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投资持续增长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投资持续增长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投资持续增长思考

“十五”以来*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投资规模扩大趋势加快,但与全国其他先进省份相比,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要求相比,投资规模仍显不足。同时从投资结构看,近年*投资增长主要依赖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开发投资强劲增长,相比之下制造业投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导致了*工业化程度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不断增强,要坚持规模扩大与结构优化并重,促进*投资持续健康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总量上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且在结构上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进而影响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十五”以来*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投资规模扩大趋势加快,但与全国其他先进省份相比,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要求相比,投资规模仍显不足。从投资结构看,近年*投资增长主要依赖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开发投资强劲增长,相比之下制造业投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导致了*工业化程度低。本文通过分析“十五”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的特点,揭示*投资在规模及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坚持规模扩大与结构优化并重,促进*投资持续健康增长。

一、“十五”以来*投资运行的主要特征

㈠投资规模扩大趋势加快

“十五”以来,*逐步完善投资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快速扩张的趋势,特别是*3年以来*紧密结合本省实际,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等重大举措,不断创新项目带动,把项目带动贯穿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过程,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增长快速回升。“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16.9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7倍,年均增长16.7%。*6年投资领域又实现了新的飞跃,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5.08亿元,增长38.0%,增速比*5年高14.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在全国位次前移,城镇以上投资增速在全国的位次由*0年的第28位上升到*4年的第11位、*5年的18位、*6年的4位。

㈡投资主导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五”时期,我省采取各种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投资需求的不断扩大,对经济的拉动明显增强。投资需求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稳步提高,投资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0年*投资率为28.8%,*5年达到35.7%,*6年进一步提升40.9%。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0年投资需求(含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9.7%,拉动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6年在经济增长14.8%中有9.1个百分点靠投资拉动,投资需求贡献率为61.3%,比*0年提高了21.6个百分点,比消费需求贡献率37.2%,高出24.1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㈢投资增长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投资自主增长能力增强。一方面表现在民间投资成为拉动我省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省民间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投资自主增长能力增强,特别是私营、联营、股份制投资成为确保我省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6年*民间投资1474.3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47.3%,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49.6%,拉动投资增长18.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成为确保我省固定资产投资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的筹资是投资增长的主导因素。从投资资金增量看,*6年城镇建设资金到位增长42.3%。其中,预算内资金增长18.6%,仅占全部到位资金的5.2%。银行贷款增长44.4%,占23.6%,表明银行在投资中的积极性较高,这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自筹资金增长39.5%,占42.7%,显示在宏观经济环境日渐改善的情况下,企业景气指数不断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倍增,企业资金筹措能力和投资自主增长机制进一步增强。

㈣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是由投资结构变动的趋势决定的,投资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变量。“十五”期间,我省在不断扩大投资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带动作用,资金投入呈现向“三、二、一”产业结构优化演变的趋势,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第一、三产业投资稳中趋升,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步伐加快。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25.5%,是三次产业投资年均增速最高的产业,投向农业出口生产基地、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现代技术标准化设施设备的资金不断增加;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18.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等行业投资得到较快发展;第二产业投资从*3年开始迅速回升,扭转了连续两年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下降的态势,到*6年第二产业投资比重达39.9%,比*2年提高5.9个百分点,增速比*2年提高了26.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的这一变化,不仅显示了近几年来我省更加重视“三农”和与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变化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增加劳动就业、方便人民生活、提高消费质量上的带动促进作用,而且也显示了实施项目带动、培育产业集群的显著成效,促进了工业在经历长达8年的增速缓慢回落之后出现较快回升,整个经济波动周期的新一轮增长拐点已经显现,经济结构由轻型产业结构为主向重化型产业结构为主转变,*6年规模以上工业轻重比例达到45.4:54.6,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在加快。

㈤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规模扩大

*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从以轻纺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电子、石化、机械和高新技术产业亟待加速发展,“十五”时期,全省城镇机械、石化、电子三大主导产业累计投资605.60亿元,年均增长15.5%,占城镇以上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6.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累计达430.40亿元,占城镇以上工业投资的比重为18.5%,年均增长21.6%。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力度加大,使得全省产业和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加快,工业企业信息化程度进一步加强。*5年全省三大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为43.8%和18.0%。

