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浅议县域经济发展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国家之强,在于州县”。县作为国家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它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结构中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张,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思想,这些战略思想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的动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定形式,是以县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事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系统。
近年来,*县委、政府深入调研,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生态浙江”和“把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工作要求,紧跟温州“一港三城”建设步伐,正确把握欠发达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问题,确立了全面建设生态小康县的发展目标,致力打造欠发达山区的“亲善政府、温暖社会、美丽家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的县域经济与其他发展县域经济比较,无论是从经济水平还是发展效益来看,仍相差甚远,县域经济整体水平落后,财力严重不足;城镇化水不低,农民增收缓慢;主导产业不清,县域特色经济不明显;瓶颈制约依然存在,资源优势难以发挥等问题仍较突出。概括起来,*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三喜”和“四忧”的总体特征。
一喜是优势产业得到培育。改革开放以来,*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立足自身优势,一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以效益为目标,加快安全、优质、无污染的农产品的生产,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区、区域化的生产格局,出现了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基地,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二是发展资源型工业。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着重抓好水电、矿产、竹制品和绿色食品加工等资源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资源型区域经济。重点是开发水电业、矿产品、竹制品加工业、绿色食品等。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把生态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主要是加大旅游开发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观光、度假、休闲等旅游项目,挖掘、保护和开发古民居、古建筑等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内容,努力促进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不断繁荣,并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二喜是劳务输出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自*年以来,对渴望走出去但缺一技之长的农民,按照“一支队伍、二本证书、三个中心、四项任务”的要求,深化农民知识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管理。改变了以往“苦力多、挣钱少,出力多、技能少”、“外出无路、打工无门”的状况,促进了劳务输出由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劳动型转变,劳务输出由自发盲目型向组织有序型转变。通过努力,形成了一支人数多达10万、足迹遍及全国劳务输出大军,涉及建材、建筑、服装和服务业等行业,每年赚回资金6亿多元,提高当地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活力的一个亮点。
三喜是招商引资初现成效。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山坡地多的优势,克服土地瓶颈制约,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与资源优势,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年起至*年上半年,全县共引进企业34家,涉及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等各行业,实际利用外资110万美元、内资1.73亿元,新引进企业已投产生产的有8家,其他引进的项目将陆续兴建投产。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和我县区位条件的逐步改善,特别是距离温州较近彭月产业转移基地的建立,将提升我县开放型经济规模和水平,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忧是经济实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年全县GDP为19.2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人均GDP仅5553元,人均财政收入363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在全省、全市都处于最低水平,是典型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县乡两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运转举步维艰。
二忧是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是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现有36个乡镇中,虽有建制镇11个,但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量小且渠道不畅,对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弱,城镇化进程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据统计,*年未,*在建城区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为6.7万人,当年全县常住人口为26.9万人,城镇化率仅为24.9%。
三忧是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具有丰富的资源,虽然已不是“远在深山未人知”,但受交通、土地、资金等条件限制,发展速度不快,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资源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彻底的开发利用,资源开发成本高,科技附加值低,难以形成有较强竞争力和集聚力的县域经济体系,无法融入温州的经济发展圈。
四忧是农民增收缓慢、贫困面仍然较广。农村改革20多年来,农民收入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纵深影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增收的差距越来越大,且受自然灾害、粮价下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增收十分缓慢,还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困苦,贫困面仍然较广。至*年底,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6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89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3694元,与温州市平均水平相差3879元,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口还有35411人。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氛围不浓。*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差距是思想观念的差距。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干部谋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在差距面前挺不直腰杆,缺乏发愤图强、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一些群众思维方式落后,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怕担风险,安于现状,这些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地处山区,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有限的经济总量与拮据的财力状况下,县乡两级政府仍然首先要挤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经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低,影响了县域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大型项目难以落户。
三是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县提出并实施了竹木、茶叶等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战略,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四是政策优势不突出,发展合力不强。*作为浙江的一个欠发达县,享有各级规定的扶持经济欠达地区的政策,但与周边的县市相比的政策优势并不明显。如景宁县是华东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苍南、福鼎、福安作为沿海开放地区,福鼎市是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福建省对台贸易区,福安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开放促开发脱贫致富综合改革试验区”,均拥有特殊的优惠政策,政策优势明显。另外,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不运用改革方式和市场经济手段抓经济工作,该取消的程序不取消,不该管的事情还在管,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营运。重点工程建设经常有个别人为一些无理要求聚众滋事,阻拦建设,使项目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发展合力不强。
