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民增收问题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民增收问题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民增收问题思考

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为了认真研究我县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举措,最近,县政协在涉农部门的配合下,深入全县10个农村乡镇,重点围绕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和解决的对策建议两个方面,采取与涉农部门负责人研讨,与乡镇领导、部分村组干部、专业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民代表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广泛调研,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县农民增收的意见建议。

一、当前制约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两年,我县农民收入进入了艰难爬坡阶段。受市场、价格双重制约和投入的增长,棉花等传统产业优势淡化,效益呈下滑趋势,收入支柱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养殖以及蜜瓜、葡萄等新型产业发展缓慢,受投入、技术、销售、引导服务等因素的影响,增收效应不够明显,特色优势未能转化为农民的增收支柱;劳务等非农收入低而不稳,工资性收入变数大,在农民收入构成中的比例不足10%。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低而散、小而全的传统农耕经营方式束缚了农民的创新发展。曾经解放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村活力的土地双层经营制度,面对当前产业化运行、组织化运作、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其弊端日趋显现。户户包地,家家种田,影响的不仅是农民素质、技能的提高,而且直接制约了农民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效益创新和就业观念的创新。开发投入怕担风险,离土经营怕丢地权,外出务工怕不安全,与发达地区农民相比,观念上的差距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

2、相对较高的土地占有和收入水平弱化了农民的增收动力。我县农民人均耕地、务农收入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不少农户因此满足于守土经营,温饱有余,也因为温饱有余,因而抬升了对效益的预期心理,一般的效益已难以激发农民的创业欲望。特别是基本平等的生活状况,不仅养成了农民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而且弱化了他们比着富的竞争意识。

3、松散的组织运作制约了产业效益的提升。农业效益的提升,根本途经在于产业化,产业化的关键在于生产的组织化运作。由于土地流转制约因素多,缺乏有效的流转机制,造成土地难以实现规模经营,专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管理、统价销售等诸多困难难以有效解决,农户的分散经营由于利益关系松散而难以集中。因为农民和龙头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关系尚未真正形成,因而造成合同、契约、订单缺乏有效的履行保证,这种随行就市的产品买卖关系造成双方不能实现“双赢同富”。这一点是造成目前我县有“龙头”无基地、“龙头”大基地小和基地不稳、新品种开发方向不明、农民利益难以保证的主要原因。

4、增收效应显著的劳务经济尚未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与逐渐以劳务收入为收入主渠道的中东部地区相比,我县农民收入的相对优势已在逐步淡化。这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县域城市产业规模小,二、三产业发展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二是城市就业引导、职业培训、服务机制不尽完善,农村劳力就业技能贫乏,劳动力缺乏优势。投资兴业无资金,培训、就业“两张皮”,外出求职少门路,低级打工收入低,影响了农民非农就业的积极性。据问卷调查,因“三缺”(技能、信息、门路)而不愿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力占到60%以上;三是现行体制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如事实上仍然存在的户籍差别、不完善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工资兑付不够及时、权益不能有效保障等问题,使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存在后顾之忧;四是由于人均耕地较多,主要农时季节劳力不足,客观上造成了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思想负担。

5、滞后于需求增长的服务工作影响了农业效益的不断提升。传统产业难以提升、新特产品生产不确定、养殖业“1881”工程圈舍标准高、饲养数量少等现象,反映出有关方面在为农服务上还存在指导服务与群众意愿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服务相对滞后。农业技术人员一线工作的力量薄弱,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不专业”,技术指导与农业生产存在脱节现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推广转化慢。二是产业信息指导服务相对滞后。信息传播网络不完善,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窄,产品结构调整存在“跟着别人走、跟着感觉走、跟着昨天走”的现象。三是个别乡镇和部门对农民增收的超前性研究不够,农民有增收的愿望,缺乏充分的增收环境。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建议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本在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民增收的长效产业。从长远目标看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农民创业增收的大环境,从现实情况看,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1、改进教育方式,不断增强农民增收动力。

一是培育典型,注重示范引导。总结培养一批技术运用好、经济效益高的种养典型,技能较好、收入较高的务工典型,头脑灵活、善于“倒腾”的流通能人,建立一批先进实用技术装备的“示范田”、“小农场”,加强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政策扶持,鼓励其扩大经营规模,组织其现身说教,充分展示科技转化、特产增效、务工增收的显著效应。今后无论是农村冬季集中教育,还是各个时期的政策宣讲,都应重视典型事例、对比分析的教育方法。七墩乡针对少数民族农民不会种地、不知种何作物的现象,建立了150亩的示范田,演示农民种地,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是多元投入,加强技能培养。建议整合职教中心、农广校、林校、农机校等现有职教资源,集中加强对职教中心的投资,增加设备、引进专业人员、开设实用专业、建立实习基地。同时,采取土地优先划拨,资产优惠配送等办法,积极扶持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启动万名农村劳动力证书培训工程。根据专业资格证的培训要求和市场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的产销结合,开展订单培训、特种作业培训、专业证书培训,初三年级增开职业技能选修课,力争剩余劳动力人手获得两种以上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切实把我县的劳动者培养成优势劳动力。