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加强了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显著改观。“十五”期间,全省基础设施项目累计投资2277.32亿元,年均增长15.1%。*6年基础设施投资967.52亿元,比*5年增长45.8%。交通运输和电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6年交通运输业投资363.30亿元,增长70.5%;电力工业投资243.68亿元,增长9.9%;水利管理业投资12.03亿元,增长57.2%;市政建设投资237.75亿元,增长69.6%;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投资70.09亿元,增长12.2%。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增长对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㈦房地产开发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福利购房政策的取消,住房商品化得到迅速推进,“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进入黄金发展期,房地产业投资已成为支撑我省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十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达到1854.7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21.1%。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九五”时期的17.4%上升到“十五”时期的22.9%,已经成为拉动全省投资的主要力量。据测算,“十五”时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全省全社会投资的贡献率平均达到30%以上,*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贡献率达到40.8%,拉动全省投资增长9.2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从*0年的3.9%上升为*6年的5.5%,逐渐确立了其支柱产业的地位。

二、*投资在规模及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投资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尽管“十五”以来*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规模扩张趋势加快,但同全国及其他省份相比,*投资规模仍显不足。一是投资总量偏小。“十五”时期*全社会投资总量分别仅为山东的29.2%、江苏的31.0%、广东的32.7%、浙江的34.7%,*6年*投资高速增长,全社会投资增速居全国第3位,但投资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也仅2.8个百分点,比*0年还低0.5个百分点,同年山东、江苏、广东、浙江投资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0.1%、8.9%、7.3%和6.9%。二是投资率偏低。固定资产投资率是反映经济的发展变化与投资规模大小关联程度的指标,是衡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否适当的重要指标。从我国一些省市发展的经验看,高投入、高积累、高增长是经济起飞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广东93、94连续两年投资率保持在57%以上;“八五”时期上海的投资率达50.2%,比“七五”时期提高17.7个百分点,1994-1997年连续四年的投资率居全国首位,特别是1996年的投资率更高达67.3%,“九五”时期投资率仍高达51.9%;浙江“十五”时期投资率达47.0%,*6年达48.8%。而我省“八五”以来投资率一直在30%左右徘徊,“十五”时期投资率为31.4%,*6年*投资率提升至41.7%,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但与全国52.5%的平均水平还存在极大差距。*的投资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九十年代以来,因投资率*与全国的差距就导致全省少投资3864亿元,投资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省投资率虽有显著的提高,但仍处于“补课”阶段。

㈡制造业投资力度不足,结构不尽合理

从产业结构看,“十五”投资内在推动力单一,投资增长高度依赖交通运输、电信、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开发,而财政收入主要创造源泉的制造业投资强度相对不足,重大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少,制造业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显著。

1、制造业投入强度相对不足。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制造业投入,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相适应。尽管“十五”以来,我省制造业投资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投资规模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从制造业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看,仍显不足。“十五”期间,全省54.2%的建设资金投向交通、电信、电力、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业,制造业投资比重仅2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比山东、江苏、浙江分别低17.1、13.5、5.7个百分点。

2、制造业重大产业项目少。重大制造业项目支撑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总体上看,我省重大制造业项目不多,尤其是重大产业化项目不多,缺乏一批对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特大型项目,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是制造业项目平均规模小。*6年我省制造业项目平均规模3990万元,比全部在建项目平均规模低4400万元。*6年全省规模以上新投产工业企业1070家,但实现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企业仅36家,亿元以上仅9家,10亿元以上仅有戴尔1家,新投产企业缺乏大项目,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带动作用不明显。二是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链不完善,缺乏重大产业化项目支撑,核心技术和产品不多,龙头企业不强。三是重大项目特别是竞争性项目储备严重不足,缺乏对拉动本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项目,对竞争性项目特别是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延伸项目、深加工增值项目、产业龙头等项目投入力度不大,项目储备不足。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尽管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有所增加,投资规模扩大,增速加快,但其在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在近五年的全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科技含量较高行业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仅26.6%,比传统产业投资比重低46.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不足,由此带来的辐射面窄、带动效应差在所难免。

4、制造业投资外延式增长特征显著。我省多数制造业企业较为普遍地存在工艺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技术改造投资是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几年来我省对制造业投资总量虽然增长较快,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还远远不足,体现内涵性增长方式的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比重低。*6年我省制造业投资中,仅8.6%用于改建及技术改造,而用于新建和扩建项目投资比重高达85.4%,这种外延型资产增量和低技术水平的投资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益。

由于制造业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工业化程度低,传统产业产值仍占较大比重,装备制造业水平不高,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前*虽已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但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位居全国第8位,不仅与原属同一水平的广东、江苏等省份相差较大,而且开始落后于河北省。产业集聚能力不强,目前*省的大型企业数是广东、江苏的15%左右,是浙江的25%左右。企业无形资产、技术开发能力、人才水平、管理水平和发展潜能等综合实力差距则更为明显。

