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研究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初中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等。本研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对初中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和辅导。实践表明,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对解决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效果较好。

心理卫生协会把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可见,人际交往的和谐程度是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内容。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中,在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初中生之间的交往既有普通人际交往的共同之处,又具有其本身的特点。

然而据调查显示,在人际关系方面有22.45%的初中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3.8%的初中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但是家庭、学校对这方面能力重视不够,学校现行教材中又缺少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确保学生健康发展。为此,我们选择了《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问题研究》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构建初中生人际关系进行实践与研究,以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初中生的人际关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人际关系学说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的霍桑试验,此后,有关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但是,有关于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研究却很少,*市更缺乏相关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1.构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近20年我国中小学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工作经历了由心理卫生模式向心理教育模式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的心理卫生模式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以心理卫生论为指导,以心理咨询门诊为基本形式,强调思想教育、德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的区别,以被动等待咨询为主要特点,以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为主要对象,致力于人格障碍、神经症以及行为障碍的咨询治疗。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卫生学的症状标准和统计标准。而90年代的心理教育模式以在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促进心理发展为目标,以心理教育学理论为指导,以集体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辅之以个别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并将心理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和各种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之中,强调心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以主动开展心理测评建档、预防心理问题发生为主要特点,既重视学生心理障碍的咨询矫正,更重视学生智力、情感、意志、个性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转变为心理品质是否发展,心理潜能是否得到有效开发。

“预防胜于治疗”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目前更由预防发展到增进心理健康,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所以在学校中,针对正在发展中的学生进行辅导教育课程,是预防推广、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种新的模式。

2.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从未成熟迈向成熟的过渡期。他们有发展的潜力,但经验不足,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自我追寻的过程中,常面临许多冲突、矛盾、挫折和打击,容易产生心理危机。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心理健康,进而导致心理疾病。解除这些危机除提供矫治性的辅导咨询外,更有赖于预防性辅导措施的推广。

初中阶段学生的情绪表现直接、强烈而不稳定,故容易产生苦闷与困扰,其消极的情绪表现多于积极的情绪表现,而且仍以感性反应为主,理性反应则较少。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引起初中生烦恼的事物,大多集中在学校生活方面,学校生活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情绪最重要的因素,这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而根据调查表明:在这个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家长的不理解、存在代沟,被人歧视冷遇,遭人误会,缺乏人际关系的技巧,与熟悉的人或好朋友长期分离,长相不好,正常的异性交往被误会,友情破裂,与同学关系紧张遭排斥等等都会给初中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初中阶段使初中生接受相应的心理辅导,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宗旨是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目标为:

探讨形成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探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对初中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三、理论依据

(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1、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2、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初中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3、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笑对生活前进上的“拦路虎”。

4、青春期教育。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的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1、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这部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不良习惯对学生身心的危害及指导,不良个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纠正等,这部分内容强调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补救,避免问题的加重,逐步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2、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主要是对初中生中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人际关系的意义与重要作用

1、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包括认识、情感、和行为。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表现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具有文件规定性,非正式组织具有自发性。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协调好人际关系,认识到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总是在不断的交往中从事工作、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状况如何,对人们完成活动的任务,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对于人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人际交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我们才能接受教育,而交际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生活的成败。而且,交际能力也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今日的社会,再也不会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生活了。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得我们绝大多数的工作都必须由许多人协作、共同完成。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也表明,由个人完成重大发明的时代,已同爱迪生一起一去不复返了。据美国学者统计,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者为总数的41%,;在第二个25年中,这个比例65%,在第三个25年中,这个比例上升到79%。众多的事例表明,交往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现代生活的重要条件。

2、重要作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初中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和谐、舒心的环境。

没有什么人能在矛盾重重、干扰众多的环境中安心地学习。人际关系的不良会使学生的心情处于压抑、愤怒、烦躁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自己心情的愉快,是你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

同学之间互相互学,能促进初中生学习更快地进步。

一个人学习难免失之偏颇,常常顾及不到许多知识点,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几个同学在一起学习,互相讨论,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但和同学共同学习需要有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必须有良好的“人缘”,如果个别学生的人缘很差,没有人愿意和他在一起学习,那就谈不上共同学习了。

