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思考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关于做好“十一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确定未来五年我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区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指的文化主要包括艺术生产、社会文化、文物博物、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闻出版等内容。

一、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方针原则

“十一五”时期,我区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下方针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地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文化投入,形成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年,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完成“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到*年,初步建立起设置合理、运转协调、充满生机活力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与文化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互促进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生产力发展机制和文化事业繁荣机制,不断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使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大。

二、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和实践研究,推出一批社科理论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继续做好理论武装工作。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为突破口,推动理论武装和理论宣传。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温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任务,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以局级以上干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扎实推进党员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青少年理论学习教育,加强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党的基本理论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继续组织编写干部学习读本和通俗理论读物,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2、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金温江”的主题,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加强对温江建设和谐社会实践经验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立足温江,放眼全国,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领域,选择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学习型社会建设等干部群众关心的实践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力求研究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区社科联、区政研室、区委党校等社科机构要整合区内外社科力量,优化全区社科资源配置,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围绕温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探索开展区域优势研究,积极对外争取能够促进温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社科研究项目和课题。

(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着眼于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1、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一是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深入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三是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文体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大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以“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成人学校作用,加强未成年人阵地建设,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将文明劝导与“干部入户,文明到家”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普及,不断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五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形式、内容、手段,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以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为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宣教活动,推动“八荣八耻”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家庭。把“八荣八耻”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贯穿到德育课程和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组织开展“八荣八耻”宣讲和巡回报告活动,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公民文明习惯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3、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课程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少年认真遵守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在重大节日、纪念日集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王光祈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温江电视台、《今日温江》报等区内媒体要办好相关栏目、节目,温江公众信息网、温江新闻网要开设专门网页、专栏。区新闻出版局要做好未成年人优秀文艺作品的推介工作。

区文明办要加大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导、督促和检查力度,组织协调整合社会各界共同做好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是不断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推进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家庭教育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工程、爱心助学工程和师德建设工程等德育五大工程,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二是充分发挥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校及家庭教育研究会等机构的理论研究功能,组织科研力量深入学校、家庭和社会,了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趋势、新规律,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省市级文明城区联创为重点,建立健全创建长效机制,巩固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1、完成文明城市联创目标。*年建成成都市文明城区,*年建成四川省文明城区,*年和成都市一道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办负责协调相关部门组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商家店铺、社区工作、督查指导等工作组,建立长效机制,长期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2、深入开展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提前实现“文明标杆三年满城乡”。城市要以社区为重点,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创建和谐社区等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村镇要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城镇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引导农民移风易俗、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服务行业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共铸诚信、文明风景旅游区、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树立行业文明新风。区文明办要做好文明创建工作经验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加大对文明创建社区(村)的建设和管理力度,积极探索温江文明社区(村)创建模式,三年内将全区122个社区(村)建成国家级标准的文明社区(村)。

三、公共文化服务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

将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有步骤、分层次推进建设工作,形成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村(社区)文化室为基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增强文化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化水平。

1、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年底要启动2个镇(街)文化阵地建设工作,建成2个镇(街)达标文化站、1个示范性文化站,61个村(社区)达标文化室、10个示范性文化活动室;*年建成5个镇(街)达标文化站、2个示范性文化站,35个村(社区)达标活动室、20个示范性活动室;*年完成剩余各村(社区)文化室的建设及达标准备工作。到*年全面实现“一中心两馆”(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图书馆)、“一镇一站”(综合文化站)、“一村一室”(文化活动室)、“一人一册”(图书)的目标。

2、将建设光祈艺术大剧院和温江区历史文化博物馆纳入城市建设统一规划,争取*年底前完成光祈艺术大剧院和温江区历史文化博物馆的立项、规划和选址工作,争取到“十一五”末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

3、完善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年前全面完成我区各镇(街)图书发行网点建设,并引导其持续长效运营,达到省市示范标准。

(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以“繁荣”和“发展”为主题,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艺术创作和人才培训,不断繁荣城乡社会文化事业,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文化事业同发展,共繁荣。

1、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

2、重点做好一年一届的光祈音乐节系列活动和明年旅发会的文化活动。精心策划组织一年一届的光祈音乐节,通过举办高质量、高档次的文艺演出,提供专业的音乐交流平台,展示光祈音乐魅力,把光祈音乐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3、继续实施“送文化下乡”,农村电影“2131”、流动文化科技服务车“三大工程”。全年开展送文艺节目下乡12场次以上,送电影下乡1000场次以上,开展图书、对联赠送活动12场次以上,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积极开展文化村、文化大院、文化户创评活动,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今年要重点培育示范点,未来五年,不断推广典型经验,扩大示范作用,到*年,努力形成“一镇一(街)一品”,“一村(社区)一色”的特色文化格局。