三是先行试点,调整教育布局。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城郊乡镇的初级中学逐步向县城集中,边远乡镇的初级中学逐步向中心集镇集中,努力从义务教育阶段逐步转变农村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就业观念,并带动农户向县城集中。

2、努力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成应用水平,挖掘种养业增收的潜力。

一是跟踪市场需求,扩大“三新”技术的超前性研究和试验推广。在做好常规技术试验示范的管理上,围绕各类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品牌开发,采取行政手段和优质优价的市场手段,逐步淘汰绒短纤维强度小的棉花品种,试验示范蜜瓜、葡萄、蔬菜生物保鲜技术和舍饲精养技术。金塔县精细耕作亩效益高出我县*元以上,我县东片一些乡镇多品种套种亩均增效*—300元,这些实践表明种植业仍有一定的增收潜力,因此要突出各类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重视总结推广民间的先进耕作经验。

二是加强与农业科技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借助农科院西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品牌优势,争取更多的科技实验项目在*落户,争取农科专家参与农业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建立和实行产业研究课题制、课题示范专家负责制、成果推广政府倡导服务制。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新产业、新产品创造效益的增长部分,可按一定比例奖励科技人员。

三是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健全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充实加强并稳定乡镇科技人员的科技服务职能,落实乡镇农林牧站所科技试验推广经费。认真落实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与财政同比例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优化整合县内农业科技力量,精简农业科技部门的非专业人员,把农技专业人员从创收实体中解放出来,田间讲座,现场指导,现身说法,以科技人员扎实严谨的技术服务,潜移默化地促进农民应用科技水平的提高。

3、大力发展特色“三高”(高产值、高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农产品,提高农民生产效益。

*异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光热水土和地域条件,有利于形成农产品异于其它地区的品质,这种地域性特质形成了产品的特色,而特色就是竞争力。如果开发的好,蜜瓜、葡萄、甘草、大蒜、酒花、制种等就会发展为*高效益的特色产品。据调查测算,棉花籽棉如按每斤2.5元计算亩均纯收入不足700元,而蜜瓜、大蒜、葡萄、甘草、酒花亩均纯收入均在1500元以上。目前影响特色产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投入大,见效慢。如甘草、酒花、葡萄等,第一年一次性投资分别达到800元、1800元、2500元,且三年才能见到明显收效。而我县农户每年的纯收入相当一部分用于生活消费,60%以上农户生产靠贷款,大部分农户虽有一定的储蓄存款,但都留作养老和婚丧嫁娶急用。不少农户因投资生产无资金,当年消费无收入,三年行情难预料,所以宁愿保保险险种棉花,而不愿担风险种特产。二是生产环节多,技术不熟练。与棉花相比,种植特色产品存在生产环节多、投工投劳多、技术要求高、机械作业不配套等问题,而我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多,习惯于粗放经营,种棉花驾轻就熟,种特色产品费工费劳,技术上难以适应,表现出“难种不如不种”的心理。三是土地集中度不高,规模效应难显现。与其它产业一样,特色产业的效益也在于规模,而现行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很难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基地和批量销售的格局,因而导致目前的特色产品仍然处在分散的、零星的、小范围种植阶段。四是就地消化难,外销渠道窄。棉花产业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品销售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而全县其它特色产业一无基地,二无加工流通企业。由于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造成部分特色产业难以实现分工分业经营,产品靠自销,市场自己找,价格受市场制约,收入不能有效保证,特别是食用瓜、葡萄、番茄等,成熟期比较集中,广大农户常为销售而着急犯愁,因而对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高。