与老师和谐相处会赢得同学们真诚地指导与帮助

老师也是人,是有喜怒哀乐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老师的情绪决定着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但我们有很多同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对老师批改的作业不闻不问,有的甚至对老师出口不逊,这些都是漠视老师辛勤劳动的表现。这样的学生,老师自然不会给他耐心的指导与帮助了。和老师处好关系,不仅会使学生学习上受益,而且对于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对所学知识的交流与表达反映出学习效果的好坏

一个人学习时,自己和别人都很难判断自己掌握了多少,掌握了什么程度,只有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体现水平的高低。老师评价学生的优劣时,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根据学生平时在交流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的。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能否成功地交流和表达所学的知识,更是老师评判学生口头、笔头作业的重要标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印象分”。

总而言之,人际关系极为重要:(1)人际关系是人的基本的社会需求;(2)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自我了解;(3)人际关系可以达到自我的实践与肯定;(4)人际关系可以用于自我检测社会心理是否健康。

四、主要途径

1、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懂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又具有丰富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开设心理保健课,教给学生必要的交往技能。

3、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通过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

4、疏通学校、家庭的渠道,发挥家教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增加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5、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寓教育于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健康成长。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主要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施教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差异性原则

施教者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主体性原则

施教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4、整体性原则

施教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5、保密性原则

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

六、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研究方法有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

七、教师工作

学习是学生日常最主要的活动,教师是学生平常接触最多的人之一。而在目前的中学,我们不可能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主要的情绪困扰、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把握教学中的每个机会教导学生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时碰到的问题,对于正处于性格和品质形成期的初中生是很有益处的。而且教师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对于学生也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八、家长工作

通过开家长会、家访、个别谈话等方式,向家长灌输人际交往的技巧,主要是跟自己的孩子在相处时,所要注意的方式、方法。要求家长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能主动运用所掌握的与自己的初中生孩子交流和沟通的内容,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以自己良好的行为方式来影响自己的孩子。

九、结果分析

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实践经过近一学年的研究,为了对实验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我们采用多种途径,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进行了测验和评估。

1、人际关系调查问卷

前测:

(一)关于学生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对97个学生做了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测试,测试方法为要求学生对28个问题进行判断,并打分,通过最后的得分来判断学生与朋友相处行为的困扰程度。同时对28个问题进行分类,根据每组的总分,分别对学生在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同学朋友交往四个方面的困扰程度进行判断。测试结果如下:

1、从总分情况看,得分在0-8分即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少的共3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3.0%;得分在9-14分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的共4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8.5%;得分在15-19分即与朋友相处的行为困扰较严重的共1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5%;得分在20-28分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的共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1%。如图示

2、关于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不善于交谈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得分在3-5分即交谈能力一般的共5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2.6%;得分在0-2分即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的共4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6.4%。如图示

3、关于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行为困扰较大的共1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4.4%;得分在3-5分即交际与交友较被动的共6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6.0%;得分在3分以下即行为困扰少,为人真诚、热情的共1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9.6%。

4、关于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缺乏待人接物的机智与技巧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得分在3-5分即可能是个多侧面的人的共3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4.0%;得分在0-2分即待人接物能力强的共6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5.0%。

5、关于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5分以上即存在较严重的困扰的共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1%;得分在3-4分即行为困扰程度一般的共3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6.1%;得分在0-2分即较懂得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朋友的关系的共5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8.8%。

(二)关于学生与教师相处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对97个学生做了与教师相处行为困扰程度的测试,测试方法为要求学生对18个问题进行判断,并打分,通过最后的得分来判断学生与教师相处行为困扰程度。同时对18个问题进行分类,根据每组的总分,分别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距离上、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三个方面的困扰程度进行判断。测试结果如下:

1、从总分情况看,得分在8—18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得分在-8—7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中等的共5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9%;得分在-18—-9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较轻或很轻微的共3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6%。如图示

2、关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困扰程度,得分在4—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得分在-3—3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5%;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6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3%。如图示

3、关于师生在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得分在3—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1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4%;得分在-3—2分即程度中等的共5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4%;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3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2%。如图示

4、关于在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的困扰程度,得分在3—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得分在-3—2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7%;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5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1%。如图示

后测:结束了一个学年的课程之后,我们于5月10号进行了后测,结果如下:

(一)关于学生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报告

1、从总分情况看,得分在0-8分即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少的共3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9.2%;得分在9-14分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的共5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3.5%;得分在15-19分即与朋友相处的行为困扰较严重的共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2%;得分在20-28分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1%。

