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改革开放发展道路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开放发展道路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改革开放发展道路思考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9年前,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近30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绩。今天,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大开放。近30年来,中国破除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文化和社会领域方面的改革也取得重要进展。近30年来,中国社会空前活跃,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迸发,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1978年,中国的GDP总量只有3645.2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1元人民币;*7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24.66万亿元,是1978年的67.7倍,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1978年,中国的财政收入是1132亿元人民币,*7年,超过5.13万亿元,是1978年的45.3倍。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43元人民币,*7年,达到13786元;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7年,达到4140元。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后有40万大学生走进大学,*7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达到1144万人,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达到*0万人和861万人。1978年,中国私人轿车几乎等于零,至*7年末,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1522万辆。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有2.5亿人,目前减少到不足*0万人。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一大批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各方面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中国已经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条件。

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基本上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与国际社会的经济联系很少。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方面同国际社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联系。*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超过1.53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14%左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更加广泛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同频共振,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不仅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开辟了广阔前景,也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近30年的今天,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与中国实际的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实践的首要经验。29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所得出的必然结论。一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3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时代的和民族的内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成功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始终坚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统一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这个“本”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坚强保障,是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条“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坚持改革开放,都必须基于两者的统一,一旦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割裂或分立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据就在这里。

3.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坚持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农民最先揭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制还是乡镇企业,都是中国人民自己的独特创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有机结合起来,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奋斗目标和检验标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其中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积极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伟大创举。近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初步显示出这一创举的巨大威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律和特殊运行方式,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始终坚持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当前,中国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定型化。

5.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近30年来,中国一直自觉地努力通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变革,构建适合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社会主义具体形态。改革开放各项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之所以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制度创新无疑是关键和主导。改革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与体制的废除,掀开了制度创新的序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经济基础变革的同时,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诸体制的逐步完善,是近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当前,中国又处于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内容的全面制度创新阶段,这必将极大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6.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根本制度所决定的。只有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迅速摆脱生产力不发达状态,早日实现国富民强。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仅决定了发展不只是物质文明的单兵突进,还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而且决定了发展不仅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的,更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和落脚点。只有坚持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全民族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和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才不会偏离正确方向,各项方针政策才能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和支持。

7.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由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的历史条件所决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曾作为中国改革一段时期内的收入方针。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又把社会公平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加以解决。中国的改革是一个寓效率与公平于其中的总体性概念,中国共产党始终反对人为地将效率与公平二元化、对立起来的观点和作法。目前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已把社会公平问题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中国正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辩证统一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8.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和基础。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始终保持足够的清醒,始终在总体上保持发展的自主性,主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等各项事业。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之中,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外部条件发展自己,在全球竞争中趋利避害,努力实现互利、普惠、共赢。

9.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中国就不可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各项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保证改革开放的健康平稳运行,否则,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甚至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渐进式”的改革策略,没有采取“休克疗法”、“硬着陆”等激进的方案,始终注意协调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既避免了由于举措不当而出现的经济严重衰退、社会矛盾激化和社会剧烈动荡,又使中国社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

10.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状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中国的改革开放既给中国共产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在近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出发,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改革开放实践业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上述十个方面,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基本经验。

三、中国发展道路的价值内涵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程。中国发展的成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

1.关于中国的科学发展。中国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是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其意旨是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通过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既是基于现阶段中国发展所面临问题的考虑,也是基于对整个世界负责任的考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人口多、底子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资源分布差异很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也很大。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矛盾逐渐突出。深刻把握中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是中国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上的创造性探索。

2.关于中国的和谐发展。中国在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所要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内涵,也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的价值目标。中国希望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公平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背景。说到底,和谐发展道路就是一条避免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和谐发展道路的选择,是中国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实现中国的和谐发展,关键是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不仅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制度保证,也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制度保证。中国将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效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有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走向深入。

3.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既关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密切相关。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其核心思想是: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在国内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根据时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向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和庄严宣示。这一昭告的特殊意义在于,中国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不断改革创新。中国决不走历史上一些大国那种充满刀光剑影和“血与火”的发展道路,中国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更不通过掠夺别国发展自己。即使中国将来富强了,也永远不称霸,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正为此不懈探索和努力。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蕴涵着“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价值诉求,不仅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深刻体现了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内涵。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中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发展道路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国家。热爱和平、追求和谐一直深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先哲孔子把“和”视为“天下之基,万物之本”。中华民族始终强调“以和为贵”,把“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天下太平”作为崇高的理想境界。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被公认为友好交往之路;六百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却没有抢占外邦一寸土地,带去的是中国的文明和友善。从1840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百多年间,积贫积弱的中国饱受战乱之苦,生灵涂炭,和平与和谐化为泡影。新中国成立后,站立起来的中华民族深知和平之珍贵,发展之重要,铸剑为犁,以德报怨,以和平宽广的胸怀,积极融入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和谐不懈努力。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原则作为指导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个根本原则就是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