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学发展观领导决策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学发展观领导决策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科学发展观领导决策思考

从发展观的角度而言,发展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它回答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问题。从领导决策的角度而言,决策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活动,自古就已有了。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决策的水平和方式是不同的。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代表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在领导过程中为实现其目的而进行的一种选择和决定,是领导者实施领导的一种基本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既产生过杰出的领导者,也有平庸之辈,但他们的决策受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共同的特点:一是凭个人感情好恶来进行决策,二是凭个人的才智、能力、经验进行决策,三是决策都无相应的法律调控,这种决策的方式实质上实行人治,国家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素质才能的高低。也就是所谓的:“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的更替以及感情好恶都会给决策带来极大的影响,从而也影响到国家的安宁与稳定。这种基于“人治”需要而产生的专断的、经验的决策方式,是与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相适应的,古代社会以小生产自然经济作基础,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科技不发达,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社会关系也相对简单。在这种小生产方式条件下形成的是专制制度。社会本身也不存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需求。也不能提出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相应的法制调控手段。

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探讨领导决策,可以看出,在科学发展观看来,人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将无从谈起。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领导决策所处的条件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决策本身也必然应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决策的范围扩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领导决策的范围日趋扩展。已从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进和扩展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科技进步无不成为领导者决策的对象。

第二,决策难度加大。现代社会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功能交叉,因素较多,任何一项决策都是由多种变量构成并相互发生作用的复杂系统。而且,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处于不断的、剧烈的变化之中,领导者所面临的问题是无法用经验来解决的,必须借助于综合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全面、周密的论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看出,现代社会各个方面密切相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项决策往往会引起其他方面的连锁反应,不但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全局甚至还带来国际性后果。国内外由于领导者决策失误给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已有很多先例。因此,领导决策面临的新情况和领导决策自身发展的新特点,要求现代领导者实行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发展,从专断决策向民主决策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的视野思考决策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根本要求和保证。

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领导决策必须正确把握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得到和谐统一

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是统一的。没有眼前利益的逐步实现,就没有长远利益的最终实现。同时,没有长远利益的真正实现就没有持久的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这种辩证关系不但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律,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发展观强调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有机统一。综观世界发展史,一些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眼前经济的增长,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结果是影响了下代人乃至人类更长远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在决策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辩证地处理好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生态的保护;既要考虑增长的需要,又要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发展的收益,又要考虑付出的成本;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领导决策必须正确把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得到和谐统一

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物质财富,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过抑制经济发展来平衡别的发展。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发展还包含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也为经济增长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经济发展代替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一些社会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动荡不安。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领导者在决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真正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民生大道。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领导决策必须正确把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使社会稳定与发展得到和谐统一

强调效率优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强调兼顾公平,符合社会主义要求。在分配问题上,只考虑公平,不讲效率,就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只考虑效率,又会过分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在这方面,拉美国家是有深刻教训的,在上世纪80—9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虽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70%,但由于贫富差距过大,频发经济社会危机,发展严重受挫,被人们称为“拉美陷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领导者在决策的过程中就必须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从现实情况看,中国发展极不平衡,要求各地达到共同富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共同富裕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目标而不懈追求,通过领导者在决策的过程中正确把握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以共同发展促进共同分享,从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领导决策必须正确把握权力行使与责任承担的关系,使决策权力与法治监督得到和谐统一

领导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如果领导者决策失误并造成严重后果,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决策者与决策后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只决策,不负责”的现象,是社会主义法治所不允许的。目前,我国法律根据决策者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决策失误的危害程度不同,规定决策者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违究责任,所受到的法律制裁相应地有刑事制裁、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和违究制裁等。对领导者决策违法敢不敢惩治,是衡量一个社会实行法治还是人治的重要标准。此外,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是实现领导决策法治化的重要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领导者在决策的过程中要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同时组织部门应把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推动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