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业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业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

站在“十一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党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完全符合广大农村实际和农民群众愿望,赢得了全社会的积极回应。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滚滚热浪,农业部的干部职工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作为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必须及时从思想上、感情上、能力上、作风上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学习研究后,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杜青林出言掷地有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农业工作者的价值,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百村调研”——科学决策的一个缩影

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首先要解决好思维方法问题。是简单安排一批项目,做一做表面文章,还是先搞深入的调查研究,“谋定而后动”?农业部显然选择了后者!

去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后,农业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了21个重大课题研究,五中全会后一个月便将调研成果汇编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一书。该书不仅在今年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被作为参考材料发给学员,而且成了市场中的抢手货,后来推出的第二版也很快脱销。

工作做到这儿,仅仅是开了个头。农业部领导认为,这只是宏观重大问题的研究,从实践来说,新农村建设更需要对操作层面加深认识和准确把握。随后,一场更具体、更深入、更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拉开了序幕。

从3月中旬到5月上旬,农业部由部领导牵头,分成10个组赴全国31个省区市的175个村,开展了紧锣密鼓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绝不能走过场、做样子,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这是农业部党组对调研工作的一贯要求。

在革命老区四川仪陇,提起杜青林部长的工作作风,干部群众交口称赞。近半年时间,农业部领导已轻车简从四下仪陇调研,其中杜青林部长去了两次。上一次在仪陇,他与农民探讨结合沼气建设的“一池三改”,把猪圈与厨房间的门封上,打开猪圈的墙,不煮熟食搞生喂的思路,已成为仪陇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典型做法,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之为“部长模式”。

4月18日,因为“百村调研”再次到仪陇调研的杜青林,带领调研组的同志在成都下了飞机就直奔乡村,四个半小时的山路上,午饭只在车上吃了几块面包,傍晚还调研了两个村,走访了20多个农户,直到在农民家里吃晚饭时,当地干部才知道调研组的同志们已经整整12个小时没有喝上热水了。

扎实的作风带来丰硕的成果。这次集中近两个月时间对175个村的实地深入调研,使农业部对新农村建设形成了“省部共建、主抓靠县、行动在村、实惠到户”的工作新格局。调研活动结束后,举行了“百村调研”报告会,并着手选取100个村的调研报告汇编成册,供各地借鉴。在“百村调研”的基础上,还从部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选派31个新农村建设对口指导与服务单位,分赴全国3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省部共建示范村(场),会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经过进一步深入调研,完成了对每一个示范村(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决策观。对于中央的部署一定要积极响应,但形式上的落实不是真落实,拍脑袋的决策更要不得。”杜青林部长这样要求农业部干部职工。

从21个重大课题研究,到175个代表村的集中调研,尊重实际、尊重实践、尊重农业规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百村调研”只是农业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一个缩影。

从*1年开始,农业部每年都要围绕中央的重大决策和“三农”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农业部党组规定,部领导每人每年到基层和农村调查要在两个月以上,司局领导在3个月以上,处级干部每年要撰写两篇以上有一定分量的调研报告。从*1年到*5年,共落实大型重点调研课题达80余项。今年,围绕如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开展了15个重大课题研究。*3年7月农业部实行了部领导接访制度,*5年开通了部长信箱,如今,畅通的信访渠道也成了农业部领导调研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大调研理清大思路。围绕农业进入新阶段后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年来,农业部提出实施的六大产业振兴计划,制定的13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等,都无不是深入调研的结晶。这些决策思路和做法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不少被直接写进了中央文件,在成功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化解粮食安全危机、促进农民增收等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长期调研积累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农业部提出实施的“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等“九大行动”,又进一步为“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勾画了新的蓝图。8月7日,农业部向西藏捐赠74辆农业科技直通车等物资。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民权益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以人为本,说到底,主要就是要以农民为本。

建设新农村不能没有新农民。对农业部来说,重点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我国近9亿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这一基本现状也决定了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结合促进农民增收,*4年,农业部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到*5年底,中央财政安排了6.5亿元专项资金,培训农民530万人,转移就业460万人,带动地方培训1000多万人。今年阳光工程,中央投入补助资金6亿元,接近前两年的总和。

阳光工程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很好的机制。中央部委只负责对省的“项目切块”,不负责具体单个项目的审批,主要精力用在制定政策和监督检查上,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组织推动体系。这种运作方式被称为“阳光机制”,成为阳光工程培训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来自50个阳光工程跟踪联系县统计结果表明,阳光工程实施以来,培训就业率达到86%以上。通过培训就业的农民人均月收入800多元,比未接受培训的新转移就业人员高*元左右,比在家务农收入高400多元。

阳光工程培训主要是针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而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则重点是针对在家务农农民的。据介绍,新型农民培训是农业部今年开始实施的新项目,目前中央财政的项目资金已经确定,*6年计划在300个项目县的1万个村铺开,培训运作方式将和阳光工程一样。主要依托农广校系统和农业职业学校进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今年则计划完成10万名的招生计划。同时,全年培养绿色证书学员30万人。

新型农民培训、实用人才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已然成为当今中国农民培训的“三驾马车”。人们对此充满着期待!

