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新文化建设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与“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同步,建设创新型国家拉开帷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期,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生命线。”“创新是科技腾飞的翅膀。”“创新是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动力。”“创新是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根和魂。”……党中央确定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正在形成共识、成为合力。
用15年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由此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带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进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这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这场变革,呼唤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呼唤在全社会导引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风尚、营造一个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正如同志所强调的,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必须“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创新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文化动力,就这样成为我们时代的迫切要求。
(三)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活力的标志。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决定了它所造就社会的兴衰和国家的强弱。
一部人类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文艺复兴的思想创新,打破了中世纪的黑暗;启蒙运动的文化创新,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这些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成为推动这些国家走向兴盛的先导。工业化的历程告诉我们:越是创新活跃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一旦创新活力丧失,就面临着竞争出局的危险。18世纪以来,世界的科学中心和工业重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强弱的转换,其中无不包含深厚的文化根由。
我们经历的改革开放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27年弹指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回头看看,没有创新,思想的藩篱难以冲破,体制的坚冰不会融化,深圳还是渔村,浦东依然沉寂。正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熔铸了敢于探索、勤于创造、勇于竞争、甘于冒险的创新文化,造就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仅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激荡人心的历史巨变,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更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四)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追寻社会进步的脚印,我们可以看到:
一种文化的发展过程,其本质就是应答历史挑战的过程。凡是对新挑战作出创新应答,创新文化活跃的国家,就能兴旺发达、以至后来居上;凡是创新文化乏力、囿于固有经验和传统思维的国家,就难以持续繁荣和长远发展;
先进生产力的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总要寻找落脚点,而且往往在最具创新意识的文化环境里实现突破。谁在创新文化上占据优势,谁就在发展中赢得主动;
一个国家的创新文化,同创新事业相互促进、相互激荡。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
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力量。文化是创新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这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五)进一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精神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只有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才能不断丰富和拓展先进文化。
(六)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步入一个各种创新不断涌现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正在展开。文化的力量从未如此重要,创新的话题从未如此迫切。
在这个时代,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知识产权成为财富的最大源泉,创新人才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构建创新型国家成为许多国家的自觉选择。
在这个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创新文化成为一个国家最核心的软实力,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精神的强弱,日益成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关键因素。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强调“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韩国人认为“资源有限,创意无限”,英国国会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美国、德国急切打造国家创新体系。
人们比任何时候都坚信——
创新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更需要广大公众较高的创新文化素质;
创新文化不仅是构建创新型国家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更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不仅是激励创新的重要前提,更是一个民族决胜未来的必由之路。
(七)中国汇入了创新的时代洪流。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矢志迈向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依靠自主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需要大力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创新文化成为驱动发展巨轮的动力,让创新精神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反观我们的现状,创新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的文化环境对创新事业的承载能力亟待提高,一些阻碍创新文化形成的观念、制度弊端亟待克服。
重灌输轻培养、重应试轻素质、重趋同轻个性、重服从轻创造的教育体制,影响着青少年创新素质和创新品格的养成。
科学精神尚未在许多科技工作者的头脑中生根,怀疑、批判的意识不强,进取、超越的信心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还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徘徊。
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淡漠,不少企业的价值取向仍是短期挣“快钱”,关键技术自给率低,75%的企业尚未形成研发能力,竞争能力的形成过于依赖引进而非自身创造。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况:卖8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A380空客;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70%的轿车制造设备都要依赖进口。
