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秋粮丰收之后粮食市场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秋收期间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前提下,今年我国粮食总产有望超过*8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单产将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
在全球粮食库存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国际粮价处于历史高位的情况下,中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而言,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然而,对于中国而言,伴随粮食丰产的一个隐忧,就是“谷贱伤农”,特别是在粮食连续5年增产的情况下,粮价下行的压力在进一步加大。实际上期货市场已经对这种压力进行了提前反应。大连玉米指数下跌了10%,郑州强麦指数下跌了10%,大豆指数下跌了25%。目前各主要农产品期货K线图均呈空头排列,显示市场对后市并不看好。
小麦市场:政府有近乎垄断地位的“话语权”
美国农业部9月份预计中国*8/09年度的小麦产量为11400万吨,当年需求量为10700万吨,产需结余700万吨,占当年需求总量的6.1%。实际上,最近三个年度中国小麦分别结余647万吨、586万吨、700万吨,总计1933万吨。如果不考虑进出口,仅这三年的累计结余量就可以使我国的小麦库存消费比提高18个百分点,而国际小麦目前的库存消费比也不过如此(见表1)。因此,可以说连续多年的增产,确实给市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充裕的库存基本上抑制了小麦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
实际上,自从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小麦收购市场基本上被政府和国有企业垄断。见表2。
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的三年中,在集中收购期,国有企业的收购量占全社会收购量的80%以上,并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6年为80%,*8年上升到88%。在国有企业收购中,托市收购又占据了主导地位,占国企收购量的80%以上。
实际上,连年庞大的小麦托市收购量表明小麦供给确实相对过剩。但是,笔者认为小麦托市收购量庞大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粮食生产企业主动降低了库存水平。
粮食生产企业的库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周转库存,一个是预防性库存。周转库存基本上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生产规模越大,所需原粮越多,那么其周转库存也往往比较多。预防性库存取决于市场供需状况。如果市场供给充裕,企业不担心采购不到原粮,那么就会倾向于减少预防性库存;如果市场供给紧缺,企业担心未来价格上涨,采购困难,那么就倾向于增加预防性库存。由于近年小麦供给相对充裕,托市收购小麦定期投放市场,生产企业采购原粮相当方便,因此企业肯定有减少库存的动力。因为托市收购的小麦反正是要定期供应市场的,那么企业何苦要在新粮上市期间和国家竞争收粮呢(实际上,由于托市收购有国家财政资金和各种补贴支持,生产企业在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并且从近几年的托市销售来看,小麦销售底价基本上是在最低收购价的基础上加上正常的保管费和收购费用,基本上不存在国家垄断粮源牟利的情形。这样的话,生产企业自己收粮备用和从国家购买托市粮没多大差别。因此,很多本应在新粮上市期间参与收购的生产企业也减少甚至放弃了采购,反正到时候到国家那里买粮就是了。这就是为什么小麦集中收购期几乎成了国企托市收购的“独角戏”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想象,如果生产企业坚持正常的收购行为,托市收购是不可能有如此规模的。
当然,庞大的托市收购量也有“虚胖”的成分。很多生产企业同时是托市收购的代收代储库点,那么这些企业有可能将为自己收购的粮食转为托市粮,因为托市粮可以获得较为优厚的补贴。虽然托市粮粮权属于国家,但是毕竟是临时库存,很快就要卖出去,那么企业到时候买回来就是了。这几乎相当于国家为企业储粮,还倒贴钱给企业,这样的好事,谁不干?!
小麦市场拱手让与托市收购,让与国企,这意味着国家对小麦市场的控制力越来越强。试想,小麦年产量的40%为托市所有,再加上正常的国家储备,为社会其他主体所掌握的小麦比例是相当的少了。如果将政府看成是一家公司,那么这家公司可以说完全垄断了小麦市场。因此,后期小麦的涨跌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意愿。因此对政府政策的把握将是判断小麦后市走势至为关键的因素。
稻谷市场:东北粳稻卖粮难“昨日重现”?