三、促进投资持续增长的主要政策取向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新一轮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根据经济发展理论,固定资产投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引领经济发展最积极的因素之一。在一些经济强省已逐步走向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时,*仍处于“投资拉动型”发展阶段,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长期以来,*由于自身的历史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投资规模小,占全国投资比重低,经济发展基础不稳固、自我积累水平较低、瓶颈制约依然突出等仍是困扰我省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不断增强,投资需求的空间依然较大,继续适度扩大投资规模,弥补长期以来*投资的不足,是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必然要求。

㈠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四个重在”,建立保持投资长期健康增长的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四个重在”是我省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总体工作部署在现阶段的实践要领。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个重在”,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发展服务业、加速城市化进程、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入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起以规划为龙头的项目生成机制。注重项目间的关联配套和产业群、产业链的培育;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注重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生产、流通、服务同时抓,注重发挥现代流通业对现代化大生产的支撑作用;坚持内资、外资齐头并进,注重投资领域的开放和投资环境的优化;坚持项目投产、续建、开工、储备滚动推进,注重项目的策划、开发、推介、协调,努力建立保持投资长期健康增长的内在机制。

㈡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支持与引导,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从长远来看,投资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应立足于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上,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是保证今后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关键。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信息咨询等方面全面引导民间投资;打破行业垄断,拓展民间投资领域,改善民间投资结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把民间投资进一步引向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项目,引向到具有*特色的行业和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引进市场化机制募集资本和吸纳社会资金,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引导民营企业以兼并、租赁、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时着力帮助解决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运用市场手段推动国有资产流动重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聚集,同时着力帮助解决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㈢建立健全面向市场的融资机制,促进投资全面增长

完善的融资机制是促进投资稳步增长的基础。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创新的步伐,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努力改善条件,吸引外资银行在*落户。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省内金融及投资机构的重组改造,拓展信托投资、金融租赁、风险投资等金融业务。培育上市后备队伍,积极争取上市融资。支持优势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适时发行建设债券,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增强担保机构资金实力。

㈣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标准,强化技术标准,淡化金额标准。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竞争的产业分类、综合监管体制。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提高行业竞争水平,减少由行政垄断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低效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有合理回报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

四、积极打造海西先进的制造业基地

扩大投资规模是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必然要求,但投资结构仍将是最终决定经济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既要确保合理的投资规模,又要把投资重点放到优化结构上来,坚持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使投资水平、投资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加快新一轮发展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有一个大突破,其核心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工业化水平有一个大提高。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得以长期持续、稳定增长进而实现工业现代化目标的根本推动力量。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都表明,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在制造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现阶段而言,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推进制造业的振兴和进步。目前世界制造业正步入“中国时代”,对于*来说,如果能利用好这个机遇,必然可以大大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㈠培植战略产业,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等三大主导产业不仅是*的主导产业,也是“十一五”期间的战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已成为*强竞争力产业,石化工业和机械工业属于中等竞争力产业,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体量,提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必须着力培植战略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形成由政府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动态调整、协调动作的机制。

㈡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提高制造业技术层次和发展后劲

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和管理的合理化,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和赶超的机会。着力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层次,有选择地发展科技含量高又具竞争力优势的若干个制高点的产业或产品,如医药、环保、软件及集成电路、新材料等,培植产业发展的后续能力。通过建立科技园区或工业园区形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有效的资本推动、产业推动、智力推动机制,构建工业产业创新体系。

㈢发展产业集聚,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产业集群经济是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必须把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和推动,通过发展产业集群,集聚生产要素,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要以优势产品为基础,以延伸和壮大产业链和产业集聚为突破口,以三大主导产业为纽带,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通过规划引导,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快引进和鼓励产业不断集聚。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布局调整,提高产业结构层次、提升产业竞争力。

㈣扩大招商引资,以开放促进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提高我省利用外资水平,既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又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继续落实“突出对台,深化港澳,加强东南亚,拓展欧美日”的招商引资方针,强化产业链招商,注重引进出口型和配套型的外资项目。一要通过健全项目开发机制,推出适合跨国公司投资购并的项目,引导外资投向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二要采取引进消化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办法,力争在信息化工程、生物、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某些方面有新的突破。三要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稳步发展并提升其科技含量,形成“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群。四要通过利用外资改造提升轻纺、建材等重点传统产业,激发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装备的市场需求。

㈤重视循环经济,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是消耗资源大户和污染环境潜在源头的主要产业,世界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传统发展方式对资源的能源的消耗强度高,如不改变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能源、资源与环境将无法支撑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一要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调整结构,促进结构节能和能源结构优化,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重污染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二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切实转变工业污染防治观念,从“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通过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实施废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以及发送管理等,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三要发展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烟气脱硫、工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清洁生产装备、环保材料和药剂研发等。加快关键技术与设备国产化和对先进、成熟的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远东和培育环保产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