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营造人才良好环境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区现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121所,专任教师5612人。其中,校级干部241人。几年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人才强区”目标,严格遵循“党管人才”原则,强化人才管理,狠抓“选才、育才、用才”三个环节,为教育系统人才的培养、成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一、搭建引进平台,选好人才
教育系统是个特殊的行业,肩负着传承文明、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因此,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素质,将决定着全区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我局在立足本区教师评聘、校长任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宽松的用人环境和优惠的用人政策吸引“外援”,坚持高标准,严把“入口关”,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拓展教育人才选拔视野。多年来,我们在选才上坚持“四个结合”。即:高层次人才发掘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结合;遴选党政领导人才与教学骨干人才相结合;选拔已成名的“显人才”与具有发展潜力的“准人才”相结合;外来人才的引进与本地人才的开发相结合。通过采取优惠政策,为我区14中、113中、76中学、杨楚珊中学等名校从外区(市)引进大批优秀校长、教师和学科骨干,为我区名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吸引生源奠定了基础。
2、创新教育人才选拔方式。我们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适应*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创新选拔方式。逐步形成了教育行政人才重在教师认可,教师人才重在学生和家长认可的评价机制。建立了资格认定与人才需求相结合,职称考试与评审相结合,业务考核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推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积极推行以教师聘用制和校级干部公选制、考核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改革,选拔出高素质的教育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年以来,我区相继有29名校长、副校长通过竞聘产生。这些校长上任后,以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开创了学校工作的新局面。如:位于我区西部的33中学原为办学效益较差的“C组学校”,在竞聘上岗的校长宋清朴的带领下,卧薪尝胆,艰苦创业,仅一年的时间,就使学校中考成绩提升到“B组学校”中游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新城小学校长刘宏启通过校长竞聘脱颖而出,上任不到半年,学校就在提高教学质量、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业绩,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
3、完善引进人才工作机制。为不断提高我系统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和综合实力,我区出台了《区教育局人才工作例会制度》、《区教育局人才发展规划》及《教育人才引进制度》等规定,定期分析研究教育人才需求,对那些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建树,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优秀教师,敞开大门接收,简化人事调动程序,按规定落实职称评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等方面的相关待遇。同时,设立人才开发基金和贡献奖励基金,实行区级高层次人才津贴制度,定期奖励各类优秀人才,对有突出业绩的本地和外来人才及“引才”的有功人员实行重奖。几年来,我区先后引进各级各类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学科骨干教师100人,使我区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二、搭建培养平台,育好人才
我们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要求,重点在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提高培训上下功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施“四项培训工程”。多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打造一支理念新、懂教学、能科研、善管理的专家型校长队伍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实施了“后备干部、校长提高、一把手和名优骨干校长”四项培训工程,推动了校长队伍建设和我区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十五”期间,我们在同高校联合办学实行高层次培训,开展校长挂职交流,实施课题牵动战略,“培训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干训化”,“夯实校长网上培训基础,加快现代教育信息步伐”以及开展高层面常规培训等方面结出了丰硕成果。5所学校被省、市认定为提高校长培训见习基地;3名校长参加国家级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48名校长被列为省市级骨干校长培养对象;先后培训中层以上领导干部616人次,培养后备干部173人次。先后投入培训资金达近百万元,确保了我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始终走在省市同行的前列。2002年7月我区被认定为“省级干训基地”;2004年10月,又高标准地通过了市“十五”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验收。
