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新党革命建设永恒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也是我们党*年来革命与建设中永恒的主题。在*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在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认识、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规律的同时,全面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胜利地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创新。首先,在理论上,通过创新,形成了推动革命和建设飞跃发展的两大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资本主义条件下,要把它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使之符合中国特点,能够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种问题,决不是依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的熟读、引用就能成功的。对于中国实际而言,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原理的指导,而不能是教条地运用。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领悟和中国实际的深切感知,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科学方法和途径,成为反对党内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正是在这一重大原则指导下,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了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实现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在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中国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发展,在坎坷中前进的。“”结束后,“两个凡是”成为社会发展的新障碍:“凡是的指示必须遵循,凡是的决策必须维护。”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非凡的政治魄力,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为恢复和发展党的正确思想路线做出重大的历史贡献,使中国社会主义走出了历史沼泽地。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一方面“老祖宗不能丢”,另一方面还要“说新话”。邓小平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五大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到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从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口号到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标志着我们党把马列主义、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邓小平理论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科学体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坚持、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做出了新的杰出贡献。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是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其次,在实践上,通过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的新道路。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问题实质上是这个国家的党和人民如何找到马克思主义在本国的实践形式和实现形式的问题。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事业。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客观历史的发展要求和世界历史发展潮流,选择了“走俄国人的路”。这是根本方向的转换,决定了社会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前途。但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奋起反对本本主义,倡导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辟了不同于俄国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把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以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义无返顾地率领全党投入了新的探索,在深刻总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分析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本质、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动力和条件等问题做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从理论到实践冲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苏联僵化体制的束缚,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这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正确地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即使是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背景下,也使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二总结我们党*年来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进行创新实践的基本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创新活动的基本原则。创新,意味着对陈规的突破,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思想不解放,必然导致迷信盛行,惟书、惟上不惟实,随风倒,扼杀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生机和创造力,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挫折。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在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创新实践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实践表明: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没有从遵义会议到运动全党的思想大解放,就不可能突破党内存在的各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束缚;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对中国革命实际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道路的创新。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没有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邓小平南方谈话所启导的全党范围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不可能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彻底抛弃对马克思主义某些教条化理解和对科学社会主义不正确的甚至是扭曲的认识;没有邓小平对国内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国际局势的新观察、新判断,也就不可能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相统一是我们党创新实践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的新的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两次历史性飞跃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两代共产党人,能够根据时代主题的变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创立了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进步潮流的独特理论,使之成为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两大理论成果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思想则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变成了现实,邓小平理论则进一步使社会主义从理想更接近于实际,使社会主义事业走出了困境,展示了一种新的形象和新的前景,进入了新的境界和新的阶段。第三、勇于实践,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我们党创新实践发展的显著特征。实践是创新的舞台,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新道路的过程中,我们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并没有既定的模式,只能反复探索,摸着石头过河,这就需要一种勇气、一种胆魄、一种精神,去开拓新事业。倘若固守现成的“一整套”,对过时的东西不敢破,没有本本作依据不敢说,那么创新永远只能是一个名词,而不会是一个动词。我们党一直倡导要勇于实践,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正如邓小平所说,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那样。”对苏联“城市中心论”的突破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创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及其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无一不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两次历史性飞跃得以实现的强大精神动力。当然,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我们也曾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失误,但共产党人最可贵之处,在于敢于正视困难和挫折,不气馁、不埋怨,以理智的态度,在失误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挫折中奋起,始终保持了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有的精神品格和宽广胸怀。两次历史性飞跃分别与两次重大挫折相衔接,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创新活动的一种规律性现象。第四、充分发扬民主,把领袖人物的智慧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相统一,是共产党人创新实践发展的重要条件。共产党人的创新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而是关系社会主义历史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中华民族兴衰的现实关键问题。因而,不仅要求党的领导集体必须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要充分发扬民主,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毫无疑问,领袖人物自身的智慧、胆识和魄力及其知识素养,所处地位和阅历,都比一般群众更具备创新的优势和能力。两次历史性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由于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造就了、邓小平两位伟人,形成了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两代领导核心。他们不仅以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创造了两大理论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而且在革命和建设发展遭受困难和挫折的重大历史关头,在事关党和人民利益的重大原则、重大决策上,他们以共产党人的革命品格和坚强党性,毫不规避共产党人的责任,不畏惧、不犹豫,果敢地站出来,以自己的坚强领导,带领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由此,才有了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两个永载史册的伟大转折,才有了共产党人创新事业的不断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要实现领袖人物与人民群众创新实践的互动发展,民主是重要条件。民主的发扬,不仅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能够大大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和智慧。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实践证明,党的理论创新最繁荣、创新实践最活跃的时期,正是党内民主生活比较好的时期。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无论是理论的创新,还是实践的创新,都凝集着党的领袖和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是二者互动的结果。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根据实践的要求继续进行创新。首先,在思想上,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态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对与时俱进内涵的解释,这个解释既是我们思想状态的衡量标准,也是我们思想、思维的出发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要善于学习、掌握、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各项工作,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深化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形成有科学根据的新观念、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其次,在理论上,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发展动力,理论上不能停顿。因为党的事业不能停顿,实践不能停顿,党的理论建设也不能停顿。党必须随时把握发生变化了的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总结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到既不丢“老祖宗”,又不教条式地对待“老祖宗”。正像同志所强调的那样:“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高举中发展,在发展中高举”。第三,在实践中,要有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伟大的实践需要崭新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以其新鲜的经验不断促进理论的完善和发展。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等等,都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思想上和理论上要有所突破,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与时俱进,永远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