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谈几点看法,与大家讨论交流。
一、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而且一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解决。有人说,改革开放近30年,成绩那么大,为什么问题和矛盾又会那么多呢?这就要辩证地看问题。邓小平90年代初就讲过,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发展起来,问题反而多了,这就是辩证法。这叫做“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矛盾”。比如,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改革开放至今,贫困率从31%下降到1.8%,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达到了小康,贫困人数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绝对数很少了,但贫富差距拉开了,贫困问题相对突出了。
邓小平还有一句话,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比解决发展的问题还难。辩证法就是如此,事物的辩证法并不像人们主观想象那么简单。打天下难,但坐天下比打天下还难。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解决,就会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五统筹”。“五统筹”针对的就是五对矛盾,即城乡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发展起来了,有了基础和条件,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有问题、有矛盾,而且因为问题多了、矛盾多了,需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也就是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旧的问题和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也只有靠更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和矛盾归咎于改革和发展,存在这些问题和矛盾,恰恰是因为改革和发展不够深入。因此,只有深化改革,加大发展力度,才能解决好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解决好发展问题。而要进一步发展,必须破除阻碍发展的种种障碍和弊端,这就要深化改革。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这就必须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发展,只有发展,才能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有效地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第一,和谐与矛盾。最近,有一种说法,认为哲学思想是斗争哲学,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是和谐哲学。斗争哲学是错误的,和谐哲学是正确的。这种说法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意,又不符合实际情况。这里首先有一个把哲学思想同本人晚年在哲学认识上的失误区别开来的问题。哲学思想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成果。而本人晚年在哲学认识上是有偏颇的,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哲学思想。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哲学基础也是一脉相承的。既然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论来源和哲学基础,那么,把它们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是不适当的。我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
对立统一观点客观地反映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在《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两篇文章里,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了中国化的解释,概括为矛盾规律,把对立统一观点概括为矛盾观点。对立统一观点,即矛盾观点告诉我们:第一,世界充满了矛盾。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第二,矛盾是事物包括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第三,必须用对立统一观点,即矛盾观点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所处的中国革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是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消灭“三座大山”,用新中国代替旧中国。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要强调斗争性的一面。当然,在强调斗争性的同时,也重视同一性。比如,提出抗日民族战争中的统一战线问题,不就是解决同一性问题吗?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实际上也是哲学上的同一性问题。问题在于一切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条件变了,形势变了,人们强调的方面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了,这就不能过分地强调阶级斗争,对于人民内部矛盾,也不能用一个吃掉另一个的办法来解决,不能把战争年代历史条件下的大规模阶级斗争的办法,运用到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离开了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实践条件,片面强调斗争性,这是晚年在哲学认识上的失误。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用很长的篇幅论述社会矛盾问题,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观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认识现实社会的矛盾,分析现实社会的矛盾,善于化解现实社会的矛盾。
第二,社会和谐和社会基本矛盾。把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会发现,在社会历史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的辩证发展,即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那么,这个矛盾是否仍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认为,苏联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完全适合”,没有矛盾。这种形而上学观点是导致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失误的一个重要认识原因。“完全适合”,没有矛盾了,就不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体体制上的变革,就会逐步形成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适应,但仍有不相适应的问题。这是一个正确的判断。后来发生的错误是在矛盾的状况、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式等问题上的错误。邓小平理论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回答了这些问题,从而找到了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就是改革开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今天,虽然我国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人民积极性发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还有不适合的方面,这些方面仍然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所以,一定要针对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继续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从体制上解决好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
第三,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不断提高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一方面是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另一方面又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面对有限的、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社会生产,就使人民内部矛盾在物质利益分配上更加突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根本问题是正确处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当前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这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四,社会和谐和人民内部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也好、主要矛盾也好,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量的、反复的、经常出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际关系上的主要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人民内部矛盾从总体上来讲是非对抗性矛盾,但处理不好就可以激化,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当前,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就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和对抗化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正处于多发期,这是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隐患,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新动向。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还有一个新动向,就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矛盾越发增多。所谓“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当事人与事件并无直接的利害关系,也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和纠纷,但也容易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一些群众中存在仇官仇富心理,尽管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积淀下来的这种心理,一有诱因,也很容易爆发出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关键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存在形式。有关系就有差别,有差别就有矛盾。一定的利益差别表现为一定的利益矛盾。适当地保持一定的利益差别对社会发展是一种动力,会产生利益激励效应,推动人们去积极工作,以谋求更多的利益。利益矛盾处理好了,对社会发展有利;利益矛盾处理不好,对社会发展不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状况决定了在人民内部必然存在复杂多样的利益矛盾。物质的、经济的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和变化的根源。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诸矛盾的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就必须认真研究和妥善协调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三、社会和谐与多元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文化建设角度来看,既要考虑到文化多元化,又要考虑到文化统一性。
文化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一。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人们必然产生多元文化需求,造就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在全球化浪潮下,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日益加快,新的文化层出不穷,文化发展越来越呈多元化趋势,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文化的多元共存意味着各种文化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多元文化之间存在冲撞,同时又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和谐社会需要多元文化的共存,需要不同的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避免过分偏离,或过分融入,或过分冲撞。
构建和谐社会,在考虑多元文化的同时,还要坚持统一的、主导的文化。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要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鼓励发展多元文化。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社会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价值评价体系,不同阶层的人才能得到公正的待遇,才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丰富多彩的社会可以让每个人自身都能得到文化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有为主的、占统治地位的,能统一人们思想的核心思想、核心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否则社会就会乱套。现在既有如何鼓励多元文化发展的问题,又有如何加强为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的核心信仰,有核心价值观。信仰和价值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巨大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又要构建为主的、主导的、核心的、把大家凝聚起来的价值体系,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否则社会也和谐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