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乡财政困难原因分析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乡财政困难原因分析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乡财政困难原因分析思考

目前我国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其产生的原因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从基层财政角度,提出一些观点与同仁们商榷。

一、县乡财政现状

(一)经济发展缓慢,后劲乏力。具考证我国县级行政区划共有2861个,县域内人口数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9%。但由于各种原因,截止到*年末,全国县域经济GTP只有6.45万亿元,占全国GTP的55.20%,除沿海及城市近郊的县外,多数县域经济靠农业支撑,除资源性企业外,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三产也不发达,后劲严重不足。以内蒙某人口大县为例:*年经济发展创历史新高,但GTP只有29.1亿元,其中:一产14.5亿元,占50%;二产占6.1亿元,占20%;三产8.5亿元,占30%;财政一般收入65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10元,除几个资源型企业外,几乎没有大的税收企业,后续财源乏力。

(二)可用财力明显不足。以西部一财力较好的人口大县为例:*年全年总财力为54,366万元(中央转移支付力度最大的一年),去掉专项支出2,*93万元(此财力不能平衡预算)为3,3873万元,去掉上解支出1*7万元(粮食风险金,地税,工商等部门经费)、基金支出1200万元、列收列支1142万元、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支出3161万元(主要用于解决原“三提五统费”渠道支出),人均可支配才力455元,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16,000元。由于县乡政府承担着教育、民政、优抚、卫生、武警、消防、社保、计生等法律法规规定的钢性支出和专项配套,可用财力明显不足、由此造成政府正常运转经费困难,工资发放困难。

(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一些县乡政府尤其是西部省份的县乡财政多数是“吃饭财政”或“要饭财政”,根本没有能力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更谈不上谋发展。广大农民行路难、看病难、就学难、吃水难等问题没有能力解决;社保、教育、文化、科学、卫生、交通等欠帐较多,各项事业发展缓慢。

(四)政府债务沉重。县乡政府债务全国普遍存在,数额之大,时间之长,情况复杂,堪成世界之最。以西部某县为例;截止到*年末,县乡村三级隐性债务达2.07亿元,占GTP的8%,是*年一般收入的近一倍,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稳定。

二、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

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又有地理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时的,既有制度的又有机制的,既有政治的又有经济的。

(一)自然和地理的原因。县乡财政困难的地方,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的不发达的中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干旱、高寒、无霜期长,是这些地区的显著特点。取暖、基建、交通、通讯、双语教学、分散办教育等费用较高,无形中加大了行政成本,相对增加了财政负担,造成财政困难。

(二)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由于历史的原因,某些革命老区、“”重灾区,离休人员多,优抚人员多,财政负担重。如西部某县截止到*年底,全县尚有离休人员235人,优抚人员4870人。每年需支出工资药费750万元。这对于一般预算收入只有6500万元的财政收入的县来说,确实一个不小的数目。

(三)制度和机制的原因。制度的缺陷和机制的僵化,是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是税收制度的缺陷,1994年实行分税财政体制以来,收入上移,县乡没有稳定的税源,成本较高。按现行财政体制,国地两税征收机构,全由省级垂直管理,而地税部门的征收经费全部由县乡两级财政承担,这不但给税务部门向地方政府讨价还价提供空间,而且加大了税收成本,以某县为例:*年末地税征收各种税费5555万元,提取经费750万元,占税收的13.5%,二是现行财政体制的缺馅。各级政府借自己的资源优势,层层集中财力,事权层层下移,欠发工资只发生在县乡两级,就说明了这一点。省市各厅局都有能力盖起豪华的宾馆,职工都能得到很高的福利,足以说明其财力的宽余。三是专项资金分配制度的缺陷,有些专项资金属“钓鱼”项目,不配套就不给专项,加重了县级财政负担,还有些专项资金由几个部门分头管理,因部门的利益作祟,效益低成本高。如扶贫资金由扶贫办、计委、财政局、农业开发办等多个部门管理,县级政府很难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不但造成行政成本高,而且形成了腐败的温床。四是转移支付分配制度的缺陷。现在我国转移支付的分配体制,没有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分配模式,人为的因素较多,随意性较大,在这个只讲人情,不讲规则的国度里,情形可想而知。有可能出现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的现象。五是国家政策的缺陷,造成县乡财政困难。上面“点菜”下面“买单”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从98年开始按国务院安排,在几年内消灭民办教师,而民办教师只有县乡两级才存在,国家只管转正,不给财力支持,发不开工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再如“两基”达标是国家重视教育的重要举措,本来国家应承担全部费用,而县乡两级财政却成为投资的主体。为了完成任务,县乡政府大量举债。还有转业兵的安置,本应国家负责,而按1985年制定的《兵役法》,全由地方政府负责,成为地方超编进人的主要因素之一。六是制衡机制的欠缺。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赤字预算,重大支出必须报人大批准,而现行的体制很难达到制衡作用,在县乡两级,《预算法》普遍执行不好。