5、充分利用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基层图书室和各镇(街)中小学图书室等的图书资源,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各类读书活动,交流推广读书心得和经验,引导农民学用结合、科学致富。

(三)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充分利用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图书资源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各镇(街)中小学图书室等资源,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建设覆盖我区广大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农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今年建立区基层分中心平台,完成4个镇(街)和17个村基层服务点建设,到*年,完成剩余6个镇(街)和50%以上村基层服务点建设,到*年,完成80%以上村基层服务点建设,基本建成遍布城乡的基层服务网。

四、文化事业发展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文物保护管理所内部改革。通过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推动我区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区电影公司的转企改制工作,鼓励电影公司以“院线制”形式,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提高经营能力。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文化服务功能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针对我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严重滞后的现状,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把资金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倾斜、向文化基础设施倾斜,发展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村(社区)文化室为基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特别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着力改善全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要有步骤、分层次推进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文化服务体系。*年底要启动2个镇(街)文化阵地建设工作,建成2个镇(街)达标文化站、1个示范性文化站,61个村(社区)达标文化室、10个示范性文化活动室;*年建成5个镇(街)达标文化站、2个示范性文化站,35个村(社区)达标活动室、20个示范性活动室;*年完成剩余各村(社区)文化室的建设及达标准备工作。到*年我区要全面实现“一中心两馆”(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馆、图书馆)、“一镇一站”(综合文化站)、“一村一室”(文化活动室)、“一人一册”(图书)的目标,形成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文化工作体制逐步理顺、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合理,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优质文化服务

坚持文化活动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加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发展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点,继续实施“三大工程”:“送文化下乡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流动文化科技服务车工程;积极开展文化村、文化大院、文化户创评活动,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努力形成“一镇一(街)一品”,“一村(社区)一色”的特色文化格局。

(四)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以区、镇(街)为依托,以村(社区)为重点,以群众为对象,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利用现代科技推动先进文化传播,加快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步伐,积极利用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的图书资源,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建设覆盖我区广大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增进农民的经验交流和沟通,引导农民学用结合,科学致富;充分利用村(社区)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各镇(街)中小学图书室等资源,为农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五)繁荣文化艺术,努力打造文化品牌

利用我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秀人才队伍,积极开展文化艺术创作和人才培训,进一步繁荣全区文化艺术,在形成浓厚文化氛围的基础上,努力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我区文化形象。结合文化馆、文管所的搬迁,整体打造文庙,通过开展类型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培训,努力增强文庙文化艺术氛围,将文庙广场打造成全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发展壮大光祈艺术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民间艺术活动,进一步推动我区民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鼓励并支持各类协会和专业人才发挥艺术才能,以时代为背景,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艺术作品;利用我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一批档次高、知名度高、影响广泛的文化品牌,着力塑造鱼凫历史文化品牌、光祈国际音乐文化品牌、陈家桅杆文化旅游品牌。

(六)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

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严格执行文物分级保护制度,切实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做好文物勘探保护工作;完善陈家桅杆配套建设,形成“一院一街一片”的独特格局,将陈家桅杆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点;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做好川派盆景、糖画、牛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及名录的申报工作;逐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和法制化,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俗表演项目。

五、文化产业发展

(一)积极发展文化艺术业

通过建设温江文化艺术中心和温江光祈大剧院,搭建文化艺术业发展的良好平台和载体,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积极组织开展高档次、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艺术活动,促进我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推动文化形象的提升;精心策划光祈音乐节,力争做成国际音乐文化品牌。

(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充分利用现有的陈家桅杆、鱼凫王墓等文物资源、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资源,发挥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作用,加大整合、研发、包装和宣传营销力度,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做好陈家桅杆二期开发景点的总体规划,通过配套发展周边商贸、餐饮娱乐、房地产等行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以陈家桅杆文化旅游产业为中心、辐射周边其他行业的产业格局。

(三)努力发展文化服务业

建成两个院线的影院,并充实完善内部服务体系;以海峡两岸科技开发园为依托,构建温江天府印刷产业园,并引资建设一至二个大型出版物发行网点;开展招商引资,引导书店、印刷复制企业、网吧、娱乐业、音像发行业向规模化、连锁化经营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服务产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体兴办文化产业实体(如书屋、音乐吧、网吧等),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服务,培育壮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

