政策引导与管理的创新,推动节能减排、提高效率,促使中国单位GDP能耗和排放逐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演进来看,发展清洁、安全、可再生能源和其它替代能源,实现可持续能源体系过渡,是中国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中国应进一步加强调整能源结构方面的政策,制定能源发展的战略路线图,继续坚持节能优先,继续推进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必须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使得2050年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比重分别达到25%—30%和20%—25%,其中包括水能在内,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降低50%。这个目标是应该而且也可能实现的。
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必须加以重视并付诸实施的一项战略目标。要努力通过科技创新来创新成矿理论和拓矿,重点关注生物矿和近海未探明的地质构造和地域的开采、探采工作,大幅度提高资源采出率,中国油田的采出率还停留在30%左右,发达国家先进的油田采出率已达到80%。发展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首先加强水权的管理和水资源的节约、可持续利用,保护应用水资源,发展清洁、安全的应用水技术,发展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海水淡化和水循环技术。创造节约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同时还要持续利用好国际、国内的良种资源。
我们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通过建设依靠先进遥感、信息和理化技术,建设水、大气、土壤污染的实时监控体系,促进数据共享,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对生态环境科学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对生态环境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重点关注人口经济活动的密集区,以及大海、大江流域,还有西部的生态脆弱区、农业的主产区、海岸地带生态环境的变化检测和修复技术的发展。
建立从环境监控网络实验研究和野外台站建设、区域一体检测修复创新体系,为国家的生态环境政策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要遵循联合国《环境宣传》和《京都议定书》协定的经济有差别的原则,积极应对和公平承担应对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法律政策、体系与投入机制,强化政府、企业、社会法人和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责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信息产业是未来领头的产业。信息通信技术(ICT技术)及其应用将继续迅猛发展,信息产业仍是全球增长最迅速的产业,也是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主要推动力和重要技术基础,还是全球化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公共平台。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过去30年,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和网络市场。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信息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创造核心的知识产权,实现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全面升级,发挥我国全面开放、巨大而多样的需求和庞大人才队伍的优势,加速发展成为一个信息产业强国和软件产业强国,加快信息化水平,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依靠知识创新和先进网络的现代增值服务业。完善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信息社会建设和有关法律政策体系和网络文化建设。??另外,中国还要努力加强高技术前沿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是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前沿,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世界各国都将发展高技术产业视为国家创新战略的核心。除了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学技术、先进能源以外,一般也包括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微纳技术与系统虚拟技术等高技术。高技术以引领未来产业发展、赢得全球竞争优势和保证国家安全为目标的导向,坚持产学研结合,促进跨学科技术与高技术前沿态势的融合,采用重大项目导向,在战略目标引领下,与择优扶持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创新和规模化的创新体系。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拿钱是很难买来的。高技术不能光以论文和获奖来衡量其成功。
我们要努力发展食品安全、营养科学、卫生防疫、医药技术,为十几亿人民健康提供服务。我国的人口健康状况面临着传统和新生传染病、代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挑战,应该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努力将医疗保健工作的关口前移,加强我国公共卫生、营养科学、心理科学、食品安全、生态安全、防疫免疫研究和社会的公共服务创新。
中国要坚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加强医药技术的自主创新,为13亿人口提供先进的、公平的、普惠的、低成本的医疗服务。在政策导向、政府扶持、产学研结合方面走一条新的道路。改变当前高档医疗、诊断监护仪器、创新药物过度依赖器材的局面,否则低收入群体很难享受得起,要为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可靠的共享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
最后我还要强调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应该加强对纳米、营养与代谢组织、基因组织、干细胞学、生物信息、生物多样性与仿生学、脑神经学、化学生物学、光化学、信息运筹控制与智能科学、复杂系统科学等交叉与前沿领域的支持。当然,基础与前沿主要还是要政府支持,引领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