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本经济推进全民创业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直辖10年来,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了增强。但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目标定位和要求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要实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城乡统筹和“三大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但是,*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尚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根本的是社会整体的创业意识不强,民间创业动力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大打库区牌和直辖牌,在城市带动,区域统筹,“两手都抓”中,强势推进*市县域经济发展:一手抓大放活,大力招外商、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一手抓民本经济,积民智、聚民力,大力促进全民创业。根据辨证唯物主义内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要发展和壮大*市县域经济,必须以内为主,大打“民营牌”,在培育民本经济中大兴创业之风,鼓励和激发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强势推进全民创业。
一、倡导民本经济,活跃县域经济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学者高尚全先生曾经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以民为本,民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对于区域经济而言,民本经济终于提上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高度,得以正本清源。
(一)民本经济的基本认识
民本经济是经济学家在解读“浙江经济现象”时提出来的科学概念。在国内,首次提出民本经济概念的是严炳洲先生,他在《民本经济论》(1996)一书中指出,民本经济的本质是以劳动者为本位的经济,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在于“民本位+股份化”。近几年,这一概念逐步得到推广。但却没有一个完整、准确、公认的定义,从其涵义及本质上看民本经济,也叫老百姓经济,就是以民为本,民有、民营、民享的经济。
民本经济不同于“人本经济”。人本经济的“人”是指抽象的人,是指从利己的动机出发,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人。民本经济中的“民”,则是具体的人,是劳动人民,是私公兼顾,既讲个人利益,又讲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人。
民本经济不同于“官本经济”。官本经济是以政府为经济发展和管理的主体,强调的是政府的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很大束缚。而民本经济则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的主体,以民资、民办、民营、民管为主要形式,政府主要发挥引导、协调、监督、服务的职能。
民本经济不同于民营经济。民本经济强调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其核心在于企业所产生的利润要用于国家的建设,强调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富民强和人民所享所有。民营经济虽然涉及所有制形式,但更多的是指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究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民本经济”。
民本经济有六大特点,即经济发展的基本主体是老百姓;基本动力是民众对致富的渴望;基本形式是民有、民资、民营、民管;基本途径是所有经济领域对全民放开;基本宗旨是激发全民创业活力;基本目的是实现富民强国。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民本经济=民众自我创业+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宏观调控。其基本定位就是市场配置资源,人民创造财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搞好服务。
(二)民本经济的独特优势
著名政论家马立诚先生在《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5年12月出版)中指出:因为中国要强大,单靠国有经济或民营经济任一方面均不可行,必须在民本经济的体系下,对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一视同仁,放开全部的经济领域,允许二者公平竞争,以此释放民本经济的活力,富国强民。
民本经济是惠民经济,富民经济,强国经济,是集百家力、聚百家财的群众经济,是调动千家万户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全民经济,是走得远、做得大、能做强的全球经济。
民本经济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三大独特优势。一是动力机制强。民本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民众强烈的致富欲望和自主创业精神,外在动力源于政府营造的宽松投资创业环境,是一种典型的“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经济形态。二是市场化程度高。民本经济是“为自己干”的人格化经济,事关个人的切身利益,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开拓市场上必然保持着灵敏的反应和高效率。三是就业吸纳能力强。民本经济是一个就业大海绵,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破解社会就业难题的根本出路。发展民本经济,实质就是最广泛地调动和激发民众的创业热情,走立足自身、自主创业、自我发展之路,具有吸纳就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巨大效应。
基于民本经济的上述特点和优势,结合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现状,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即“民本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首要取向”。对于绝大多数县域,特别是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而言,民本经济应该成为县域经济最主要的发展定位,县域最需要也最宜于发展民本经济。
(三)民本经济对活跃县域经济的作用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实践证明,发展县域经济固然可以有多元战略,但民本战略是贯通其中的主导战略。县域经济的发展,源泉在百姓,活力在民间,关键、出路、希望都在民本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离不开全民创业,县域经济的好坏,要看全民创业的实际行动。积极运用民众的力量、民营的办法、民间的资金发展工商业,把各种生产要素激活起来,是扩大经济总量、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5年第四届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市参评的25个县(区)基本竞争力在全国排第10位,与直辖市地位要求相距甚远。*市目前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环境比较差,外贸依存度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大规模的引进外资困难重重,工业发展举步为艰,必须引入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民本经济。民本经济必然成为*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取向。这是因为:
第一、民本经济能有效整合和发挥县域经济的综合优势。
在*市县域经济发展领域中,呈现出主城区、郊区、三峡库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四种经济类型。在四大区域中,尤其是库区、贫困边远区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区县经济薄弱,整体水平低,经济发展差距大,财力严重不足,发展潜力堪忧,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经济发展的空间狭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综合比较优势不突出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均衡发展。在整个区域经济的布局上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本、技术、人才、交通、能源等基本要素的辐射末梢,大规模的发展外向型经济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比较高。现实的最佳选择是在挖掘民力、启动民资、发展民本经济的基础上,把外力和内力有机结合起来,方能有效地再造县域经济的综合优势。
