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邓小平人才价值观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邓小平人才价值观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邓小平人才价值观思考

邓小平同志的人才观是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丰富、崭新、全面的人才观,其中贯穿着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才价值及衡量人才价值的基本观点。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的人才价值观,真正把握和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的人才理论,对指导我们做好人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同志的人才价值观包括以下内容:

一、人才的价值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大量的各种人才。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的首次谈话,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此后的时间,邓小平同志不知多少次谈及要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也特别提到“关键在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一)人才是第一资源

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人民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后就提出来的奋斗目标。但面对着“”浩劫后的局面,面对着与发达国家越拉越大的距离,怎样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同志讲:“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知识、有人才。”在经济、科技、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面对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科技进步越来越快,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使得人才更加重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在邓小平同志看来,人才是最可宝贵的东西,人才的价值是巨大的,人才是党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二)人才是发展第一生产力的主体

邓小平同志的人才价值观,是建立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著名论断的基础之上的。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就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1978年,他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1988年,他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明确而深刻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靠谁去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才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要连带回答这个问题:怎样看待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他说:“归根到底,现代科学技术是靠一大批知识型人才去创造、掌握和运用的。没有这样一批人才,现代化的实现就失去了主体动力。”

因此,邓小平同志把科技人才看得很高、很重,他认为:“政治上,他们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主张大胆使用人才,放手提拔有本事的人;工作上,给科技人才以充分的尊重,各级行政领导不要搞外行指挥内行;生活上,要提高待遇、改善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总之,就要创造一个能让科技人员充分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

(三)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大包袱、一大阻碍。这一问题,短期内我们无法改变、无法绕过。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劣势和优势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人,从来就是一个最可宝贵的因素。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这样一个有十二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只要改善、提高人口质量,造就大批可用之才,中华民族将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无穷的创造力。人口数量的劣势转化为人才资源的优势,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因此,邓小平同志站在跨世纪的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出发,一再告诫我们:要抓好教育,“人才从哪里来?人才要靠教育培养。”要求我们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搞上去。”邓小平高瞻远瞩,尖锐地指出:“我们国家教科文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甚至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在这方面也比我们重视得多,印度教育方面花的钱就比我们多。像埃及这样的国家,人口只有四千万,按人口平均计算他们在教育方面花的钱,也比我们多几倍。总之,我们非要花大力气增加教科文的费用不可。”他得出一个结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我们要振兴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能够通过发展教育,培养出各类人才,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否则就要负历史责任。

二、衡量人才的价值标准

邓小平同志思考问题,其价值立场总是站在人民根本利益方面进行。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同志主张:一切以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为标准,衡量人才,也应以此为标准。他以人民为人才价值评价的主体,提出人才应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并且应该“又红又专”,也就是说人才是具有为人民服务的觉悟与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两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体来说,邓小平同志的人才价值标准包括的内容是:

(一)思想坚定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邓小平同志主张:一切以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为标准,衡量人才,也应以此为标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关键在人”,首先应该是政治坚定、有“德”之人。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政治路线来保证,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从这个标准出发,邓小平倡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1980年邓小平在为《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中,明确提出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他说:“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是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他特别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清楚地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在回顾80年代的工作得失时深切地认识到:“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讲思想政治教育。”在今天,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能力突出

作为评价人才标准的价值尺度,邓小平同志坚持“又红又专”,他说:“专并不等于红,但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红。”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把“专”看成“红”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和保证,有真才实学,才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思维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呼唤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面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他敏锐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以后,风尘仆仆回到北京,于5月22日又到首钢视察,听取汇报后,语重心长地说出"关键在换脑筋"这句寓意深邃的话。人才要有创造性的贡献必须要善于"换脑筋",敢于打破旧框框,换上新观念,去除旧意识,换上新思维。

(四)干事创业

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内有矛盾、外有压力,迫切需要一支干事创业的人才队伍。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要选那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要选那些党性强,能团结人,不信邪的人;要选那些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正派的人;要选那些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这就明确告诉我们:真正的人才必须是能够并善于克服一切困难,通过自己的踏实工作用德和才为人民贡献力量的人。

因此,邓小平同志重视人才的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培养,指出:“做四个现代化的闯将,没有专业知识是不行的,没有干劲是不行的,没有知识是不行的。”他主张人才应该到社会中去,在实践中成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为社会产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

邓小平理论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