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开放粮食价格走势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国的粮食价格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变化着的。它的波动与国家政策、粮食供求等因素密切相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大幅提高了粮食统购价格,标志着长期以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弱化,粮食价格开始上涨。1985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终结了长期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我国粮食市场价格的双轨制开始运行,粮食价格出现了大幅波动。*1年及之后我国开始提高粮食销售价格并开始了放开粮食价格和粮食经营的试点工作,实行最低保护价和销售最高限价,我国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价格大涨的局面。*7年后,受宏观形势和粮食连年丰收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出现了持续下降。*3年之后,受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国粮食价格开始出现了恢复性上涨。特别是*8年以来,在国际粮食市场供求紧张,粮食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市场价格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总体来说,随着我国粮食流体制改革的深入,粮食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为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的走势,我们用两个指标给以表示,一个是绝对价格水平,即历年实际价格。另一个是相对价格水平,即粮食价格指数。主要指粮食收购价格指数或粮食生产价格指数(注:*0年及以前的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为粮食收购价格指数;*1年停止编制粮食收购价格指数,改编制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粮食价格指数变化图和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从图上我国粮食价格的走势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9)粮食价格震荡盘升。这个时期粮食价格的上涨背景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1979年国家对8种农副产品大幅度提高了收购价格,其中包括粮食收购价格,从而推动粮食价格水平开始步入一个上升通道之中。即粮食上涨主要是由于政府调整价格而引起的。这次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启动而进行的,它标志着多年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始弱化与市场购销的开始。第二,1985年开始,国家将实行了30多年的粮食统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制。它标志着合同定点收购与市场收购相结合的“双轨制”的确立,即粮食商品中的一部分收购数量、方式和价格由政府确定,另一部分收购数量、渠道和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调节的成份开始增多,使得粮食价格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从而导致这个时期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从绝对价格看,虽然各年份表现不一,但1978-1989年,全国粮食收购价格总体上逐年上升,1978年全国三种粮食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为11.03元,1979年提高到12.96元,1984年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为17.35元,1989年全国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涨至28.98元,1989年较1978年上涨了约162.7%。从粮食的相对价格来看,1978-1989年全国粮食平均收购价格指数每年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最小的一年是1978年,当年粮食价格指数上升了0.7%,1979年由于粮食调价幅度较大,当年粮食价格指数上升了30.5%,为这一时期的粮食价格指数上升幅度最大的一年。
第二阶段(*0-*1)粮食价格出现下跌。这两年的粮食价格的下跌是改革开放后粮食收购价格总水平的首度下降。1985年开始的价格改革,由于步子太大,改革措施不配套,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加剧等问题,使得1988年末国家开始整顿经济秩序,宏观调控开始实施“硬着陆”,物价受到控制,加上粮食流通不畅等原因,使得*0和*1年我国粮食价格出现了下跌走势,农民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0年~*1年全国三种粮食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为26.85元、26.12元,分别下降7.1%和2.7%;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分别下降6.8%和6.2%。
第三阶段(*2-*5)粮食价格持续上涨。*0年和*1年出现的卖粮难现象促使政府加快了粮食市场化改革的速度。*3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了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粮食价格和经营,保留粮食定购数量,价格随行就市;为了防止谷贱伤农或粮价暴涨,实行收购最低保护价和销售最高限价,到*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从而彻底结束了自1953年开始的长达40年之久的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制度(即统销制度)。粮食价格的放开,在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粮食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改革政策不配套,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加之各地对放开粮食价格的理解存在偏差,在粮食供求矛盾并不突出的情况下,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2年~*5年全国三种粮食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为28.43元、35.8元、59.44元、75.11元;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分别上升5.3%、16.7%、46.6%和29.0%;*5年与*2年相比,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上涨154.8%;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累计上升133.5%。
第四阶段(*6-*2)粮食价格持续下降。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家调控的结果。*4年5月,针对我国粮食市场供给趋紧,价格暴涨的现状,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重申定购是农民应尽的义务,必须完成,定购价格由国家确定。“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领导负责制、稳定粮食产量、稳定粮食库存,灵活运用地方粮食储备进行调节,保证粮食供应和粮价稳定”。同时,对非国有粮食经营主体严限制,用行政手段加强国有粮食部门在流通领域主渠道作用。国家的调控政策虽然稳定了粮价,但限制了多元主体的入市收购,弱化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目标。粮食价格下跌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粮食的连年丰收。*5-*9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取得丰收,特别是*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51230万吨的记录水平,至今仍没有超越。粮食的丰收对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压力,从而造成了粮食价格的下滑。*6年~*2年期间,除*1年粮食价格小幅上涨外,其余年份价格持续下降,成为改革开放后粮食价格下降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全国三种粮食每50公斤平均生产价格为72.29、65.09元、62.05元、53.04元、48.36元、51.50元和49.24元;*2年与*6年相比,价格下降31.9%。同期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下降-5.8、9.8%、3.3%、12.9%、9.8%、-9.8%和4.2%,累计下降27.9%。这一阶段粮食生产价格下降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所有粮食品种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大豆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累计下降幅度分别为29.6%、27.1%、23.1%和31.3%。
第五阶段(*3年~*7)粮食价格恢复性上涨。*3年以来的粮食价格的上涨是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定义此波上涨为恢复性上涨。*9年~*3年粮食连年减产、供求关系开始趋紧。促进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成为事关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4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粮食局等部门出台了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包括早籼稻,中籼稻,粳稻。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粮食收购的最低收购价政策。5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提出了“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改革思路,其主要内容之一便是推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5年、*6年、*7年国家在主产区及时启动了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最低收购价是在粮食连续三年丰收、粮食供求总量趋于平衡的情况下实施的,它对防止粮价下跌、稳定农民收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粮食价格的下行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3年~*7年,除*5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小幅下降0.8%外,*3年和*4年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上升2.3%、28.1%。*6年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2.1%,当年全国每50公斤稻谷、小麦、玉米平均生产价格分别为78.51元、70.64元、58.47元,三种粮食加权平均生产价格为71.98元。*7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10.3%;在主要粮食品种中,小麦价格上涨5.5%、稻谷价格上涨5.4%、玉米价格上涨15%、大豆价格上涨24.2%。尽管这一阶段粮食价格震荡上行,但它更多地属于恢复性上涨,*7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每50公斤生产价格为76.01元,仅略高于*5年75.11元的水平。
*7下半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在原油期货大幅上涨的影响下及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偏紧等因素作用下,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趋势,由于我国近年来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供给较为充裕,并且得益于从去年开始我国采取的一系列限制出口等调控措施,虽然部分品种市场价格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但总体上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总体保持了高位平稳运行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