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党员处在农村生产生活的第一线,处在联系群众、推进发展、维护稳定的最前沿,解决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探索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是永葆农村党员先进性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农村党员分类教育、动态管理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目前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县十分重视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以“三级联创”为抓手,扎实推进“双培双带”、“两个示范”等主题实践活动,党员的宗旨意识、党性观念不断增强,政策法律水平、参政议政意识不断提高,思想不断解放,对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寄予厚望,求知、求技、求富的愿望也十分强烈。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不断加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生产生活空间已突破了原有村落的地域限制,由过去守土恋家、“以土为本”的方式,趋向就业、生活多元化,农村党员构成状况呈现出复杂性。特别是面临着老党员、流动党员“二多”及人员组织、活动开展、作用发挥“三难”的问题,使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突出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模糊认识,认为目前党员“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对村里的事不闻不问,存在“支委一班人忙着转,党员站在旁边看”;有的党组织注重忙于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上,村级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大,再加上税费改革后,村级经济欠债多、负担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认为现在“干部难当,党员难管”,在党员教育管理上花费精力不值得,特别是随着农村外出务工党员的增多,工作主动性不强,存在着消极应付态度,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致使部分流动党员成为“边缘党员”;有的对普通党员民主权利重视不够,未能有效地落实和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没有做到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村级重大事项党员先讨论、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动员,影响党员的积极性。

2、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少数党组织不能较好地执行各项制度,“”制度形同虚设,活动组织不经常、组织生活不正常,对党员放任自流,致使一些党员在思想、生产生活上都落后于普通老百姓,有的甚至起反作用,正如群众所言:有些党员政策水平不如“上访户”,工作技能不如从事种养加工户,致富能力不如个体经营户,信息掌握不如“营销户”;有的只要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给党员交任务、压担子,而对党员的学习提高、教育管理投入精力不够,对党员生产生活困难关心、帮助和支持不够,从一定程度挫伤了党员的积极性;部分党组织对一些不交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不讲组织纪律的“三不”党员,处置时失之过宽,特别是群众反映较差的极个别不合格党员仍滞留在党内,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党的形象;还有不少党组织近年来忽视党员发展工作,特别是从村里的年轻农民中发展党员,使得农村党员结构不合理、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较为突出。

3、组织设置不合理。随着市场转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党员的就业方式从单一的以种植业为主趋于多元化,党员的构成也趋多样化,党员的组织关系理应随之不断调整,而不少支部仍沿用以往按地域或生活居住地的简单设置方式,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党员仍同属一支部,导致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不强,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党员难管理,活动难开展。

4、教育方式不灵活。部分党组织党员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的需要。在教育内容上,不能根据形势需要适时调整,存在着重政治理论教育、轻实用技术培训的现象;在教育方式上,照本宣科的多,联系实际示范引导的少,灌注式教育多,启发式引导少,以会代训,形式呆板,方法单一;在教育途径上,认为把党员集中起来开了个会,就视同于抓了党员管理,学学文件、看看录像、念念报纸等于抓了党员教育,不能通过有效载体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二、开展分类教育培训,加强动态管理考核。

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该县首先从统一思想入手,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者对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广大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同时,紧密结合实际,采取区别情况、因需施教、动态管理、严格考核的方法,着手建立起一个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

1、区分对象,使教育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

我县目前共有14个乡镇党委,205个农村党总支(支部)、7056名农民党员,占全县党员总数的50.3%。根据从业不同,农民党员大体可分以下几类:即村组干部党员,主要指在职的村干部和队组干部;“双带”型党员,主要指从事种养加工产业的致富能手、从事私营个体经济的党员;营销(流通)型党员,主要指从事本县地方工业产品、农副产品营销的经纪人等;流动党员,主要指在县内县外长期从事劳务及其它生产经营型的党员;无职党员,主要指有一技之长,因公有企业改制或破产后回到农村的党员和因缺乏市场经验和工作技能,仍在本村从事种养殖业的党员;老年党员,主要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村党员。对农村党员进行分类,有利于党组织对不同群体、不同层面和不同行业的党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对担任村组干部的党员,围绕壮大集体经济、服务群众来进行教育;对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围绕树立勇于创业创新、勇于奉献,当好群众致富的带头人进行教育;对在村里从事一般性生产劳动的党员,围绕落实一定工作职责、在维护稳定构建和谐村落方面发挥先锋作用来进行教育;对那些外出务工、流动党员,教育他们牢记党员身份,增强组织观念,做到离岗不离乡,自觉接受监督;对个体私营经济领域的党员,进行带领群众致富、“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对本村老党员,要求他们继续发扬好的传统、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当好支部坚强的后盾;对困难党员,在帮助关心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树立信心,自立自强,努力走出困境。

2、调整设置,使教育管理组织更具严密性。

为促进发展、发挥专长、便于管理,必须打破农村党组织的单一设置模式,重新整合农村组织资源和党员人才资源,该县在实践中创立了以特色、行业、地域、年龄四线并行、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农村组织设置新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村党总支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的新型组织架构。

一是依托农业特色产业成立专业党支部。如我县高渠乡依托全乡最大的种养殖基地在该乡申家村建立了农业党支部。专业特色支部在组织党员传递信息、培训技术、扶持资金和更新品种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提升了特色产业抗风险和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放大“双带”效应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依托在村行业企业设立行业党支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村党员向企业集中,因地制宜在这些企业中设立党支部,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党员教育管理双加强。高渠乡依托全乡实力最雄厚的钢管厂在申家村设立企业党支部。三是针对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普遍设立老年党支部。如城关镇把60岁以上的农村老党员划归各村老年支部管理,由于老党员在农村中身份特殊、威信高,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发展经济、文明村风、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针对农村党员外出务工流动大、较分散特点设立流动党支部。对外来流动党员利用工地、市场就近设立临时党支部,以便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同时还对流动党员建立起个人档案,跟踪管理,将党员定期汇报与组织主动服务结合起来,让流动党员时刻听到组织的声音,感受到“家”的温暖,有归属感。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党员重组党组织,使党的组织更加完善、严密,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直接、务实、有效,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增强。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专业党支部36个,各支部在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丰富载体,使教育管理方式更具灵活性。

