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不可分。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利益,现代化建设的进行,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而人民群众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为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光荣传统

我们的党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党,党的性质要求我们的工作必须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党从建立之日起,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呢?党的群众路线来源于工作中始终坚持的群众观点。刘少奇同志在《论党》中把群众观点概括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他紧接着指出,有了明确的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现正确的领导。”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们党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我们党根据群众观点在工作中的运用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

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了起来,指出,党领导群众进行一切实际工作时,必须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由于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定地执行了群众路线,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任务、新局面促使大家多层次、多方位地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观念,对国情、对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等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思路更宽了,各项事业生机勃勃。但是随着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有些人产生了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人认为,党的群众路线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了,他们认为由于我国经济文化落后,民众素质差,不能当家做主人,党的群众路线过时了。我记得原辽宁省的老领导李荒同志曾在中央党校的《理论动态》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我们的宣传中少了点什么?》他说:“我曾经用十天时间参加了一个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的学习班,在10天之中,创建的那些领导科学的深入人心的用语,比如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领导干部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等等,几乎完全没有听到。学习完了10天之后,我考虑这种脱离中国实际的现象由何而来?是他们认为中国经验不值一提呢?还是他们不知道中国经验呢?”他又说:“很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的企业家说他们逢年过节以及在职工婚丧嫁娶时前去看望职工,是从中国学来的。”他接着指出:“我们要进行现代化建设,我们的经验不足,必须广泛吸取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否则就是故步自封,自甘落后,但是用否定自己的态度来吸取外国的经验,就会脱离实际,贻误国家。”对于这些问题李瑞环同志做了精辟的论述,他说:“必须清楚地看到,在我们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中,也确有一些同志有忽视政治优势的倾向,比如,有的同志没有摆对自己同群众的位置,颠倒了公仆和主人的关系,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意识,不关心群众的疾苦;有的同志在遇到问题时,总是习惯于关起门来,冥思苦想,看不到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有的同志过分地强调金钱刺激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在发挥政治优势这个问题上,广大干部的认识确实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还没有形成自觉;确实有了很好的开端,但还没有蔚然成风;我们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应该记取的教训。”

领导着十三亿人口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最大最严重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对立。如果哪个党的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持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群众抛弃,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

改革开放多年,人民群众逐步富裕起来,群众的切身利益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更加密切,更直接了。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生活更加关切,参政议政能力日益增强,群众更愿意从个人及群体的切身利益的得失判断是非。这些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是对党在新时期如何密切党群关系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有新的高度,在工作中有新的内容,在依靠群众上有新的发展。同志一再要求我们要讲政治,要从政治高度看问题。讲政治内容很多,但从根本上讲,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又表明了我们党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加强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决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专门就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问题做出决定,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意义和影响是重大的、深远的。

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不可分

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和谐社会应当是各个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各个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人是主体。对于执政党来说,妥善协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实现和谐的关键。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王伟光同志在他的《利益论》中说:“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群体、利益结构、利益激励手段和利益矛盾、利益关系,如何正确地处理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合理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利益的动力作用,加速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这些都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理论问题。”

坚持利益观点和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党能否处理好各种利益问题,决定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当前,在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1、群众常常从切身的经济利益及改善的程度来评价党的工作,因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成了主要的政治,直接左右着人民群众的信念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态度。所以能否把经济搞上去,能否实现小康目标,已成为我们党是否脱离群众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人们看到社会主义生命之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人民群众从生活的改善,体会到社会的发展,感受到党和政府是为人民群众着想,谋利益的。

2、党风的核心问题是与群众的关系问题,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分析了党风的现状,指出,我们党同群众的关系,干部同群众的关系总的说是好的。但是,这些年来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也滋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和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有的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决定》告诫全党:“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受挫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仍然面临着如何建设一个同群众密切联系的党的问题。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当然要讲技术、讲管理,但是如果忘记了党的光荣传统,丢掉了群众路线,就会贻误我们的事业,所以无论是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还是从事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的同志,都要把抓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努力保持和发展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执政的考验,为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为党风的进一步好转,做扎实的工作。

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各级领导班子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取得的。应当说我们绝大多数领导班子是有威信,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极少数班子中仍然存在着个人说了算、相互扯皮闹不团结、形不成合力的现象。党内存在的这种不和谐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光荣传统,加强和完善党内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防止独断专行,提高各级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我们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的和谐带动社会的和谐。我们要营造党内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互相团结的氛围,这不仅是加强党的建设,而且会带动全体党员干部把这种氛围、风气、作风推向全社会,从而形成相信群众、关心群众的生动局面,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由于我们党处在执政党的地位,所以相当一部分群众自觉不自觉地把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同党群关系联系起来。例如上学贵、看病难是当前群众议论较多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其矛头常常直接指向党和政府。由于我们是执政党,所以群众把社会上的问题都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新的特点要求我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有执政的意识。

4、改革的深化,改革力度的加大,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但是这场空前的社会变革,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和个人享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在迅速拉大,不同地区群众的收入也在拉大。出现这种情况在快速发展中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这种差距过于拉大的趋势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逐步缩小发展差距。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缓解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中差距扩大的趋势。我们是这样地做了,就会增强各族人民的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才能得到释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崭新的课题,需要熟悉和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中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协可以大有作为

团结和民主是政协工作的两大主题,政协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可以大有作为。总书记在庆祝全国政协成立*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人民政协与各派、人民团体和各界群众有着广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政治上最大的包容性。反映社情民意,是政协履行职能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政协工作优势的体现。在政协工作的党员要强化公仆意识,坚持把群众的要求作为第一信号,认真倾听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深入调查研究,并及时向党委和政府反映。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具有上通下达、联系面广的优势,有利于反映社情民意,了解社会热点、难点,有利于根据党的要求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通过政协的工作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发挥各专门委员会的基础作用,发挥组成政协各个界别的纽带作用,营造团结、民主、政通人和的局面。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群众就会发自内心的拥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政协工作的党员,要把为党协商,为政监督、为民参政作为自己的职业行为。紧密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