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思考

农村市场化是农业社会化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战略转型的制度保障。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对于推进农村市场化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和信息工作,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方针,提高认识,把握形势,抓住关键,与时俱进,加快健全三大体系,为加速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注入强大动力。

一、必须从农村市场化的理论内涵和现实矛盾中,不断深化对健全三大体系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是我们党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不脱离群众和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推进农村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既是新阶段农业发展和改革面临的理论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农村市场化的推进程度,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和信息体系息息相关。

从理论层面看,健全三大体系是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生物、信息等高新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农业回良玉:《在全国农业标准化会议上的讲话》,*3年11月。,是以市场化、信息化为基础支撑点,以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理念的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农村市场化的过程。从制度含义分析,现代农业应具有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较为科学的政府干预农业的制度和运行良好的农业服务体系。从社会含义分析,现代农业就是农业社会化的过程,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为面向全球市场的高度商品化、社会化的经济,并由此带动农村社会结构、农村文化结构、农民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正是因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符合现代农业制度含义和社会含义的内在规定性,所以在我国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中体现着其内在发展方向,并日益成为巨大的有生力量。

从实践层面看,健全三大体系是解决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市场化进程正面临着两大新矛盾:一是增产不增收矛盾。据统计,*7—*2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8.6%,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不到4%,没有一年增幅在5%以上,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低3.36个百分点。二是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矛盾。由于种粮经济效益较低,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粮食面积不断缩减,直接影响粮食供给安全。产生这两大矛盾的重要原因,一是农产品结构和质量安全水平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存在大路货多、名特优新产品少,通用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和劣质产品多、高档和优质产品少等“三多三少”现象。二是信息体系不健全。农民不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致使市场失效,出现了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供应过剩并存的现象。三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市场基础设施滞后、农民市场主体地位脆弱、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不能充分发挥价格形成、商品集散和信息传播功能。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矛盾要求从速建设三大体系。

从国际化趋势看,健全三大体系已成为农村市场化进程中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基本手段。要有效缓解来自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压力,科学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增强参与国际农业竞争与合作能力,客观上要求尽快健全三大体系,推进农村市场化。首先,近年来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凭借体系健全、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优势,以质量安全为由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压力空前加大,国际贸易形势严峻。据统计,*2年我国90%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经济损失高达90亿美元。其次,由于我国尚未建成全国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农产品大市场,地区间产品物流不畅,流通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当于给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了空间。第三,从一定角度上说,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质也是信息化水平的竞争。由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农业信息化水平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则以控制全球农业信息技术和资源为主要手段,抢占先机,通过有目的地信息,导引市场供求走势,操纵产品价格,主宰国际农产品市场,攫取丰厚利润。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也使我国三大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二、必须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三大体系由基础发育期向完善发展期的历史性跨越

健全三大体系,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也必须坚持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其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相互关系。三大体系是农村市场化的重要内涵和基本标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步构建。回顾10年来三大体系理论与实践历程就会发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格局中,三大体系已基本完成了构造体系与运行机制框架的基础发育阶段,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步伐,开始步入健全完善的关键阶段。经过新阶段的整体攻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将发展成为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基本满足农村市场化的客观要求。

(一)三大体系已完成基础发育阶段

在这一阶段(*2—*3年),三大体系在统一基本认识、摸索建设重点、搭建体系框架和启动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形成了共识,三大体系建设各界助力。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和信息工作高度重视,*8年以来每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中,认识不断深化,要求日益明确,措施一年比一年具体。有关部门对于三大体系建设给予了大力扶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均设立了专项资金。所有省级农业部门都设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建立了一支较强的工作队伍。社会各界对质量市场信息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

二是找到了切入点,三大体系建设各有重心。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理清了建设重点,切入点明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中心,全面推进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监督执法等基础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以批发市场建设为中心展开,逐步以强化农产品营销促销为重点,积极探索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农产品信息体系以实施“‘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为统领,整合资源,放大窗口,重点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强化信息集散功能,适度延伸服务网络。

三是具备了雏型,三大体系建设自成网络。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已有12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和175部级质检中心获得了授权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各省也相继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检中心,部分县市建立了以速测为主的监测站,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也建立了以自控为主的速测点。目前已累计完成农业方面的国家标准1056项,农业行业标准1600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的农业地方标准6179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认可工作全面启动,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协调运转的新格局。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4500多个,集贸市场28000多个,基本遍布全国城乡。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全国89%的地市、66%的县和29%的乡镇建立了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64%的地市和31%的县开通了互联网站,上网的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达到23%,并发展了近4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四是取得了成果,三大体系建设理论出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中,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顽强探索,及时总结提炼实践经验,勇于开辟理论研究新境界。在建设三大体系的理论依据、发展模式、实现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健全三大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综观10年的建设与发展,三大体系成效显著,为农村市场化改革做出了贡献。但是,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内市场化改革要求比较,三大体系基础薄弱,整体支撑功能不强的问题突出,尤其是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二)三大体系正步入完善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3年开始),三大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工作交融程度也明显增强。需要把握工作的阶段性,适度调整工作重心。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要转变重心,由抓基础体系建设向突出关键点、整体提升水平转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进入*3年以来,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超标率和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下降速度趋缓,处于停滞甚至徘徊反复阶段。究其原因:首先是依靠政府行政命令方式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初见成效,而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其次是广大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没完全到位,对于质量安全管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第三是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力度加大,禁用、滥用农资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依靠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产品质量上水平的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市场营销等各个关键点的质量控制,实施农产品全程质量监管,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是农产品市场体系要转变功能定位,由数量扩张向内强素质,强化营销促销功能转变。由于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快速发展,90年代中期以前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买难”、“卖难”和积压、烂市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市场机制调节价格等功能开始显现。但规避市场风险、确保产品质量等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整体功能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产品流通需要。这表明,农产品市场数量扩张期已经基本结束,工作重心必须适时转移到强化市场营销服务功能上来。