以农民为本,不仅要体现在如何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上,而且还要体现在如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上。对前者,农业部尽职尽责,对后者,他们同样未曾懈怠。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3年以来,农业部联合有关部委,逐步建立了经常性的检查制度,着力加强了一系列《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通过检查督促,推动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的贯彻落实。*5年,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到户率达到87.5%,比*3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达到91.8%,比*3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

农民视农业部为娘家、婆家。农业部领导坚持轮流每月一次到部人民来访接待室接待来访农民群众,并通过部长信箱随时了解民意。为了保证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真正转化为滋润农民的阳光雨露,去年以来,还先后派出146个督导组和30多个专家指导组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以宣传督导、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督促、指导有关扶持政策和技术措施的落实。

假农资坑农害农让人深恶痛绝,农业部每年打假,但就是打而不绝。为了从源头上堵住假农资流向市场,去年,杜青林部长提出了打防并举的思路。农业部领导亲自到农村与农民面对面座谈,讲解农资识假辨假知识,发送《农业部致广大农民的一封信》。今年3月底至4月初,先后派出4个督查组赴吉林、山东等8个重点省份进行督查,共检查17个县(市)35个农资市场190个农资经销户。

据统计,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今年上半年,全国农业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74万人次,检查农资企业37万家,整顿农资市场11万个,查获假劣农资4.7万吨,货值3亿多元。立案查处假劣农资案件26862件,其中案值在5万元以上的大案要案77起,捣毁制假窝点1033个,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53亿元。春耕期间,全国农资供应总体平衡,质量提高,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据对8省近1000户农户调查,群众满意度同比提高近9个百分点。

突出生产发展——让科技火种在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句话20个字的总目标中,生产发展被放在首要的位置。根据我国的国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首要的应该是现代农业发展。

科学和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强大支撑和驱动。发达国家农业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和转化率都在70%以上,而我国却曾经一度不到40%。

一项好的农业技术,因为推广体系不健全,往往到乡镇就梗死了,科技推广就差“最后一公里”;科研人员殚精竭虑研究出一个优良品种,却因配套技术跟不上,科技成果转化到生产上往往只差最后一道“坎”。

类似这样的难题,不知困扰了农业部门多少年。条块分割的体制问题时常让他们感到束手无策。

然而,“瓶颈”在近年来开始被逐步打破。其中,农业部实施的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是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为破解我国农技推广中体制性的老问题,农业部去年以四大粮食作物和生猪、奶牛为重点,在全国100个县组织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通过培育10万个示范户辐射带动*万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示范区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技术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目标,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在示范县,技术指导员已经成为专家与农民联系的纽带、科技与生产联系的桥梁、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的中间环节。

在农业部,偶然发现了一位技术指导员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我叫闫立梅,是山东省东平县土壤肥料推广站站长、农技推广研究员。*5年,我县被列为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县,我有幸被聘为县农业专家,并担任了接山乡技术指导组组长和技术指导员。去年3月25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骤响,示范户于吉银家的大棚西瓜得了病,当时正下着大雨,我完全可以婉言推迟,但很快一想,如果这样示范户会认为我们的服务没有诚意。因此,我毫不犹豫穿上雨衣,骑车赶到示范户大棚,十几里的路程,使我满身是水。我当即仔细察看病情,确定西瓜得的是灰霉病,当场就拿出了防治的方法。西瓜成熟后,于吉银非要将第一个瓜送给我。这样的事一年来经历了多少次,我自己也记不清啦,只记得我一年磨破了两双皮鞋”透过这个发言,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带来的诸多积极效应端倪可见。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为解决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问题找到了一把“金钥匙”。*6年,该工程在规模上将比上年增加一倍,即选择*个县(市、区、旗)作为示范县,培育2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00万农户。通过推广50个主导品种和20项主推技术,带动各地推广和应用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使示范区农产品产量比前三年平均水平增长10%以上,单位产量节本10%以上。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表示,到“十一五”末,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提高5个百分点,重点区域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

“体制上解决不了问题,就要想办法在机制上创新,通过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达到推动工作的目的。”对于农业部领导来说,这既是体会,更是信念、决心和作风的体现。

务实需要创新,创新就是务实。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业部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从*3年开始到今年7月底,在各地陆续建成的2527个农民科技书屋,已成为科技覆盖农村的战略根据地;去年在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启动的150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也已成为活跃在乡间农户、田间地头的农业政策宣传车、科技大讲堂和技术服务站;通过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计划,农民建一个沼气池,一年可减少燃料、电费、化肥、农药等支出300-500元,到去年底,已支持农村建设户用沼气1800万户;去年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春、秋季行动,共实施测土配方施肥4.8亿亩,通过给农作物科学合理的“营养配餐”,全国减少不合理施肥240万吨(实物),平均每亩增收节支25元以上,共为农民节本增效120多亿元;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基金,一年扶持100个农民专业组织,从资金到技术,从生产到销售,对农户进行全方位扶持和培训,当年合作销售农产品150多万吨,成员户均纯收入达到2.56万元

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汹涌,中国农业也进一步加快了科技革命的进程。7月6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勾画了未来15年的农业科技发展蓝图,这预示着我国农业的科技创新与运用必将迎来一个更为崭新的时代。

春风化雨润无声,一点一滴总关情。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农业部正以良好的作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