今年,东片乡镇发展特色产业行动比较积极,计划种植面积已达到总耕地的25%以上,各级应加强引导,努力把特色产业发展成*农业的战略性后续产业。一是连片生产,提高规模效益。对有条件的村组,可采取示范引导、政策激励的办法,集中一定土地,连片开发建设特色产业基地。乡村集体租赁田可发展规模生产,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也可通过吸收农户土地入股等方式建立自有原料基地。二是鼓励中介,搞活流通。通过各级扶持引导,鼓励能人大户牵头,积极发展各类民间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产品生产、组织销售、订单争取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巧借外力,合作发展。目前周边一些县市的产品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如敦煌的葡萄、肃州的制种等。可通过加强与敦煌南湖葡萄的生产经营协作,借船出海,带动西片乡镇葡萄产业规模;蜜瓜种植也可通过加强与新疆哈蜜地区的协作,不断扩大规模经营;东片乡镇的酒花、番茄、洋葱生产可加强与酒泉、玉门等有关生产厂家的联营协作,不断提高加工水平;我县的棉花和瓜菜制种、小麦玉米制种,也应加强与新疆、敦煌种业集团的协作联营,不断扩大制种规模。四是集中攻关,突破难点。要主动与科研院所联系,聘请技术专家会诊,集中突破病虫害防治、品种退化、储藏保鲜、精深加工等技术难题,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五是扩大销路,订单经营。积极开发网络销售业务,组织能人批量贩销,寻找客商连锁直销,在各大中城市超市租设专柜经销。针对不同市场积极开展分类销售、包装销售业务。建议成立挂靠有关部门的农产品流通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农产品流通指导工作。同时,扶持发展一批民间专业流通组织,重点扶持发展专业经销协会、贩运能人和经纪人。六是争取认证,抢注商标。要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模式化栽培技术,积极生产“三无”特色产品。同时,积极推行原产地标记制度,加强产品质量认证争取和商标抢注工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优质农产品。

4、改革传统经营方式,促进农民增收长效产业的快速发育。产业化的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好产加销诸环节的利益关系问题,形成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三方利益相连,兴衰与共的格局。在大办龙头加工企业的同时,针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经营分散、利益松散的问题,可通过订单、契约、入股、联营等多种经济制约方式和法律保护手段,约束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为实现各产业环节的利益联动,要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由协会沟通企业和农户的联系,保障双方的权益,约束其违约行为。协会的发展要靠市场引导、行政推动、利益驱动,建议政府出台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协会的快速发育。对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经销协会,可享受龙头加工企业同等比例的配资,允许协会按照经销额的一定比例提成,作为协会的运转经费。通过大办龙头加工企业,发展专业经济协会,不断完善利益分配关系,努力形成产业发展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协会运作、行政监管的格局。

5、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劳务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一是落实政策保输转。把劳务输转作为近几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产业化发展的一项主要产业来抓。有关部门要如实掌握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质量和愿望,分析劳务输出输入的相互关系,落实好劳务人员服务保障机制和“返炉”培训机制,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失业市民待遇。县级财政每年增长部分的5%用于城市“三保”制度建设。同时,县内企业用工可免费在政府人才劳务信息网进行登录,职业介绍涉及的县人才劳务服务有关收费予以全免。对自愿赴外地务工的,县、乡(镇)积极代为联系和接洽。对全部转让和转包(租)承包地外出务工经商的本籍农户,不再承担集体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款,对转让(包)承包地后在县内从事非农经营的,参照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二是建立基地稳输转。采取政府引办、个人创办的形式在主要经济开放城市建立劳务服务中心,专人常驻,专门开展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和论证,输转的指导、组织、发动和保障工作。劳务服务中心与用工地政府劳务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风险,确保把农民引得出、留得住,以生活方式的改变激发农民离土的原动力,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三是培养能人带输转。建筑行业的王登文、王国宏、赵克鹏、范才邦、郭万恒等人,每年都从其原籍带出数百名劳力来我县务工。河东乡双泉村农民郭宏斌兄妹广州打工,不仅成为年薪超过10万元的某陶瓷企业中层领导,而且先后带出近300名河东青年外出打工。这些务工经商能人从一人致富,发展成带动一村甚至一乡人脱贫致富,其带动效应十分明显。这样的劳务输转能人在我县至少不下十人。各级应重视能人在劳务输转中的带动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发现、培养并扶持更多的劳务输转能人,每年经济工作会要把这些能人作为表彰奖励的重点之一。根据我县农村拥有挖掘机、铲车、大中型拖拉机较多的情况,建议有条件的乡镇成立农民机械工程联营公司,有组织地开展富余机械输出。

四是加强农业季节用工管理服务促输转。我县农村季节性用工需求增长与总体上劳动力剩余的现象并存,一些农民之所以不愿长期外出务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季节性务农脱不开身。因此在农村可引导发展各种类型的生产互助组织,同时,重视做好主要农事活动的劳工引进管理,以解除外转农民的务农负担。

6、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地的规模经营效益。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和土地流转紧密相关,没有农民的输转便没有土地的有序流转,而快速的土地流转不仅促进劳务输转,而且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据调查,我县土地流转以零星流转为主,连片20亩以上很少,流转对象主要是人多地少户和近几年自发流入的移民。为加快农地流转,建议县上出台促进农地流转的政策,引导农户个人承包地、集体预留机动地、集体农林场耕地、荒地等,在坚持土地权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流转。集体租赁地使用权可以竞价招标拍卖,土地流转后的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由农户双方自愿协商,流转的收益归农户所有;鼓励土地使用权入股经营,允许土地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份,进行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经营,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业主以吸纳方式集聚土地;对通过流转形成的10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可享受县上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县、乡(镇)并优先安排补助性农业科技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