要在15年里建成创新型国家,在全社会形成孕育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动、催生创新成果的风尚,没有创新文化提供智力和精神的支撑,没有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想象的。
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我们是火药、造纸、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发明者的后代,是长城、大运河建造者的子孙。不断创新的古代文化,曾使我们民族走在世界的前列。生而落后不是耻辱,甘居落后才是悲哀。超不过先辈愧为子孙。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宽广的世界眼光,要求我们紧紧抓住机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发展创新文化,推进创新事业。
(八)如何培育属于我们时代的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有不同的论述,但基本形成这样的共识:它包含关于创新的一般观念和相关制度设置两个层次。
观念文化表现为人们对创新活动的认识态度,制度文化则指对创新活动发生作用的制度安排。观念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制度是创新文化的保障。它们共同支配着创新主体的行为,决定着创新的模式、效率和氛围。
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这为我们培育创新思想观念、营造创新制度环境指明了方向。
(九)发展创新文化,首先要从观念更新、观念突围入手。
创新的过程总是伴随“革故”,新与旧的挑战交织其间。创新会改变甚至否定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会触及甚至颠覆一些已经成型的利益格局。创新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往往也越大。
现实告诉我们,许多阻碍创新发展的无形而顽固的力量,更多地来自于观念。
(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必须勇于探索,敢为人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积极创新的精神光辉烛照至今。但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也有不利于创新的消极因素。“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的文化心理,泯灭了多少创新的火花;敢于冒尖者被视为“冒失”,打破常规者被看作“异类”,富有个性者被当成“不成熟”,这样的认识观念,阻碍了多少探索的步伐,造成了多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自己不作为又见不得别人作为的庸碌状态。
创新意味着对现有理论和实践的超越。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人的自由探索,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才能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创造新事物。
(十一)创新是一种求异思维和实践,不能唯书唯上,迷信权威,必须敢于怀疑,勇于批判。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怀疑和批判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本起点。唯书唯上,人云亦云,创新意识便会湮没在“框框”之中;论资排辈,迷信权威,创新人才就将止步于“杠杠”之外。
创新文化提倡的是创新面前人人平等。不以权威压制人,不以名望排挤人,不以资历轻视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让全民族的创新意识竞相迸射、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十二)创新精神的实质是科学精神,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必须尊重规律,求真务实。
创新对规律的发现首先来自对规律的尊重。从形式上看,创新表现为标新立异,但精神实质恰恰是求真务实。创新活动不会一帆风顺,也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以功利的心情对待创新,以浮躁的心情从事创新,只会毁掉创新事业。
在创新问题上,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至关重要。它需要创新者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与付出,需要全社会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理解与耐心;需要只争朝夕、敢于创造,又容不得丝毫的浮躁和浮夸。成功永远属于那些崇尚科学、勇担风险、敢于创造、甘于付出的人们。
(十三)创新依赖创新主体的艰辛劳动,不能求全责备,苛待人才,必须尊重个性,宽容失败。
创新与风险共存。创造——失败——再创造——直至成功,这是科学探索的规律,也是创新活动的规律。创新活动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科学探索也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失败者。只能成功、不容失败,必然导致不求作为、无所作为。宽容失败,善待失败,才能使失败变为成功之母,培育出勇担风险、勇攀高峰的价值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创新者。棱角分明、个性张扬,创新的冲动往往由此而来;锋芒毕露、无拘无束,创新的激情常常孕育其中。给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包容的氛围,支持人们拿出勇气,解放个性,冲破阻碍,积极探索,才能带来思想观念的激荡,才能推动创新事业的步伐。
(十四)创新的种子要发芽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和环境。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需要观念的支撑,更呼唤制度的保障。
上个世纪初,内燃机和电力等许多技术创新并不是美国人发明的,却在美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产业化,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建立了一套体制机制,以保证创新成果的利用和推广。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国外有瑞典、芬兰,国内有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和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他们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借鉴:发展创新文化重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把对创新规律的理解和对创新活动的态度贯穿于体制机制当中,通过制度的杠杆协调创新主体与社会之间的收益平衡关系,才能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源要素不断投入到创新活动之中,提高创新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保护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更有力地保障创新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有了这些,创新者“闯”的魄力会更大,“抢”的意识会更强,“争”的劲头会更猛,“拼”的勇气会更足。
(十五)在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今天,我们要通过十五年的努力,使我们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没有那么一股子气更不行。
这一股子气,是不甘落后的志气,是奋起直追的勇气,是后来居上的豪气;这一股子气,是勇于探索的气势,是敢为人先的气概,是尊重个性的气量;这一股子气,是鼓励创新的气氛,是崇尚创新的气魄,是竞相创新的气象。
这一股子气,是江浙人“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探索,是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是深圳“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奇瑞“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观念,是华为“超越自我、勇担责任”的期许。
在我们的社会涵养这一股子气,在我们的民族孕育这一股子气,在我们的时代激荡这一股子气,我们的国家就生气勃勃,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