分析:与前测相比,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辅导后,与朋友相处的困扰比以前明显偏小了,但存在行为困扰较严重的学生仍然占7.3%。这也是我们仍需要努力的。

2、关于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不善于交谈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得分在3-5分即交谈能力一般的共5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3.6%;得分在0-2分即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的共4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7.4%。

分析:与前测相比,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辅导后,与交谈方面的困扰程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可能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

3、关于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行为困扰较大的共1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3%;得分在3-5分即交际与交友较被动的共4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6.4%;得分在3分以下即行为困扰少,为人真诚、热情的共4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3.3%。

分析: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的变化是最明显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个别的学生知道了测试的目的后,为取悦老师,而没有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但总体上看,一个学年的心理课教学对于学生的交际和交友的作用是明显的。

4、关于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缺乏待人接物的机智与技巧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得分在3-5分即可能是个多侧面的人的共3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0.1%;得分在0-2分即待人接物能力强的共6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8.0%。

分析:从待人接物的方面看,前测的数值就较高,与后测没有太大的区别。

5、关于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5分以上即存在较严重的困扰的共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1%;得分在3-4分即行为困扰程度一般的共2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5.8%;得分在0-2分即较懂得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朋友的关系的共6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9.1%。

分析:与异性朋友的交往是初中生处理起来比较难的一个问题,而且老师和家长对于这个问题也特别的重视,经过一年的辅导,学生与异性朋友的困扰程度略有降低,但笔者认为与异性朋友的交往技巧仍需在以后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解决这个敏感的问题。

关于学生与教师相处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报告

1、从总分情况看,得分在8—18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1%;得分在-8—7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中等的共3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3.0%;得分在-18—-9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较轻或很轻微的共6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1.9%。

分析:这个数据是使得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都感到比较欣喜,因为我们每个教师都希望和学生能够和谐、融洽的相处,经过一年的努力,较好地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为今后的教学工作都有一些帮助作用。

2、关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困扰程度,得分在4—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1%;得分在-3—3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4.0%;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6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4.9%。

分析:在师生都掌握了一定的交际方法和技巧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在不断改善,但仍存在个别的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学生,这个别学生应引起教师的密切关注,教师应努力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积极想办法进行改善。

3、关于师生在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得分在3—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3%;得分在-3—2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9.2%;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5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1.5%。分析:师生在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与前测相比,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人有所减少,但仍占全部人数的9.3%。

4、关于在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的困扰程度,得分在3—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得分在-3—2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0%;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6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7.0%。

分析: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应该说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模式,使得很多老师已经转变了观念,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就是正确的,学生就应该无条件服从的观念。

2、SCL-90量表

关于SCL-90量表的介绍

SymptomChecklist90简称SCL-90,自七十年代由DerogGatis等编制以来,国外已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的临床和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心理卫生工作的深入研究,又较多的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

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译本(由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氏引进修订),该量表共分90个项目,含有较广泛的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涉及。此表容量大,反应症状丰富,能准确测试出被试者的自觉症状。

SCL-90量表分六十个因子

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它。

1分:无症状;2分:稍有感觉;3分:轻度到中度;4分:中度到严重;

5分:程度与强度都十分严重

用因子分进行比较

采用团体测试的方法,在统一指导下独立完成。测试时间不超过20分钟,统一发卷,测试老师规范、严谨,受试学生态度认真,因而测试的信度、效度较高,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分析:(1)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均分后测均比前测低,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抑郁、焦虑、敌对、人际关系、因子10等8个项目存在显著性差异,强迫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但在阳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躯体化、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6个项目上未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初中学生经过心理辅导课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改善。

十、思考

经过一个学年的心理辅导课,从各个量表的结果看,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比以前有明显的进步,但本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大,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做补充和完善,在具体实施时也还需要注意很多的问题。

1、本研究没有进行分类,可以将学生分类,针对不同时期学生出现的不同的人际关系问题进行指导;甚至可以进行男女生的分类,因为在相同的成长时期,学生也会因为性别的原因而产生不同的问题,所以对男女生进行分类教学也是可行的方法。

2、本研究对于家长的干涉还存在现实的问题,因为很难把家长全部聚集在一起,进行辅导,而且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看法,都用这种方式对子女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教育,因此改变家长的固有模式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在今后的研究中,对于家长的辅导应该有所侧重。

3、如何使学生将所学的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方法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的生活进行使用,这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努力,把知识进行内化,改变原有的不良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