五是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加快发展和维稳的压力大。*集山区、库区、边远区、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县,历年来积累形成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尤其是矽肺病、库区移民、地震灾害、国有企业职工安置等问题,都给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
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今后如何正确立足县情,面对区位劣势的客观事实,扬长避短,发展有特色的县域经济道路,有效发挥后发优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是值得我们努力探索和探讨的问题。
(一)立足实际,聚优化劣,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思路决定出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优化地方发展战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突出发展战略的地方性,即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聚合整体优势,化解局部劣势,选择适宜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路子。*地处闽浙交界,属浙南闽北结合部的一个山区县,区位优势不明显。矿产、水能、旅游、农业等资源丰富多样,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但合理开发利用差;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但结构不合理,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程度不高;交通、能源、通信条件大为改善,但“瓶颈”制约仍很突出;经济发展速度纵比还算可以,但横比滞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就需要我们吃透县情,搞清优势,在新形势下求发展,谋划新思路,采用新办法,通过产业整合把人、财、物等资源、要素集中配置到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其实质就是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竞争力。只有坚持特色,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独树一帜。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按照非均衡发展的原则,找准发展定位,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大力发展自己可为,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骨干项目,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形成规模优势。首先要突出生态特色化,借助新型农业技术,结合市场需求,在“新、奇、特”上做文章,突出地方农副产品优势,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系统工程和发展生态旅游工程;其次是要突出品牌市场化,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关注市场需求与营销链条的建设,及时搜集和反馈信息,采取多种多样的灵活方式扩大市场规模,高度重视品牌的培养,对已形成品牌,如“三杯香”要注意保护,以带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总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把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竹制品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上,营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但要想其成为*山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就必须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继续给予扶持和帮助,才能做大做强,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突出重点,依托资源开发,壮大经济实力。制定一个地方的发展战略,不是为了例行政务式的应付,而是为了调整目标,明确主攻方向,主动出击,更好地指导一个地方加快发展。这就要求地方的发展战略必须注重实践性,既要有站得高、看得远,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性,又要有务实进取,有激人奋进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同时又要有便于操作的可行性战略措施和办法。突出地方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是优化地方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战略措施上必须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实施整体推进,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把主要精力放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实施重点突破,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选准突破口,集中力量,形成拳头,解决一段时期内最迫切、最关键的问题,着眼于整体发展的前提下,善于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带活全盘。
发展县域经济,不能拘泥于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因地制宜,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也就是说县域内或乡镇区域内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产业,什么资源优势明显,就把什么产业作为重点,决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发展资源型县域经济最关键的就是要充分认识本县的现有资源和潜在资源优势,并把其放在大市场、大环境中去审视、去分析,从而确定开发的重点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找准符合本县实际的发展路子,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中最有特色和潜力的大致有三类。一是以氡泉、乌岩岭、廊桥、古民居等为代表的宝贵的、独特的旅游资源。二是以青山绿水、山水相依、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和称为天然大氧吧的环境资源。三是以名、特、优为基本特征的丰富多彩的以茶叶、高山蔬菜,竹制品等为代表的农特副产品的资源。三大资源互为呼应,相互补充,显现了我县自然资源无与伦比的比较优势。
面对资源优势,确立科学的开发策略,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对开发条件相近的竹木制品、茶叶、高山蔬菜等产品,要从提高品质和促销上下功夫,着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市场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减少农民发展种植、养植和加工业的市场风险,实行有序竞争;对生态旅游要依托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突出特点,大力重点开发,做到立足长远、规划有序、定位准确、灵活筹资、综合开发,致力打造*旅游精品,把旅游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对水力等再生资源,要实行规模开发。在对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今后几年,*县发展的重点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几个特色行业的规模企业,增强规模效应和竞争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才能增加县级财政收入,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三)把握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由于事物的纵横交织和外界环境的瞬息即变,在制定、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和问题。任何事物在时间和空间里的优势,如果不善把握,失之交臂,就不再是优势。这就需要在坚持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和总目标的前提下,把握机遇,审时度势,积极拓展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改变*县域经济外向力弱、互融性差和产业小区域、市场小范围、开放小格局、总量小规模的局面。自主发展能力较差,借助外部力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县域经济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浙江全省的发展变化,给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技术等力量的不足,我们必须从区域发展空间上谋划发展战略,找准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获取、组织和配置资源。积极参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才能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用好用足扶贫政策优势,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降低门槛,在一些产业的发展上可以实行“零地价”、“零收费”等一些最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为外来客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坚持以项目带产业,把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型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作为县域工业发展主攻的基本方向。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编制规划,推介项目,采取以外引外、上门招商、活动招商、网络招商和中介招商等各种办法,着力引进大公司、大品牌来*落户,吸引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来*施展才华,提高利用外资的总量和水平。要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建设、规划好彭月、泗溪产业应接基地和三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主动承接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使应接型产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积极推动依法行政,用资源招客商,以资产换项目,努力增强对外开放的吸引力,借助外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