2、创新“六种培训模式”。我们对教师人才的培养始终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统筹协调业务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对师资培训和校本教研的研究与实践,发挥干训、师训、教研、德育、科研、电教、信息七大部门的专业引领作用,在集中、教研、校本、远程“四大培训”基础上,推出了“六种培训模式”的创新。一是实施“上挂下连”的培训模式。即:上挂东北师大、哈师大、省市教科院,下连各基层学校,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和提升专业素养。先后选送324名骨干校长、优秀教师赴国内知名高校深造,使我区拥有了131名研究生学历的校长和教师;二是实施“站、片联手”的培训模式。在农村和薄弱学校设立了5个培训站,就近学校自愿“结对”,联片开展专题研究。如:我区窗口学校、市素质教育点校——经纬小学同新发镇中心校结成帮扶“对子”,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农村学校大力支持,使新发中心校的办学水平得以迅速提高;三是实施“教学开放周”的培训模式。通过十余所新课程培训基点校的“教学开放周”,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推动跨学科、跨学校的合作研究,为教师提供了新课程改革交流的平台。我区76中学、14中学、新阳路小学等学校开展的“教学开放周”活动,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也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省、市各大媒体先后报道了我区做法;四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模式。把教师推向校本课程开发前沿,有效促进了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的良性互动。在我区提供的“全国首届中小学名校校长高峰会议”校本课程开发展示现场,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刘堂江对我区培训工作给予了“*区校本课程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为之一振”的评价。同时,我们还在全省首家编辑出版了31万字的专著《走进校本课程》,由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五是实施“教学系列大赛”的培训模式。我区自*97年在全市首创的,涵盖全部学科和教师全员参与的教学系列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通过竞赛,使一大批教学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学科带头人。我区先后有30余名教师在国家级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始终在省市保持领先地位;六是实施“国外进修”的培训模式。我局与澳大利亚高校签约,连续三年选派了42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澳深造。这些优秀教师学成归来后,以汇报会、交流会、示范课等形式向全区教师展示所学,真正起到了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年来,我局已对全区在职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还相继培训了217名新教师、20名新课程培训联络员及1032名区级骨干教师。我们采取行政手段,依法保障师资培训经费的投入,三年累计投入234万元。我区被确定为国家继续教育实验区、国家级教师培训特色示范区,并荣获了国家教育部新课程师资培训优秀成果奖、国家级德育科研先进集体、东三省教育信息先进集体及国家级教师培训特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三、搭建激励平台,用好人才
如何用好人才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感到,多形式、多渠道盘活现有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是强化人才管理、发挥人才最大潜能的重要保证。
一是改革了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我们结合年初进行的全市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各单位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每人提取30%重新按劳分配、按岗分配的绩效分配机制。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同业绩平平的教职工区别对待,并在工资总额的核定上予以倾斜。
二是创新了职称评聘激励机制。我们不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实行“评聘分开”,允许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并进一步打破职称评聘的常规限制,鼓励教师创造突出业绩,“拔尖”、“破格”晋升职称,有效促进了教师的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安广小学的解艳荣、28中学的柏轶焘、第5中学的李闯等优秀青年教师均通过“拔尖”晋升中学高级职称,同时也成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三是出台了多元化人才奖励制度。出台了《*区名优骨干教师、优秀校长奖励办法》及《教学系列大赛奖励办法》等制度。几年来,先后对我区的10名国家级骨干教师、100名省级骨干教师、428名市级骨干教师、68名名优教师、1021名区骨干教师、30名优秀校长及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教师给予重奖,共投入奖励资金100余万元。并先后向社会推介我系统各级各类优秀校长、教师200余人次。
四是建立了教育人才流动机制。我们结合本系统实际,建立了人才流动“绿色通道”。通过“对口支援”、“岗位轮换”及校级干部“挂职”锻炼等做法,先后派出597名骨干教师支援西部学校,选送20余名校级干部帮助薄弱学校规范管理,不断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有效缓解了困扰我区多年的办学效益“东高西低”的矛盾。
五是完善了教育人才留用制度。我们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教育系统专家工作委员会,以政策留住退休的专家型校长和教师,有效发挥“智囊团”作用,为推动全区中小学整体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献计献策。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小学校长研究会,为校长们架设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有效指导促进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实践。
以上,是我局人才工作的几点做法。过去的成绩只代表辛勤耕耘后的足迹,今后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深信,抓好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就是抓住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规律、新思路、新方法,以创新的意识、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持续的发展,努力营造*区教育人才工作的良好环境,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