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繁荣文化事业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市有85个乡镇两个办事处,除了20%外出打工之外,有80%的人口长期居住生活在各个乡镇。他们的思想、生活、劳动和情操……等都脱离不了需求文化。特别是娱乐文化,不管家庭贫富、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老是少、不管是大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追求娱乐文化。娱乐文化有多种多样、形形式式、各个层次有各种不同的娱乐方式,各个民族有各的特色。总的概括,这就叫做群众文化。而且这种群众文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这也叫做从量变到质变。
六十、七十年代,人们最渴望的就是电影娱乐文化,每月能有一两场电影观看,不管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奔走相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携儿带女、扶老背幼,步行几公里或十几公里都不会错过一次电影瘾,那时的场景如同人山人海,拥挤得水泄不通,观看的场面鸦雀无声、聚精会神,如饥似渴地看得津津有味,散场时依依不舍,人们渴求的娱乐文化是何等的高涨!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录像放映又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农民出街入市首当其冲就是过把录像瘾,不论大街小镇几十家甚至百几家的录像放映厅、室,场场满座,大小老板乐得眉开眼笑。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电影录像引进家庭之后,大众场所风光一时便消声绝迹了。
到了二十世纪,歌厅舞厅又风行一时,这样的好景一去也不见复返了。步入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5年,大街小镇除了来去冲冲的车辆穿梭之外,夜晚只有路灯陪伴匆忙的来回路客,再没有发现大众娱乐的热闹景象了。为什么呢?人们去哪里娱乐了,现在人们又追求什么娱乐文化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文化工作者的深思和探讨了。
这个问题在九十年代末就已经对我们文化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电影院静了,歌舞团散了,图书馆也人少了;特别是乡镇文化站,面临的危机更加严峻。这个问题也是各级宣传、文化领导最感头痛的事。
其实,这个问题在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也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六大精神也提出“与时俱进”。可就是我们有些领导专抓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发展这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我认为:*的文化是否繁荣关键在于如何发展乡镇文化事业。这个道理很显浅,也等同于中央提出要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样,农民富裕了,国家才能强盛。同一道理:乡镇文化事业发展了,才有*的文化繁荣。
按照目前*的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分析: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或者说已经到了临危关头。从市区的电影院、文工团、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等等,哪家不是陈旧破烂,哪个面带笑容?又从市、县区、文化领导机构来说,都是空壳局,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两手空空,苦笑不得。
再说乡镇文化站更惨;叫爹不闻,喊娘不应,90%的乡镇文化站都已关门大吉。自从机构改革部门兼并之后,天天下乡包村打杂,有些乡镇有人无站、有站无设备、有馆无书、有书无人管、有站无钱修。特别是兼并文化广播电视为一站之后,上面几个局,下面一个站,多头管理,形成不管不理,象皮球一样东踢西踢。业务不相同,素质不一样,你敲你的鼓,我打我的锣。生活上政府与部门同工不同酬,业务上没有时间安排,就连办公经费也没有,再说开展活动的经费更不用谈,想开展一次群众性文化活动相当困难,东求西乞,无人理睬。有些乡镇文化站专干不是由主管局指派,而是由乡镇政府派人兼管,业务素质低,就连自己做什么业务也不懂。人员老化,没有新生力量,更谈不上专业人才,这样如何繁荣*文化?
从以上的情况分析,*文化不能繁荣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领导不重视,责任不明确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从这句话中可以说明:“先进文化只有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我们党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才能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忠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中央早就把发展文化列入重要话题,可是,到了一些地方就变味了,特别是乡镇政府,对于文化事业这一块,认为可有可无,每年制订的责任状里只有发展经济任务、计生四术任务,综合治理任务,没有把文化事业发展与繁荣列入议事日程,甚至认为发展文化事业与乡镇政府无关,这是文化部门的事,更简单地认为连饭都填不饱肚有什么心机唱唱跳跳,有时还责怪文化站不但找不到钱,反而成天闹着要搞活动乱花钱,为什么你们总没向你们主管部门要钱,忽视了人民群众所需的精神食粮。
其实,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教育人、启发人、鼓舞人、催人奋进的思想武器,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助手。事实证明,凡是开展正常的群众文化活动的镇、村,人们的思想观念就能与党保持一致,各种歪风邪气就少,发生刑事案件就低,勤劳致富的人就多。为什么有些领导总是埋怨现在群众不听话,工作越来越难搞?这个问题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思考和研究。重温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论精华。
二、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财政对乡镇文化事业投入只保吃饭,连办公经费一点也没有,开展业务的购书订报经费又从哪里来呢?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以某个乡镇6万多人口计算,每年投入文化活动经费不到5000元平均每人不到0.1元钱,大部分都是靠企业赞助,再说文化站职工的落乡补助和年终奖金政府一分不给,要从以文补文中开支,这样如何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成年累月同政府干部一起下乡,到头来眼巴巴地看着人家吃鱼吃肉,自己连饭都填不饱肚皮,你说工作起来有什么劲头,根本不把文化部门的职工当作人来看待。又比如:港城镇文化站一九九二年叫工头先填支建起一栋六间两层文化大楼,一直拖到二000年卖了两间才还通债务,当地政府一分没有投入。14年的时间过去了,新楼又变成旧楼,楼顶、门窗、墙体、地板破烂得不象个样,根本没钱维修,眼巴巴地看着风吹雨淋。
三、机构改革存在一定弊病
乡镇部门机构改革也存在着一些弊病,就以农业服务中心和文化广播电视站来说,上面几个局,下面一个站,听谁的好?业务不相同,素质不一样,你敲你的鼓,我打我的锣。一个看牲畜的病,一个看农作物的病,一个检查农机的病,牛头不对马嘴。文化广播电视站也是一样,一个抓笔写文章的,一个拉线接喇叭的,一个拉线接闭路的也是三不灵四不正,这个局叫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那个局又叫做好村村通,摸手不着脚,现在农业服务中心已经恢复原来的机构,文化广播电视站该不该恢复原来的机构呢?
