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大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的,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作为根本途径,把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作为根本保证,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开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连续三年出台了含金量很高的中央1号文件,制定了受益面很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指导和加强“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认识、新举措。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形成农村内部增收合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就业能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所有这些,都有力地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显著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三大规律”的准确把握,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根本上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差距。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和条件。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应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的历史课题,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还比较大,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只有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注重实效,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真正把好事办好,才能让农民得到实惠。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着力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使生产力达到新水平,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新提高,乡风民俗形成新风尚,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民主管理健全新机制,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我国作为一个9亿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地域幅员辽阔,各地农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习惯风俗不尽相同,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首先,要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实施各项政策及具体工作中,应该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第二,要全面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别明显,即便在同一个地区,发展也不平衡,各地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当地实际,量力而行,区别对待。要根据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发达与欠发达等不同的情况和现实条件,根据当地农民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盲目攀比,循序渐进地推进。第三,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切实按照中央要求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消除贫困,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增加农民收入、摆脱贫困、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措施,也是与贫困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有效的扶贫措施。通过产业扶贫,全面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真正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由救济式向开发式的转移,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产业扶贫应围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主线,采取扶持龙头企业与直接扶持到户相结合的方式,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化进程。
构建人与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氛围。把乡风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全面提高农民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普遍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消除农村社会中不文明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更加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注重抓好贫困山区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的建设。整村推进,即以贫困村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分批实施,这样有利于瞄准贫困人口,有利于扶贫资金进村入户、提高使用效益,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广大贫困农民的权益,在实践中推进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发展基层民主,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努力在贫困村创建党员提素质、干部增本领、能人有进步、群众得实惠的良好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