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影响农民增收调研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影响农民增收调研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影响农民增收调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说来,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前半期是两个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获得实惠较多的持续阶段。1978~1984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7%(扣除物价影响仍达15.9%),现金纯收入年均增长23.9%。经过1985~1988年间农民纯收入的缓慢增长(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9%),以及1989-1991间农民收入的徘徊停滞(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0.7%)后,1992年开始了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阶段,一直持续到1996年,这一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6%,现金纯收入年均增长24.4%。1997年开始出现的农民增收困难直到现在仍未出现显著的转机,*0年农民纯收入增幅下降到1.9%,估计今年增幅下滑能够停止。

农民收入为什么有时增长快,有时增长慢?尤其是近年来尽管出台了一系列增收政策,各地也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但效果仍不十分理想,根源在哪?过去对农民增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因素为什么现在不发挥作用?让我们在回顾曾对农民收入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的基础上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农业收入

农业收入一直是我国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直到今天,在农民收入中仍然占一半左右的比例,对于典型农区的农民,农业收入的意义更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农业收入在1998~*0年间连续3年下降,累计减少131.6元,是农民增幅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1.农产品产量

农产品产量曾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我国农产品普遍短缺,供不应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政府几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出快速增长。1978~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6%(按1978年价计算),粮食产量年均增长4.9%,其他农产品也普遍丰收,农民收入增长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农业产量的增加。1992~1996年间农业丰收也起了重要作用,据估计仅粮食产量增长一项直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就达22%。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增产不增收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它影响着很多政策措施的收入效应的发挥。而且这一矛盾始终影响着我国农业政策的选择,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几乎不可能找到只影响农产品价格而对农产品产量不起作用的政策来。

2.农业生产结构

与农产品产量相关的是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我国已经经历了几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每轮结构调整的确给部分农民和一些地方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1985年进行的结构调整,对于当时发展多种经营和养殖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收入趋于多元化,让部分农民获得实惠。90年代初进行的结构调整,以广东为代表的“三高”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因此增加。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浙江通过发展优势农业和创汇农业,*0年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较上年增长11%(全国平均水平下降)。可见,农业结构调整呈现出的收入分配效应比较明显。

从全国来看,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虽然对于部分农民和局部地区增加农业收入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让全国农民普遍增收方面的作用有限,尤其是典型农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往往进一步拉大。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受农产品市场容量的限制,出现了结构雷同,调什么,市场上就“烂”什么,这对典型农区的农民增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妨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0年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四川等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只增长了1.2%,低于其他地区。

3.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价格是农业能否增收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普遍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1979年国家同时提高了18种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提价幅度达24.8%,农民直接从提价中得到的实惠特别多。1994年和1996年国家又两次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价幅度达40%。据测算,1992~1996年间的农民收入增长,有40%来源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是农业减收的主要原因。自1997年以来,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恰巧又碰上国际农产品价格同时不断走低,受国内外的多重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几年来基本上也呈现为大幅度下跌态势。尽管我国实施了粮食等保护价政策,但由于受市场价格的制约以及库存积压不能消化,粮食收购价也跟着下跌。199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较上年下跌了12.8个百分点。价格支持在没有扭转农业收入跌势的情况下,还使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0年财政用于粮棉油价格补贴和肉食品补贴达778.13亿元,比90年代前半期高出约500亿美元。而且,价格补贴属于黄箱政策,将受到WTO农业规则的约束。

(二)非农收入

非农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对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测算,1991~1996年间,来自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收入对农民纯收入贡献达35%。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民增收基本上来源于非农产业。1997~*0年间,农民工资性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部分收入抵消了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减少。

1.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对农民收入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1984年,农民从乡村两级企业得到的报酬收入增长4.2倍,年均递增31.6%。近年来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虽然趋于减少,但1999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中仍有34%来源于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能否继续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值得关注。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乡镇企业长期以来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加上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限制,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以及对安全隐患的消除等工作起色不大,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

2.外出务工收入

外出务工是近年来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源。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基础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道路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的启动,有效地增加了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据统计,1999年在外出劳动力报酬下降3%以上的情况下,由于外出务工农民人数增加15.8%,使外出务工收入仍增长11.7%。

从长期来看,外出务工受到限制的因素也不少。农民进城就业必然增加城市就业压力。入世后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估计,我国入世后的5年内将有约4000万的劳动力失去现有的工作岗位。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工资率可能进一步下降,转移成本又要增加,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因此减少。而且异地转移劳动力难以解决纯农户的收入问题,这一途径对农民增收的效应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家庭经营中非农产业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中非农业收入长期以来所占比重一直比较小,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年来,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农业收入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以服务于当地农民为主,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的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活动,得到较快发展。1997~1999年间家庭经营中非农产业收入对农民纯收入贡献率达33%,所占比重也上升了6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家庭经营中非农产业收入,尤其是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潜力可能会表现出来。

(三)农民负担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负担问题日益显露,而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1988~1992年,农民负担支出年均递增16.9%,明显高于同期农民纯收入增长幅度。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农民减负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低收入阶层、纯农户的负担仍显得尤其偏重。据资料,1997~1999年间农村中低收入户各项税费支出约占其纯收入的10%,纯农户约9%。减轻农民负担,对于农村中弱势群体,对于不能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农户,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