从上面的存在问题分析,要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一、现行的文化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从现行的文化机构体制来分析,必须着重改革市、县区和乡镇文化站。先从市、县区而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是否撤销市文化局,把权力下放到县区,或者撤销县区文体局,把人员全部集中到市局,由市局统揽大权,便于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减少经费开支,增强凝聚力。其次,乡镇文化站90%现在已经成了一盘散沙,业务开展不了,人浮于事,上级主管局管也管不了,下级乡镇又不愿管,乡镇文化站成了老鼠入风箱,两头受气,把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统一归属上级主管部门管理,要学一学司法局和交通局,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安排、统一使用。文化广播电视不能再混同一起了,应该恢复原来归口管理,这样便于管理、便于督促、便于发展和繁荣。
二、财政对文化投入必须改革
近几年来,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只保吃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经费和办公经费远远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导致文化工作者力不从心,形成巧妇难为无米炊,特别是近几年投入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很不合理,有发展潜力的乡镇想建不得建,没有发展能力的乡镇不想建的又拨款建了,不能与时俱进。
按照当前的形势需要,投入必须考虑产出,要学会算经济帐,特别是文化事业这一块,资金来源非常困难,投入一分,必须考虑产出三分,要学深学透中央的改革精神和政策,中央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才能带动全国人民的富裕。”我们文化部门也不例外,要先让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文化站繁荣起来,才能带动大*的文化繁荣。不然,把钱丢去了,不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造成丢荒和浪费,这是极不合算,应该值得深思。不管市里谁分管和主管文化这一块,要学刘杰清副市长九十年代初期的那种可贵精神,千方百计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刘杰清同志不知花费多少心血,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才能使原*的乡镇文化工作者个个有饭吃,各个乡镇文化娱乐搞得热火朝天,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另外,必须把以文补文这一块重点抓紧抓好,没有再生力量,没有造血功能,光靠等、靠、要,坐吃山空,最后只有等死。特别是现在的竞争社会,谁不取得主动,谁就会落后于形势后面。特别是文化这一块,如果我们再不抓住有利机遇,不说发展,就连饭碗也保不住,到头来领导就成了光头司令。按照邓小平所说的:“发展就是硬道理,”没有发展哪有繁荣。
再有,不管中央或地方下拨的文化经费,(包括乡镇文化事业经费)应该归属文化主管部门管理和安排,严格专款专用。
三、以文补文政策必须改革
按照当前形势所迫,市里分管或主管文化部门的领导,必须重心狠抓以文补文这一块造血基地,必须象抓经济发展那样把以文补文列入议事日程,争取利用外资、经济能人和文化专业户投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当中要让老板有个生存空间,让老板投得放心、做得开心、要得舒心。要制订一个优惠政策:自己投一点,税收让一点,工商宽一点。
另外,凡是文化部门投资的以文补文项目,财政给一点、税收全要免、银行贷款政策要松一点。这样,全民齐上阵,哪有*文化不繁荣。
四、各级政府必须重视、支持、关心发展*文化事业
由此可见,不管哪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是国家的主要大动脉,三者之间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建议各级政府应该把发展文化事业列入每年签订责任状其中。没有政府重视和支持,文化事业谈何发展。其实,发展文化事业就是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就是达到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文化事业就是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得群众在茶余饭后能有一个活动空间,有了健康的娱乐文化,人与人之间就有亲热感,哪些歪风邪气就会低落。反之,人们闲得无聊就会走向歪门邪道。
据调查,现在*有四多:赌博多、发廊多、宾馆多、酒家多,这四多里面突出就是低级趣味多。又根据市场调查,现在生意相当冷淡。按照常年惯例,到了10月已经是商家繁忙、货如轮转、眉开眼笑的黄金季节了。可是,恰恰相反,旺季旺不起反而冷淡,是什么原因?******和其他赌博在*盛行。又据调查,90%的书报摊都在卖******报,就连盗版的日历也有******。从农村到城市、从大街到小巷、从早到晚,部分人都在谈论******,这些钱已经每日每时地送到庄家手里,你说现在的形势严峻不严峻?群众在呼喊、文化工作者在呻吟、政府在期待、*文化何时繁荣?所以,政府对*的文化事业应该重视、支持、关心和爱护。要把文化事业发展等同发展经济那样列入议事日程,列入年终考核的责任状里,多些管理、多点支持、关心和爱护,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大家齐抓共管,同心同德把*的文化事业繁荣得更加昌盛。
五、摸清文化发展规律,抓住有利时机,繁荣*文化事业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发展规律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时起时伏。按照近代的文化历史调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分析:文化发展规律呈现出流水循环的模式,有返朴归真的现象。特别是贴近生活的群众文化最受欢迎。
从现实生活的文化发展情况来看: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自发性的群众文化如:舞狮、舞龙,地方戏剧最受群众欢迎,又从全国文艺作品获奖中可以看出:有民族特色的歌手、歌舞、戏剧哪个不是榜上有名,近年广西参加全国的戏剧、歌舞中的几个作品不是榜上有名了吗?这样的发展恰恰证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返朴归真的文化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广西的歌剧《刘三姐》为什么风行几十年都在立足于不败之地?又比如:市文化局2003年在广场举行的蓝衣壮山歌晚会、港北区在港城镇棉村北屯举行的2004年“三月三”传统文化艺术节时,人山人海等候观看欣赏的就是山歌对唱。
事实证明:传统文化在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追求和爱戴长盛不衰,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挖掘、发展和繁荣,*的文化事业一定重振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