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以人为本做好农村信访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促进农业增收,保持农村稳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确定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新的飞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做好农村信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立了新的工作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农村信访工作就要着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没有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就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就解决不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关系失衡等社会问题,经济的发展最终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信访工作凸现“人本”思想,一方面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解决信访涉及的主要问题归根结底是靠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就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促进者,缩小城乡差别。首先,信访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对党和国家农业和农村工作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确保党令、政令畅通,令行禁止。重点抓好对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税改政策,农村教育“一费制”和粮食收购等减轻农民负担的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抓好民主选举,村务、财务公开等,完善村级班子建设,对违反政策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并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其次着力查处涉农案件,开展农村“三乱”专项治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排除障碍,切实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对干扰农村改革,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损害集体经济,侵害农民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和社会稳定的不良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同时,信访工作应积极创造条件,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想方设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新路。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农村信访工作就要致力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信访工作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反映社会稳定的睛雨表,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农村信访工作,就应该自觉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作为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坚持“信访工作无小事”的思想,重视信访工作。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信访工作的重点,真正发挥“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把农民群众生活中的小事、细事,作为大事、要事来抓,坚决纠正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城镇拆迁中损害居民利益以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信访办理的最高标准,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次,加大查处信访案件力度,取信于民。对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快研究、快行动、快处理,力求一次清,不留后遗症;对群众举报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不护短、不遮掩,严肃处理,防止矛盾升级和事态恶化。同时对上访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或上访群众进出过高要求的,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农民群众真正体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再次,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和开辟多种专栏,拓宽信息通道,把党的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尤其权利义务的观念,提高农民群众自身素质,消除“宁访人,不访法”的落后观念,把群众的上访活动引导到法制的轨道上来,增强群众依法上访的自觉性,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农村信访工作就要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农村信访工作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就要改变传统的等信坐访的工作机制,主动出击,超前防范,创新信访工作的方式方法。时刻坚持以人为本,把信访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第一,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摒弃“守门待访”“坐等办案”和“民不告,官不究”的衙门作风,树立民本思想和宗旨观念。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及时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把农民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就地化解矛盾。第二,完善信访信息网络,积极疏通信访渠道,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信访信息网络,选派思想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担任信访员,开通信访热线、电子信箱,设立举报箱,快速及时收集信访信息,把信访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第三认真研究信访活动规律,加大防范力度,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查处紧密结合起来,提前介入,关口前移。针对不同阶段的信访形势突出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式,对苗头性问题,提前做工作,尽早化解;对长期性问题,经常做工作,逐步化解;对突发性事件,集中做工作,及时化解;对周期性矛盾,不断做工作,反复化解。着力塑造“可亲、可敬、可信”的信访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