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思考

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在当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增收难是最根本的制约因素,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七墩回族东乡族乡是一个新建的移民乡,生态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土地产出效益低下、农民自身素质不高。与本地老乡镇相比,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差距很大,*6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只达到了512元,还不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八分之一。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全乡各项工作刚刚起步,农民群众新的生产生活制度正在形成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举措,使全乡一次性导入新型产业,并从一开始就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力争到201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实现这样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紧紧围绕全县“翻番升位”目标,以实施“治慢工程”为抓手,大力落实以下增收措施:

一、发展劳务产业促增收。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最大的产业来培育,不断提升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使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实现“输得出、稳得住、多挣钱”的目标。一是切实加强对劳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劳务产业办公室建设水平,配强人力,想方设法争取落实劳务培训经费,做到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等“五到位”。二是切实抓好劳务培训工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以乡劳务产业办公室为主体,以中介组织和用人单位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乡劳务培训中心,落实劳务培训项目,对农民工进行就地培训,异地转移,减少培训环节,降低培训成本,使农民在“零距离”培训中掌握一技之长。三是切实抓好劳务输出工作。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加强县内外,特别是新疆、青海、兰州等与我乡有固定劳务关系的用工企业的联系,巩固现有输出人员,不断扩大输出规模。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善于经商的特长,积极鼓励他们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四是切实加强劳务输出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将技能培训和信息、组织输出、权益维护有机结合起来,为劳务输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大大提高劳务输出效率,力争全乡60%以上的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农民收入中劳务输出收入达到70%以上。

二、发展草畜产业促增收。立足本乡优势,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走种草养畜的增收之路。一是严把品种关。抓住我乡草畜产业刚刚起步的有利时机,坚持统一引种,统一调运,把好新品种进入关,引进养殖效益好的肉羊新品种,走好高起点发展的路子。二是坚持科学养殖,规模发展。结合“1881”工程建设,大力落实县、乡制定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设施养殖业和特色养殖小区。力争三到五年内全乡农民户户都有养殖业。三是高度重视疫病防治工作,坚持全民动员,预防为主,认真落实综合防治措施,严把产地、运输、市场关,严防输入性动物疫病的传入,确保草畜产业发展快、稳得住。

三、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把适合在我乡发展的甘草和枸杞产业作为七墩的特色,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龙头,采取政策激励、示范引导、中介服务等办法,逐步扩大种植规模,连片开发特色产业基地。同时围绕特色产业建设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抓好技术服务工作,体现特色产业的高效特色。认真总结传统产业的发展经验,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产品生产、组织销售、订单争取等方面的作用,解决好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四、全面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促增收。抓住土地产出效益不高的时机,结合特色产业建设,在确保土地权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能人、大户通过返租倒包,合作经营等方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发展一批百亩和五百亩以上规模种植大户,凸现土地集约经营的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五、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保增收。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不断加大绿色通道、防风林带、林果地建设力度,为农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结合林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发展林果产业,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建设生态家园的实践中,尝到增收的甜头,提高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