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的各种经济成分有机结合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赶超崛起和跨越式大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就如何发展壮大我市县域经济提出一些建议,谨供领导参考。
*市共有9个县,县域土地面积为1.9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5.7%。*年末总人口为469.6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1.3%。近年来,全市上下围绕经济工作不放松,狠抓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发展速度普遍加快,财政增收步伐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投资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但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从县域生产总值看,*年,9县完成GDP290.87亿元,仅占全市GDP总量的七成。从发展规模看,*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年,*市县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2.32亿元,相当于长沙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1.79%,相当于郴州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71.7%;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的3个,祁阳县72.84亿元,东安县、道县是*年才跻身40亿行列的,分别为43.98亿元和41.4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最少的县为15.04亿元;县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9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没有1个,最少的县为0.44亿元。
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县域经济总体趋好,但受经济发展基础、区位、资源、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各县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比较突出。*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相差幅度较大,如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速最高为57.1%,最低为4.4%,高低相差52.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最高为23.62%,最低为9.17%,高低相差14.4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最高为14.01%,最低为10.03%,高低相差3.9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最高为9.45%,最低为负增长2.83%,高低相差12.28个百分点。
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总体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工业规模小,高新技术产业数量少,科技含量较低,工业基础薄弱,是产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第三产业发展前景也不乐观,后续乏力。*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32.3:24.7:43.0,与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相比,一产业高3.6百分点,二产业低3.2个百分点,三产业低0.5个百分点;与在*年7月结束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评比中排名第45的长沙县相比,一产业高19.8个百分点,二产业低37.5个百分点,三产业高17.7个百分点。
投资规模偏小,活力彰显不足。在“工业兴市”的推动下,*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体现在城市增长上,县域投资规模较小。*年,*市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09.18亿元,零陵、冷水滩两个中心城区完成全社会投资40.36亿元,占37%,9县平均完成投资仅7.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偏小,县域经济活力显现不足。*年度,全省评出10强县,长沙4个,郴州3个,娄底1个,株洲1个,湘潭1个,*无一入围,时间过去了三年,按当时的评选标准不变,入围仍有差距。
资金、人才和技术短缺。受各种条件制约,经济落后地区很难形成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洼地”。*县域经济实力薄弱,财政紧张,资金紧缺,加上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县域经济发展饱受资金约束之痛,县域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作为后盾。在待遇和事业方面,缺乏强久的吸引力,*人才流失严重。*、*两年*籍应届高校毕业生25012人,*接收1915人,仅占7.7%。人才缺乏导致科技力量薄弱,科技创新难,县域经济腾飞任重而道远。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壮大县域经济是个复杂工程、系统工程,需要积极借鉴,不断探索,推陈出新。
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在你追我赶的竞争经济时代,区域经济发展不进则退,县域经济更是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其实,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关键是如何发掘优势,扬长避短。发展没有特色、经济结构大同小异是经济落后地区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学会为自己“把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找准本地区的特色。二是抓规模经营。各县要依据自身区位、自然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重点出击,亮出自己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名牌,大打“特色牌”。提倡一县一业、一镇一品,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千方百计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小康*”的实现关键在县域,难点在县域,增加县域城乡居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必然要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一是抓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按照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环境,鼓励创业;要按时、足额发放干部、职工和教师工资;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关心弱势群体,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及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二是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抓“三农”政策的落实,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高效农业之路;探索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集中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和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经济作为战略任务来抓,走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转移城乡剩余劳动力,实现劳务经济的新突破。
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反过来,县域经济强大又可以带动城镇扩容提质。加快推进城镇化,一是要强化城镇意识,重视科学规划。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发展城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镇品位。二是充分发挥产业兴城效应。完善城镇功能,促成产业落户,使小城镇成为二、三产业的集中地,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渠道,释放出较强的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消除城镇发展的体制障碍。没有好环境,难得大发展,要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口迁移政策,从实质上转变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
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推进工业化,一是要缓解资金压力。县域工业要发展,资金是“瓶颈”,可以通过聚集民间资金办工业;通过利用闲置资产,盘活存量资产,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巧借外力发展本土工业;充分、科学地利用金融资源做大做强县域工业。二是发展非公有经济。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导,加大政策扶持,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达到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创新体制和技术、缓解企业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力促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发展园区经济。突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优惠政策、服务环境等优势,增强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企业入驻落户园区,形成布局集中、产业集群的工业体系,有效解决企业布局散乱和社会成本增高的问题,实现“园区兴工”,促进“工业强市”。四是坚持走“项目带动”战略。有好项目才有大发展,要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主导型支柱产业。眼下,可以在承接产业转移上作作文章。环境也是生产力,要积极优化县域投资的软硬环境,为资金、人才、项目进入县域投资创造良好的保障机制,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县域经济结构要紧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行调整优化。一是调优农业。注重农民增收、农业品牌、农产品质量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问题,并逐步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根据*实际,可以发展“公司+农户+基地”的订单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扩大农业规模,提高农业效益。二是提高县域工业的规模效益和创新能力。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三是突出解决第三产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要积极寻求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壮大,发展金融、保险、物流、技术服务、旅游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力求第三产业在更高层次的轨道上走得更稳妥。
走科教兴县之路。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较落后的县域经济必须注重创新,走出一条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新路子。一是创新教育改革。借“教育强省”、“教育强市”这股春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让教育在完备提升国民素质、培养众多劳动者这一功能的同时,培养出更多具有开拓创新意识,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兴衰成败,必须提高教师待遇,壮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关心农村教育和改革的发展进程。二是创新人才意识。转变人才观念,做到用好用活现有人才,挖掘和培养潜在人才,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壮大人才队伍,努力使人才总量能满足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强人才素质建设,努力使人才素质能满足县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三是创新科技理念。增加科技投入,发挥县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作为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社会效益;重视高新企业引进,走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增强县域市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