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最近,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平安*”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积极推进和谐*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对推动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文化*”提出的背景

“四个*”战略特别是“文化*”战略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理论、政策、观点的大背景下,在自治区党委作出建设以“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为核心内容的“和谐广西”重大战略决策的基础上,认真结合*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来的;也是我市在认真总结“十五”规划期间所取得的各项成绩,正确把握全国、全区、全市的社会发展形势和时展主题提出来的,是市委、市政府对我市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具体深化。在自治区党委作出“四个广西”建设重大发展战略和中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作出和实施“四个*”建设,更富有时代性、针对性、前瞻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年11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广西100个灾民新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130号)及其《补充内容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标准,及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更是为“四个*”的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政策支撑。

二、对“文化*”的涵义、作用和意义的一些认识

文化*,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四个*”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富裕*、生态*、平安*共同构成了“四位一体”的和谐*新格局。我认为,“富裕*和生态*”主要侧重于经济和生态环境领域,“平安*”主要侧重在社会治安领域,而“文化*”则主要侧重于社会文化、文明和意识形态领域,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时代精神和科学的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的全面的科学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推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推进我市“十一五”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要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我们必须首先从什么是文化这个关键词语来理解。对于什么是文化,目前世界上有两三百种不同的解释,迄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我认为我国《辞海》中关于“文化”的解释还是比较权威和得到很多人认可的。《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有三种,①广义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以巨大的影响。②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又如对个人而言的“文化水平”,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③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如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综合以上三种关于文化一词的注释,并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对“文化”一词的应用和普通理解,我认为“文化*”中的文化,主要应从狭义方面来理解,同时又兼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如果把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栏目“考古中国”简单地通俗地理解为“中国的考古”或“考古在中国”成立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把“文化*”简单通俗地理解为“*的文化”或“文化在*”,具体来说即使通过大力发展*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施“文化*”战略,其目的可以理解为不断提高*的“文化程度”、“文化品位”、“文化含量”、“文明程度”等,最终为实现“和谐*”这个总体目标服务。当然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所涉及的“文化”管理功能,仅仅是“小文化”的一小部分,文化的范围远不止于此。从以上《辞海》关于文化的注释我们认为,文化不仅是“精神财富”,也是物质财富,它具有社会和经济两种效应。如我国古代通过文化来实施文治和教化,其体现的主要是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效应;如现代的影视文化、科学技术等,它们同时具有文化的社会和经济两种效应,而且更多体现在经济效应上。在实践中,我们不应将二者人为地分裂开来。

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价值已由精神裂变为物质,成为具有精神和物质两重属性的东西。在经济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科技和文化的层面上。现代经济的增长已不再单纯地依靠资源、资本等经济因素,还有赖于各种非经济因素,尤其是科学和文化。未来学家早有预测,21世纪将是文化力角逐的世纪。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经济效果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化产业创造了一系列工业时代意想不到的奇迹:如旅游业成了全世界第一大产业,美国的影视产品出口值超过了航天工业产值,体育经济收入在美国超过了石油工业和证券交易所的收入,1999年美国互联网经济增长达68%,年产值达5070亿美元,成为全美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仅凭网络经济的总价值美国就可以跻身世界经济前20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充分说明,文化的力量是多么的神奇和强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大有可为的!我们把“文化*”战略作为和谐*的核心内容“四个*”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正确的和必要的,具有鲜明的时代前瞻性。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扎实有效地推进“文化*”建设

根据中央、自治区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目标要求,结合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贯彻落实,我们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提高认识,切实把“文化*”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当前,在推进“文化*”建设中应着重抓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等文化工程的实施。认真学习贯彻中央、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为动力,立足*,面向未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重点、有步骤、扎实有效地推进“文化*”的建设。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认真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当前,尤其要克服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问题。当前,全市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和必要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导同志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解不够科学和全面,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单纯把经济的增长作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标杆,在思想上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不同程度地忽视和弱化文化建设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对文化建设工作支持、重视不够,致使很多地方出现“文化短腿”的现象,影响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因此,建议在“文化*”建设中,要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把相应的文化建设指标、任务也逐级逐层分解落实进行考核,以期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二)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没有广大农村基层的文化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不全面的。当前,在农村文化阵地的日渐萎缩,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单调和严重缺位,迷信活动和一些不健康的文化活动在农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和谐现象。因此,我们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抓紧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贯彻落实,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十一五”规划和重要议事议程。如《意见》中提出的“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等目标、要求,都应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逐步落实。

(三)要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各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尤其要着重抓好市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市体育中心等市级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充分体现*作为一个地级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整体水平,充分展现*作为全区“文物大市”的应有风采。

(四)引导、鼓励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农村文化建设,不但要保留阵地、改善基础设施,而且还要有队伍、有活动的开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要让先进文化充分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重视各种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工作,加大文化研究和宣传力度,大力培育、扶持、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六)重视和抓好文化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等工作,认真落实各级文化工作的人员编制、经费等,鼓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确保“文化*”的扎实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