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素质人才引进培养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素质人才引进培养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素质人才引进培养思考

一、实施“双高工程”以来我区人才概况

*9年7月,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关于实施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双高工程”决定以来,全区上下把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区域性人才优势,作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前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积极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措施,不断优化人才创业环境,着力构筑起高素质人才竞向往的热土。三年来,全区共引进各类人才9527名,其中高级职称人才457名,中级职称人才1095名,硕士、博士生128名;培养各类人才6812名,其中高级职称人才162名,中级职称人才1576名,培训各类人才28500人次,年受训率达到32%;引进国外智力项目21项,引进外国专家28人次;引进国内智力项目242个;创建了浙大博士后*科技人才开发基地和上海交大博士后*人才科技创新基地,建立了国家级宁波三星集团博士后工作站。截止今年9月底,全区人才总量达到31225名,按职称分,其中高级职称人才1047名,中级职称人才8672名;按学历分,其中硕士、博士生138名,本科生5484名。

虽然我区高素质人才引进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应对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人才环境日趋优化,但仍不理想。随着“双高工程”的深入开展,人才成长及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越来越广阔,重才爱才的社会风气越来越浓,尊知重才成了*人的时尚,但仍存在着三个反差:首先是政府比企业热,我区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政府每年都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而作为引才用才主体的有些企业却不太热情,每次赴外招才部分企业均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像慈溪、宁海的企业一样积极主动,同时一些企业人才观念陈旧、管理落后,使用人才急功近利,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注重短期效应,不愿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培训或评审职称;其次是大企业比小企业热,骨干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理念成熟,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每年都花钱用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为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未真正树立;再次是发达地区比不发达地区热,近郊乡镇多为发达地区,境内大型企业众多,人才引进培养氛围较好,每年人才引进势头强劲,约占全区人才引进总量的2/3左右,而边远地区由于区域位置的劣势,较难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人才结构逐步调整,但仍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集聚使全区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从层次上来看,高、中级人才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逐步改变了*9年人才结构以初级人才为主的现象,同时高学历人才迅猛增加,改变了我区没有博士的状况;从专业结构来看,*9年中高级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系统,工农业一线人才仅占总量的30%,而现在工农业一线人才占到了总量的51.8%。但是在不少领域中仍缺少人才,尤其是外贸、城建、城市规划、农业、果林等专业。

二、强化高素质人才引进培养的措施

(一)人才引进培养目标:2003年,我区将引进各类人才3500名,其中高级职称人才120名,硕士、博士生40名。同时,将重点引进外贸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300名,城市规划专业人才15-20名,农业专业人才15-20名,城建、建筑工程、交通、园林、房地产、测绘等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50-70名。

今后五年,将引进硕士、博士生220名;相当于院士级高级专家2-3名;具有国内、省内先进学术技术水平带头人10-15名,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00名。到2007年底,全区人才总量达到50000名,其中高级职称人才1600名,中级职称人才14000名,硕士、博士生350名,工业、农业、经济类的专业技术人才占人才总量比重达到70%以上。

(二)人才引进培养的主要措施

1.积极招才引智,提升全区综合竞争实力

(1)举办赴外招才引智活动。每年组织数十家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比较集中,大型国有企业比较多,人才层次比较高的城市开展1次大型专场人才交流活动,为企业引进各类紧缺人才;同时,多批次、小范围、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企业根据需求情况赴专业对口,人才价位较低的外省人才市场或高校招才,重点参加好各种大型的人才专场集市。

(2)开展经常性的人才集市。充分发挥区人力资源市场的优势,组织企业开展经常性的人才集市,进行人才交流活动;有重点地开展较大规模、较高层次的人才交流活动,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刊登广告,通过发放交通补助的形式邀请国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前来参加洽谈,吸纳我区紧缺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强化网上人才市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独立或联合省市人才交流机构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网上人才交流活动,广纳贤才。

(3)做好公开招考本科学历毕业生进事业单位的工作。继续做好镇(乡)及区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录工作,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原则,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择优录用上岗,使一批专业对口、政治素质好、适应性强的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充实到事业单位,以优化现有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结构。

2.创新培育机制,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创新能力

(1)加大继续教育力度。要继续开展好WTO基本知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外语(英语300句、英语口译)和各专业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素质、科学素养、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切实抓好继续教育教学网络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培训中心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开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选聘一些有一定影响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专家、学者和经营管理者开展教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导向、行业指导、社会服务、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运行机制;构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办学机构及社会中介组织等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继续教育。

(2)建立人才培训档案库。建立并完善高级专家、优秀中青年专业人才、年销售额五千万元以上企业专业技术带头人培训档案库,并及时扩充完善有关数据,随时掌握全区各系列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现状和动态;要加强中小企业人才的培训,突出重点开展好基本技能、新知识、新技术和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开发的培训;继续落实好市“4321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培养的配套经费补助,使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开展更好的进修和深造。

(3)依托高教园区培育区域人才。加强与高教园区内各高校的联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人才资源雄厚、设施先进、培训方便的优势,重点建立若干个制度完善、设施齐全、力量雄厚、布局合理的培训骨干基地;采用联合办学、定向培训等多种形式,委托高校为我区企业培养各类高层次紧缺人才或开展学历进修,主要以中、短期培训为主,进行有目的实用为主的专业培训,以解决用人之急,如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培养、培训一大批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国际金融、国际法律法规以及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

(4)建立后备人才档案库。通过调查研究,对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在企业锻炼成长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建立后备人才档案库,作为新世纪人才的后备力量,每年选派一批后备人才赴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研修、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增强他们的科研、开发、管理能力,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最新发展动向,提高人才的素质和层次,促进一批优秀人才的成长;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赴高校、科研机构和著名公司去考察培训和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

3.营造良好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1)优化社会环境。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强对人才创业拼搏精神、爱才用才先进典型、科技人才新产品及成果、人才政策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学术氛围,营造一种尊重人才成长特点、鼓励创新、鼓励探索、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消除人才区域观,融合本地和外地人才的情感,对为*发展作出贡献的引进人才评选“荣誉*人”称号,激发人才的创业意识;消除人才进入壁垒,建立绿色通道,并对企业看准的人才,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及时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开展尊知重才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专业人才、突出贡献人才的先进事迹,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努力创造优秀人才近悦而来、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2)建立人才保障机制。要逐步建立起完善人才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制订人才最低福利保障标准,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要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在住房、户口、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大开绿灯,放宽政策,特别是要对高级专家,在住房、助手配备、经费支持、工作环境改善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强化人才开发配套机制。继续优化政策环境,创新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原有加快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或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激活人才的进取精神和奉献精神,使优秀人才近悦而来、脱颖而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继续拨款200万元作为高素质人才开发专项基金,用于高素质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的资金补助,并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各界多元化投入的人才投资机制;加强人才开发的领导工作,强化各镇(乡)、各部门一把手对人才工作的意识,把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纳入任期目标,每年对各镇(乡)高素质人才引进情况进行评比,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