今年的早稻收购前期价格是高开高走,后期出现了回落。总体收购价比去年高出约15%。那么这个15%是什么概念?据我们对湖南、江西、广东等早稻主产省的调查,今年早稻的生产成本至少比去年上升30%,15%的价格涨幅意味着农民的种植收益反而可能同比下降。
我们分析一下早稻的收购情况。近年早稻的年产量接近3*万吨(*7年3196万吨),据国家粮食局的统计,*8年截至9月15日的早稻收购量是760万吨,占总产的24%。*7年截至9月30日的收购量为637万吨,占总产的20%。这与同期小麦高达50%以上的收购比例形成很大的反差。如何看待这种反差?一个说法是早稻的商品量要低于小麦。根据一些市场人士估算,近年早稻的商品率约40%,小麦在55%左右。但是即使考虑到商品率的差异,早稻的收购进度还是严重偏缓。笔者认为国家粮食局早稻的统计数字可能小于实际进度。由于早稻和中晚稻的收获期仅间隔3个多月,相对而言,农民早稻的销售压力要大于小麦,因而惜售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因为毕竟马上中晚稻要上市了。同时,相对于小麦,非国有企业参与早稻收购的比例更大,而民间收购的统计相对来说更困难一点。特别是规模很小的个体加工贸易企业的收购,估计难以统计。笔者相信,实际的收购进度应该快于统计数字。
经过连续几年的增产,中国稻米由前几年的产不足需转为产需略有结余。美国农业部预计*8/09年度中国大米产需结余290万吨,约占当年需求的2%(见表1)。但是要辩证地看这2%的余额。笔者曾在“东北粳稻(米)卖粮难”一文中分析指出,虽然近年稻谷总体表现为增产,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发现,稻谷的增产的源动力在于东北。如果剔除东北的粳稻,那么全国的籼稻总产几乎是没有怎么增加的。东北的土地仍然有巨大的增产潜力(最近中央就批准了吉林100亿斤的粮食增产规划),而籼稻增产仍然困难重重,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笔者预计*8/09年度的稻米增产估计绝大部分仍由东北粳米贡献。而东北的粮食外运始终是一个大问题,短期内也自然难以解决。因此笔者估计今年的稻米格局仍是“籼强粳弱”。今年初,国家通过运输补贴,东北大米才得以低价“倾销”南方,也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南方大米价格的快速上涨。可以肯定正常情况下,下一年度东北粳稻米卖粮难问题仍将上演,国家是再度祭出“运输补贴”政策还是托市收购就地库存?不得而知。然而政策选择的不同对市场的影响却是大大不一样。如果国家仍然采取补贴政策,那么增产的东北粳稻可以借此顺利低价出关,大米整体价格将受到压制。如果考虑到稻米库存较为薄弱的现实,增产的粮食用来增加储备,那么大米价格将可以获得很好的支撑。实际上,在口粮品种中,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大米的库存是最为薄弱的。美国农业部预计*8/09年度中国大米库消比为29.5%,而世界为13.1%(见表1)。世界大米库消比在安全线之下运行已有时日,一有风吹草动,价格即会暴涨,上半年泰米的表现即是活生生的例子。也就是说,一旦国内大米供给出现问题,世界市场根本是没有指望的。因此国家可以考虑优化小麦和稻谷的库存结构,适当降低小麦的库存,提高稻谷的库存,可以更好地增强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玉米市场:再次出现供需缺口意味着什么?
美国农业部9月份预计中国*8/09年度的玉米产量为15600万吨,增产2.7%。然而需求增长更迅速。预计*8/09年度的需求为15800万吨,同比上升6%。这样中国*8/09年度的玉米反而出现了*万吨的缺口。*万吨缺口虽小,但国际市场人士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将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向玉米净进口国。
如果玉米步大豆后尘,那么国内玉米价格与国外的联动性将进一步增强。而国际市场上,玉米一直是一个人气很旺的品种,各路资金对玉米的操作也是乐此不疲。因此,未来分析玉米市场走势时,国际方面的因素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国内玉米市场区别于小麦、稻谷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府的控制较弱,玉米价格基本上由市场供求决定。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仅限于稻谷和小麦,玉米的收购基本上由社会市场主体完成,政府收购并不占主导地位。也正因为如此,市场上的玉米库存也大多分散在农户、企业手中,政府储备玉米所占比例要远低于小麦和稻谷。因此,若玉米价格发生变动,政府手上并没有过多的筹码予以调控。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估计,*8/09年度末中国玉米结转库存为3648万吨,占该年度消费的比例为25.6%,短期内供给还是有保障的。但是中国玉米存在较快的刚性增长需求。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4/05-*8/09年度,国内玉米需求由13100万吨增长到15800万吨,4年间玉米需求增长20.6%,年均复合增长4.8%。随着玉米深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导致禽肉制品需求的提高,玉米未来的需求增速有可能加快。因此,不考虑进口的话,中国玉米的库存将快速减少,玉米价格长期内将保持坚挺。短期而言,由于玉米是三大粮食品种中唯一出现年度供需缺口的品种,并且年度结转库存消费比也是最低的,因此玉米价格也有望保持相对坚挺。
结语
从*8到*8,中国粮食生产超越上一次顶峰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8年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51230万吨的背景是粮食罕见的连续四年增产,产严重大于需,价格不断下跌。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7/98年度中国的小麦库存消费比高达88%。*8年粮食产量再次恢复甚至超过*8年水平的背景是粮食有记录以来的首次连续5年增产,然而此次粮食增产基本上与需求增长同步,因此粮食价格也呈持续上涨态势。
在这10年间,中国人口持续增长,*8年人口比*8年增加8000多万,平均每年增长800万人。按照年人均粮食消费370公斤计算,*8年粮食需求比*8年多出3000万吨。*8年虽然粮食取得历史性的丰收,但是由于需求的增长,三大谷物产需预计仅结余790万吨(见表1的数据),占当年需求的2%。粮食需求的增长是刚性持续的,而生产却难以持续增长,所以5年的连续增长才显得弥足珍贵。如果接下来粮食略有减产,产需将可能再次出现缺口。因此,长期而言,粮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但是,短期内,中国的粮食库存还是较为充裕,增产的大部分粮食又充实了政府的库存,因此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小麦价格基本上在政府掌控之中。由于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幅度较大,因此粮食价格的底部空间将上移,后期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