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多措并举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多措并举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多措并举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从沧州来讲,推进这项惠及百万农民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实现省委、省政府对沧州提出的建设重要区域经济增长极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以更宽阔的视野看待农业农村工作,以更加扎实的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沧州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业稳,天下安。近两年来,我们提出工业强市战略,恰恰是因为农业发展了,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粮食安全有了保障,我们才敢于、才能够提出这样的口号,做出这样的决策。我市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经济基础仍旧相对薄弱。没有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农业基础的稳定,没有大多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拉动,加快沧州发展包括工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忽视农业,没有农村面貌的深刻变革,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没有农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沧州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既使一时发展了也不可能保持持久。

如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如何把全市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如何真正构建名副其实的“和谐沧州”?要求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抓好“三农”工作历来是我们工作的大头。但是,由于农业基础先天薄弱,加之农村诸多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三农”工作依然积累了很多欠帐。“十五”期间,我市一般性财政预算支出为225.6亿元,而农业支出仅为18.6亿元,仅占预算支出的8.24%。

当前,举国上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特别是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出台了加快推动农村发展一系列重要举措,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加快农村发展步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沧州自身看,经过多年的积蓄发展,也已经初步具备了适当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同时农民群众也对生产、生活条件以及自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都意味着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蓄势待发之势。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三农”工作,已经成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性责任。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沧州实际,牢牢抓住关键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沧州实际出发做好各项工作。实践中,我们把“三农”工作与建设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县域经济发展和文明生态村建设两条工作主线,通过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素质,努力实现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村富裕的目标。

一条主线是,坚持把加快以特色经济为核心的县域经济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贫穷肯定也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建设新农村的20字方针,前8个字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发展不仅是我们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发展农村经济,单靠农业本身是不行的,必须着眼于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把整个农业经济活跃起来。

把发展县域经济的着力点要放在壮大民营经济和特色经济上,坚持做大做强和做多做活相结合;把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走出一条工业与农业协调互动、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

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目前,全市固定资产千万元以上龙头企业达120家、农业产业化率达到42.5%,执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945万亩,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80%以上。全市已有黄骅冬枣、沧州金丝小枣、泊头鸭梨3个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占全省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总数的1/4。省级知名品牌达到42个。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6.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33.1亿元。一方面着力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让大部分农民从农业种植中脱离出来,融入到第二、三产业当中,开辟新的增收来源。

目前,沧州市16个县(市、区)都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主导产业,涌现出“中国裘皮之都”、“弯头管件之乡”、“汽车模具基地县”、“电线电缆工业基地”等一批强县富民的产业。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20万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1元。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沧州农村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经济总量已达到全市的86%,成为全市步入发展快车道的强大推动力。

一条主线是,坚持把深入开展以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改变农村环境,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更加和谐,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促进千百年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充分激发和调动千百万农民创造新生活的热情,使他们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投身加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近两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文明生态村创建要求,以营造新环境、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文化为创建目标,全面推动文明生态村创建。具体工作中,我们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三步走”目标,对全市5741个村进行分类排队,实行梯次排队,全面推进。

二是突出特色抓创建,提出了“成片连线、区域示范、全面推进”的创建思路,划分公路沿线文明生态走廊、自然生态观光区、特色产业示范区、文化特色旅游区、环城文明生态带等五类创建区域,共形成61个特色创建区域,涉及96个乡镇、731个村,“成片连线”的创建模式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由典型村示范向区域示范的过渡。

三是不断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乡村公路、农村电力设施、公共图书馆、疾控中心建设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2.5%。

四是坚持把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来对待,制定了《关于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的意见》,建立起科学、完善、统一的培训体系,全面启动了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通过培训,全市已形成了一批职业技能专业县、乡、村,全市80个农民技能培训基地对10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培训,转移输出46.7万人,创收20亿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事关长远的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真抓实干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和矛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目前,我市16个县(市、区),有全省第一个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同时还有7个国家和省重点帮扶贫困县。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我们在指导思想上不能急于求成,在推进措施上不能搞一刀切。在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两个工作原则、抓好两个方面”。两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二是尊重民意,干民所盼。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也是新农村成果的受益者,各项政策措施必须得到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才能真正转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因此,我们坚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把该做和能做的事情做起来,集中解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教育和卫生欠账较多等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两个方面:一是下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党支部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以党的先进性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在全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下大力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真正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作为凝聚合力、促进发展的过程。正因为我们明确了符合沧州农村实际的工作原则,始终坚持在作风上求真务实,在工作中真抓实干,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