(四)政治和经济的原因。在现行的政治框架下,推动了经济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祖国的强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的行政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损失和浪费现象十分惊人。这也是县乡财政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职务消费无标准,公私兼顾,按需支出。奢靡比阔之风愈演愈烈,不顾财力超标准配车,超豪华装修办公室的现象比比皆是。二是机构设置及编制控制失控。目前我国还没有机构设置编制控制的法定程序,随意性大。“只见搭庙,不见送神”,在编制管理上,有权的强行进,有钱的“买”着进。三是现行各级官员考核任命体制的问题。现行的政治体制下,我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各级官员一级对一级负责。上下级人身依附关系相当紧密,群众满意不满意无所谓,只要上级领导满意就可以了。加之某些考核体制,缺少责任追究制度,有些就是为政治服务的,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升迁,所以出现拍脑门决策的“烂尾工程”,只给上级看的“面子工程”,不顾财力的“政绩工程”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升迁。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机构改革滞后。有的领导为保位置,缺少必要的责任感,求稳怕滥,患得患失,明改暗保,增加了财政支出。

三、对策

综上所述,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抓住关键,标本兼治。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自身实力。

郡县治,天下安,加快发展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最好办法,所以要千方百计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县域经济。只有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高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才会为解决财政困难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一是要立足县情发展特色经济。每一个县由于自己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自然状况等因素的不同,都存在着自己的比较优势。要把发展自己的名优特经济,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后劲足,潜力大,前景好。二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民本经济理念”。通过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全力发展民本经济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大经济环境的治理力度,创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经济发展环境,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应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攻方向,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革粮食收购政策,改暗补为直补,调整种植结构,制定土地流转政策,减免农牧业税等手段,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尽快富起来。五是扶优扶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农民有序进入市场,促进农民就业。六是科学利用财政政策,对前景看好、财政贡献大的兴县富民的项目,可给予贷款贴息,提供担保等财政支持。

(二)理顺财政体制,明确支出责任,实现和谐发展

理顺现有的行政体制,财政体制,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是解决财政运行中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要理顺行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各级政府应管的事情应管好,特别是在个别工资标准上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投入上,各级政府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经济状况有一定的自主权,全国不能搞一刀切。二是理顺财政体制,确立“一级事权,一级财权”的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权力和义务,尤其是支出责任,避免“上级点菜,下级买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应取消地方配套的要求。三是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要真正从全局利益出发,采取有力措施遏制为小团体谋利益的行为,应通过立法等措施解决此类问题。四是建立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转移制度,改变现有的转移支付形式。是否考虑以人口、土地、区位、历史、资源、合法的财政供养人员,合理的财政收入等因素为依据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分配,减少人为因素,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同时中央财政,应当加大一般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除涉及国计民生的国防、大江大河治理、交通、环保等项目外,其它资金可以通过一般转移支付的形式,交给地方政府按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安排,这不但遏制各部门各级官员的权利寻租行为,减少腐败,同时便于各级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采取措施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禁止退税等形式的财政虚假收入,这不但造成了企业的不平等竞争,而且违反了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规则,为上级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六是理顺财税关系,减少税务部门与政府讨价还价的空间,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县级财政的可用财力。

(三)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制改革,是缓解财政困难的根本保证。首先,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行政命令式的计划经济工作方式,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到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上,如:把重点放在制定游戏规则、搞好监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减少对企业的直接投入,多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二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县乡两级班子,尤其是正职的差选比例,把他们的去留交给群众,避免在少数人中选干部,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建立更科学的干部绩效考评和晋升机制,不要只看马路修了多少,广场建了几个,GTP增长了多少。还应当看到:子孙饭吃了多少,债务举了多少。同时要建立离任审计制、责任追究制、决策听证制度,对“政绩工程”、“水分财政”应有必要的措施加以限制。三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加快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在抓好社会保障和确保稳定的前提下,重新界定财政供养人员范围,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应逐渐退出财政供养范围,实现自己养活自己,这不但可以解决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各机关的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树立节约也是增收的观念,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强化预算约束,非法定程序不能突破预算。对购车、办公条件改善等职务消费要有上限约束。同时加快“收支两条线”、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的财政改革步伐,堵塞各种漏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五是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建议完善《预算法》,出台《机构编制管理法》,进一步明确预算追加,机构编制设置的法定程序,是否考虑在人大设立预算编制委员会,预算执行监督委员会,减少决策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