健全市场规则,严格主体资质审查,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对现有的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清理整合,规范化管理;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重点调整出版发行网点的结构布局,引导和发展镇(街)所在地和温江大学城周边的发行出版物网点,控制中心城的发行网点。

六、新闻事业

(一)推进新闻媒体建设

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各类新闻媒体的建设,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1.着力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内容、形式、手段和机制的创新,把正确舆论导向同讲求宣传艺术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好正面宣传,全面宣传党的主张,准确反映群众意愿,扩大正面宣传的影响力。增强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更多地宣传基层群众的先进典型。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以及典型宣传,加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做好舆论监督。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完善新闻制度。

2.切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认真落实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和完善报刊退出机制。加强相关部门配合协调的长效机制建设,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行业自律,有效制止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

3.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新闻单位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继续扩大党报的市场覆盖率。依托新闻媒体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和产品,不断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壮大综合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加大对区级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区级主要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不断改善硬件条件,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拥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竞争力的优势媒体,充分发挥舆论主阵地、主力军作用。促进党报、党刊发行零售工作,扩大覆盖面。

(三)办好新闻网站

推进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扩大区级重点新闻网站基础设施规模,拓展即时通信、博客、播客、聚合新闻服务等业务领域,实现多渠道、全方位新闻信息的技术调整和业务整合,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和业务保障能力。促进新闻网站健康发展。完善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机制。规范网上新闻信息源的转载和非新闻单位网站的信息,建立市场化供稿机制。

(四)发展新兴传播载体

充分发挥区级主流媒体在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丰富内容,创立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对新兴传播载体的规范管理,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坚持正确导向,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七、文物保护

深入贯彻《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基本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

(一)大力抓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严格执行文物分级保护制度,切实加强文物保护管理。

(二)加强地下文物勘探发掘工作,做好出土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三)切实加强鱼凫遗址、陈家桅杆、文庙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我区鱼凫古蜀文明资源优势,开发并塑造鱼凫历史文化品牌;招商引资,加大资金投入,做好陈家桅杆二期规划,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做好文庙整体打造工作,合理利用文化元素丰富文庙文化内涵,力争到*年元旦前完成文化馆、文馆所搬迁并实现文庙的对外开放,将文庙广场打造成全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四)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做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做好我区川派盆景、糖画、牛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五)加紧建造温江历史文化博物馆,争取“十一五”期间完成。

八、人才队伍

(一)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建设

认真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组织和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艰苦环境中和不同的工作岗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把握文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鼓励和支持学术上、艺术上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和创新。完善公平竞争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积极宣传文化领域领军人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及其成果和主要业绩,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做好培训工作

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年前,对全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系统轮训。完成全区文化艺术、文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内工作人员的普遍轮训。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四)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和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原则,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健全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根据发展要求,逐步规范文化领域各行业的职业分类,编制职业标准,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在相应社会保障条件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文化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文化建设中来。利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和资本扩张,扩大选拔范围,拓宽选拔渠道,广泛吸引财经、金融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行业。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坚持谋全局、管大事,加强对文化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科学制定方针政策,始终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文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文化建设。

2.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区委宣传部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文化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合力。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督促检查,把中央、省、市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3.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省、市、区有关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等人民团体在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推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1、支持文化设施建设。把文化馆、图书馆、文馆所、光祈艺术大剧院、温江区历史文化博物馆、农村文化阵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对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有关税费给予减免。对文件规定的文化设施,因城市建设而拆迁的均由建设单位按原面积,拆一还一,先建后拆,按规划就近重建,并妥善解决拆迁过程中的补偿问题。文化事业单位可以对其享有使用权的土地、房产、建筑物依法进行开发经营、租赁或出让。

2、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通过政策扶持、资产重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使之成为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技术装备更新以及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

3、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十一五”期间,政府每年对发展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个百分点。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统筹兼顾,使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其他领域的改革相互配套、相互衔接。

2.着力解决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科学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着力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基本权益,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公益性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文馆所的内部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实行全员聘任制或劳动合同制,建立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人才选拔制度,通过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活力,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和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着力增强文化创新能力,以新的机制盘活存量,扩张增量,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市场为核心,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改革,将电影公司、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转制为企业,将电视广告经营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逐步转制为企业,组建经营性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转制企业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界定产权归属,认真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切实做好转制企业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妥善安排富余人员。*年,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改制;制定电影公司改制方案,着手改制准备工作。*年底前,指导电影公司、广告公司完成改制,实现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