(1)规范活动阵地。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契机,狠抓党员活动室建设,对全县农村党员活动阵地建设进行统一规范,从“六有”入手,即有活动场所、有制度上墙、有电教设施、有活动计划和记录、有报刊杂志、有党员学习园地,进一步规范村级党员活动阵地建设。

(2)开辟培训基地。注重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县乡党校、乡村电教站(室)、县流动党校、职业中学等各类教育阵地作用,建立和完善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和培训体系,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家辅导与典型引路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现场实践相结合,课堂传授与组织外出考察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对农村党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使农村党员达到一人一技或一人多技,提高致富本领。如鲁桥镇按照培训内容职业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考核制度化的标准,建立起蔬菜、粮食加工、养殖等3个培训基地,仅2006年就举办十期培训班,万余名党员群众参加培训。

(3)充实电化教育。注重党员教育的系统性,大力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为全县94个村都配备电视机、VCD(DVD)等电教设备,不定期地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脑、电视、电影等媒介的作用,通过开办“电视课堂”专题、党建网站专栏、流动电影等手段,进一步丰富电化教育的内容,拓展电化教育的内涵,不断提高全县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质量。近期,该县县委组织部又为全县50个村党总支(支部)分别配设了电教设施,联系县网络公司开通宽带上网,逐步实施电脑教育入村工程。专门组织对每村电教操作员进行培训,帮助逐步实现党员档案电脑管理,党员教育网上在线,党建工作全县联网,党建资源全县共享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格局。

(4)开展主题教育。一是健全“双带”培训网络。把村干部、全体党员的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县、乡(镇)党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基层干部、党员实践培训,围绕致富、技术、营销等急需解决的问题,组织信息、科技讲座、组织经纪人队伍等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党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科技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实行科技结对帮扶。从党员致富能手、镇村优秀科技人才中挑选近100名同志,结对帮扶100名农户,向农户传授技术,捆绑式帮扶,通过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现身说法以及组织农户到现场参观学习等,带动农户共同发展。

4、规范制度,使教育管理机制更具长效性。

探索建立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

一是健全和完善“”制度。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做到一月集中一次以上学习,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一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二是落实党员干部讲党课制度。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带头学和带头讲的示范作用。三是全面推行“双评”制度。让广大党员、村民代表来评议党支部、村委成员的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监督作用,体现约束力。四是认真做好党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党员民主议事制度,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激发党员参与的热情。五是完善“两推一选”制度。结合村支部换届选举工作,认真推行村党支部的“两推一选”,把村级党组织建设、干部任用的提名权、推荐权交给党员和人民群众,努力建设一支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群众满意的基层干部队伍。六是建立健全“三个培养”制度。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切实把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解决村班子后备干部乏人、党员结构老化和活力不够的问题。七是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因事设岗,因岗用人,因人而异,注重发挥好每位党员的特点和潜能,充分调动无职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热情。八是完善党员自我纯洁机制。对“三不”型党员,经多次说服教育仍不能转化的,按照党章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疏通出口。

5、严格考评,使教育管理实效日益显现。

加强考核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我县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起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考核体系。

(1)推行卡式管理,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在党员分类教育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实际实用”的原则,对党员进行分类管理和考核。在全县村党组织中,对能发挥作用的农村党员共设置政策宣传岗、民事调解岗、“双带”示范岗、流动服务岗等等,并制定了岗位职责、目标考核办法,积极引导党员参与村务管理与公共服务,激活农村党员的活力。通过卡式管理,逐步推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公示制度,把党员履行职责作用发挥等方面情况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加民主评议的透明度,提高考核的准确性。

(2)完善标准,提高做好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对村干部党员、“双带”党员等,逐步完善党员发挥作用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农村党员参加基层民主建设情况的考核,提高农村党员贯彻党组织决定,主动做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对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党员、外出务工的党员以及无职党员,不断强化监督考核,既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又要引导他们关心村里的发展,积极参加村里建设,努力消除党员管理的“空白点”。

三、实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应注重协调好的几个关系。

1、注重协调好要求与服务的关系。在党员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在给党员提要求、交任务、压担子,监督党员履行义务的同时,更要注重关心党员的生产生活,为党员提供一定的服务。对生活来源少、家庭困难、年老体弱等困难党员,要提供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可通过结对帮扶、“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形式,适时为他们解决一定的困难。对文化水平低、有劳动能力的党员,认真开展以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劳动技能为重点的技能培训,为其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对流动党员,要通过一定途径,与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对有一技之长的党员,通过提供信息、劳务输出等途径,努力拓展其就业途径。

2、注重协调好动静结合的关系。从调查中可以发现,部分农村党员的工作存在着不确定性,如在私营企业打工、外出务工的党员,常会出现岗位变动或跨区域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完善建立党员信息卡的基础上,对党员实行动态性跟踪管理,将党员纳入有效的教育管理之中。同时要注重及时做好流入流出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工作,否则会造成管理上的真空,使一些流动党员成为“口袋”党员。

3、注重协调好形式与效果的关系。既要创新分类教育管理的形式,更要注重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比如,“网上科技党日”活动的开展,改变了以往党组织对党员提要求多,提服务少的传统,多对党员提供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技术等服务,在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中,拉近了党员与党组织的距离,使党员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大大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稳步提高,党员教育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