三是农产品信息体系服务对象要转变,由主要对上向上下并重、重在对下发展。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初期,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家宏观决策。随着农村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围绕市场需求为农民提供微观信息服务逐步成为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方向。近年来农产品信息体系服务网络有所延伸,但向西部边远地区和农业生产者延伸难度加大,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主要是因为农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较好整合,直接服务于为农民决策的区域性、微观性信息少;信息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方式单一;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发育迟缓,多元化信息服务的格局尚未形成。这就要求信息体系建设重点必须适度调整,围绕对上和对下两个服务加快建设。

四是三大体系彼此间关系正由独立发展向互动式发展转变。在农村市场化进程中,三大体系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必然联系。随着工作的推进,正由分散的“三驾马车”逐步发展到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其内在联系已经明显表现为互动式发展,要求我们在工作布局上,既要坚持体现各项工作自身特点,又要坚持统筹协调的发展观。

三、必须明确方向与重点,尽快健全三大体系,

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今后一个时期,根据三大体系步入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度调整发展战略,围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着眼于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来筹划和布局,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

(一)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突破口

标准化是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的最基础性前提。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实践为基础,在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过程中,把农业标准化作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问题。

在农业标准化上取得突破,必须抓好农业质量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监督两个关键环节。在标准制订和修订方面,要坚持以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宗产品、出口创汇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国家、行业标准为主,引导特色、名牌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强调产品优质、安全类指标的充实和修改,提高国际采标率。在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方面,一要扩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区。依托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产业带科学安排,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过程到加工、销售实现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当前首要的是开展标准化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标准化生产意识和操作水平。二要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全程追溯制度。三要加强认证认可工作。加速国际互认步伐,为中国农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接轨奠定基础。四要加强农业名牌产品培育和传统农产品的挖掘保护。积极推进传统农产品原产地命名工作,提高产地的社会知名度,开拓市场空间。五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进程,推进依法行政。

值得重视的是,必须根据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阶段性特征,调整管理工作方式方法。一要做到堵疏结合。即通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健全例行监测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从农田到餐桌实施全程控制,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同时要加强梳理源头,通过抓基地带动、抓中介带动、抓宣传培训等,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二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在抓好京、津、沪、深4城市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重点对质检超标严重的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二)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把打破地区间的市场封锁和分割,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变革,形成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全国农产品市场新格局作为根本目标

农产品市场是提高流通效率、实现农村市场化的基本依托。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强化市场本身的建设。一要抓住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有利时机,推动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发展。这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大大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二要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创新交易方式。尽快建立现代电子报价、电子结算等功能,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三要改善农业的投资结构,促进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发展。当前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的关系是“两头叫,中间笑”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第300页。。为解决农产品从“生产者-产地市场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这一物流链条中因流通效率和质量造成的利益分配失衡问题,必须大胆改革现行农业投资结构,支持强化农产品营销促销工作,提高农产品保鲜、加工和处理能力,促进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通,形成真正的全国统一市场。要利用举办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营销促销。适应与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区协议和与泰国实行零关税的形势,要主攻东南亚等国的新兴目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总体效益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四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使市场成为城镇居民的“桥头堡”,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五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打破行业垄断,促进有序竞争。

(三)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要以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以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为落脚点

信息是优化资源配置、搞活农产品流通的基本要素。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快完善国家、省、地级农业信息网络,逐步健全县级信息服务体系,在部-省-县之间建成农业专用卫星通道,形成从中央到地方适应农村市场化要求的现代信息传播系统。县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基本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开发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和农情信息为关键点,完善信息收集和制度,千方百计把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传播给农民。“金农工程”建设要着重健全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系统,一方面强化面向市场的微观信息服务,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一方面强化面向管理与调控的宏观信息服务,维护国家农业安全。要注意扶植多元化信息服务组织的发展,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类型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业科研院所等不同市场主体开展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

(四)健全三大体系要多管齐下

一要健全“两种机制”。即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和市场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对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能够及早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产品市场不出现大的波动。二要依靠“两种手段”。既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又要借助市场机制驱动,促进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三要“硬件与软件”并重。既要继续加强基本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又要推动各项工作加快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逐步将其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四要健全农业信用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形成遵守承诺、实践诚信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