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郊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郊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郊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前提条件是农民要富裕,富裕的基础就是要让农民增收。根据西湖的情况,在认真分析各方面资料,权衡市场走向和社会发展形势下,我们认为,西湖乡必须按照县委要求,走好城郊特色的路子。

1、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构成西湖的城郊经济特色。

西湖乡地处城郊,东西长111公里,南北宽37公里,其中:中沟村、城北村、北沟村环绕在县城西北部,特别是*新区、*工业园区穿插在中间,便捷的交通、通信,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了最具竞争力的区位优势。西湖乡日光温室、陆地蔬菜、特色水果是*市民的菜篮子,市场上销售的自产蔬菜100%的来源于西湖菜农,而且是肉、蛋、奶产销集散地,特别是鲜奶食品均来自于西湖农民,构成了西湖独具特色的辅助产业。西湖乡西湖村的西湖蜜瓜,因地理环境、土壤质地,生产的西湖蜜瓜,瓜沙瓤脆,酸甜适中,口感清洌,已在*6年完成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工作,成为远郊的特色产业。二、三产业和个体工商队伍,*6年达到807户,从业人员1600多人,成为西湖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西湖乡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群众距城近,接受先进技术信息快,文化素质相对略高于其它乡,构成了西湖人力资源优势。

二、发挥优势,实现增收的方式和途径。

1、与城市连接,靠城市赚钱。明显的区位优势,为二、三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是西湖可以接触*大道两侧和县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周边发展带,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城市为辐射源,把服务城市的产业逐步延伸,把原来商流、餐饮、加工、运输四大行业做强做大。二是西湖可以接触特色产业,从满足市民消费需求出发,发展高效日光温室、特色瓜菜、温棚油桃、近郊肉蛋奶产品,建成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基地,靠基地做大产业,靠特色做亮品牌,提高各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随着市民消费水平提高,休闲观光已成为一种时尚,西湖地处*新区开发带,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让城市居民享受自然赐予的轻松和谐,为农民增收开辟一条充满活力的新途径。

2、状大劳务经济,拓宽信息增收。西湖人多地少,人力资源充足,为发展劳务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乡上在*4年先后出台土地流转、租赁政策,鼓励一部分人离开土地,进城或出县、出省务工,现已初见成效。*7年上半年,出县外出务工人数达532人,就地转移2375人次,劳务收入达到731万元,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显现。今后的工作方针,应该是“提供信息服务,加大培训力度,解决后顾之忧,状大务工队伍”,逐步从“离土不离乡”向“离土离乡、离县离省”转变。同时,利用距城近的优势和人员素质高的优势,向两头发展,即人力资源向城市挺进,特色产业向远郊延伸。

3、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西湖乡辖域面积大,地类复杂,今后的发展应从观念着手,向规模要产品,向规模要效益,向规模要品牌,需要稳定或适当压缩棉花面积,扩大瓜菜面积,力求优势产品升级,品牌产品(如西湖蜜瓜)叫响,并把“一村一品”做为今后的一种指导思想,配套以政策、科技措施,实现最佳区域、最佳产业、最好产品生产体系的最佳组合,把调整的重点放在“优质”上,把最终的目标放在“效益”上。

4、做好项目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以项目带动经济发展,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调优产业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的思路,把项目建设作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抓住西部大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西湖矿山资源投资区和西湖特色种养殖投资区,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成产销联合体,不断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大力扶持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加强引导和规范,发挥其在沟通市场信息、组织产品营销方面的作用。重点选择储备和引进一批涉农龙头企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农民增收注入活力。

要走好上述路子,措施之一:做好二、三产业发展引导工作,放宽、放活各种政策,降低门槛,用全民创业的政策,让群众先干起来,争取使更多的人,从土地上走出来,到城边、城中、县域外发展起来,特别是鼓励本土群众在本县发展,形成永远扎根*的二、三产业队伍和私营业主队伍。

措施之二:合理利用资源,发展规模经营,棉花虽然是我们的主导产业,却不是我们的特色产业,受市场控制的因素过大,加上近年采摘工紧缺,工价高,农用物资涨价等因素,收益已明显不高。其它各业因形不成拳头,做不成批量,叫不响品牌,只能是“星星之火”。今后,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向“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大规模、集约化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市场,鼓励大户牵头、能人带头,采取独资、合资、农户入股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形成规模化生产的绿色、环保产品。

措施之三:把“苦力型”农民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借助“阳光工程”、“希望工程”发展教育和培训,鼓励现有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待掌握一定技术后,回乡创业,引领群众致富,实现“外出学技术,回乡当老板”这样一种模式。

措施之四:政府尽快退出原有管理模式,用服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政府应从信息、技术加大指导扶持力度,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农民尽快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谋划者、实践者。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