第二、民本经济能实现县域经济与产业调整转移的有机结合。
目前,*骨干支柱产业的区域辐射面不宽,产业区域带动乏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对滞后,必须进行产业的调整和转移。而民本经济在县域经济领域的产业调整和转移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县域经济门槛较低,适合民本经济。在产业选择上,县域经济大多以层次较低的配套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由于技术门槛不高,投资额度不大,非常适宜民本经济进入。在产业布局特征上,*市县域经济发展领域中大多以小、散、低的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为城市大工业配套的产业为主,与民本经济有较大的契合性。
另一方面,民本经济能较好地承接产业调整和转移。在中国入世和国内经济保持稳健增长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大城市、大企业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梯度转移。低层次、配套性的产业面临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民本经济是承接这一转移的首选经济形态。
第三、民本经济能使县域经济发展在区域竞争上打开新局面。
从区域竞争特征上看,由于县域经济布局中的中小企业居多,发展机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必然以民营化为主要方向,区域间民营化竞争日趋明显。民本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县域区域间竞争的主体力量。县域经济唯有将民本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机制创新激发经济活力,以民营化激活县域经济,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打开县域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第四、民本经济能有效破解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困难两大难题。
*市县域经济发展领域中大多是以大农村、大农业为主。近年来,*市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县乡财政困难重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县乡财政脱困问题,光靠农业本身不行。如何有效地实现农民增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实现社会和谐?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进一步拓宽税源。农民是最需要提高组织化程度的弱势群体,而民本经济正是有效地组织农民、带动农民、培植税源的最主要载体和途径。民本经济的蓬勃发展,自主创业热潮的蔚然兴起,必将有力地推动广大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二、培育民本经济,促进全民创业
所谓全民创业,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社会凝聚起全民的智慧和能量,整合各类经济发展要素,积极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热潮,各尽所能,创办家业、企业、事业,发展经济,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价值,以形成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使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和最大程度地创造出来。
市委书记同志在*6年*市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大胆创业,激发蓬勃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形成“人人创业”、“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这段论述精辟独创,表明了在*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培育民本经济,促进全民创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开展全民创业,其目的就是引领广大民众兴实业、创大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繁荣稳定,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在全民创业中充分尊重市场规律,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千方百计地提高竞争力,具有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内生机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五个统筹”,核心和关键是统筹城乡发展。而*市县域经济领域城乡统筹的任务异常艰巨,开展全民创业,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界限,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动员城乡劳动者多形式、多领域、多渠道创办实业,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全民创业的本质,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使一切主体的创业激情迸发出来,把一切领域的创业潜能挖掘出来,形成人人参与创业,各行各业竞相发展的局面,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首先,全民创业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与全民创业伴随而来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大量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其次,全民创业有利于促进群众富裕。推进全民创业,就是要最广泛地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致富欲望,使大量民间资本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鼓励更多的人办企业、搞流通、做老板。从而增加社会财富,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富裕安康。再次,全民创业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全民创业的深层次意义在于激发民间的创业热情和要素活力,充分激发民间资本的内在活力和创业欲望,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主体,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充满活力、和衷共济的和谐局面。
第三、是避免边缘化危险的重要举措。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马太效应的客观存在,使资本、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集中,导致贫困地区经济不断被边缘化。*市县域经济社会虽然经过直辖十年的开拓创新,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库区、贫困、边远区县的发展中,却丧失了许多发展机遇,与主城区及周边发达区县的发展,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横向比较明显滞后,在*市的经济区域版图中却处于边缘,边缘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增强压力感和危机意识,将会在全市乃至全国各地千帆竞发、争相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出局。要避免这一局面的发生并实现奋力崛起,就必须聚全民之力,集全民之智,实施全民创业,激发民本经济的创造活力,在全民创业中力阻边缘化。
第四、是提升*人文精神的战略选择。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是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发展经济尤其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发扬。*的人文思想非常丰富,从巴蔓子到秦良玉都体现出了巴人忠勇爱国的英雄主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放兼容的胸襟气量、豪爽幽默的乐观性格。直辖以来,创造了“移民精神”、“红岩精神”,形成了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富于创新、诚实守信、讲求实际、重商重教、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守陈规等独特的人文精神。还形成了极富区域特色的“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库区人文精神。但却缺乏与时代要求相匹配的全民创业精神。因此,要进一步充分挖掘*本土精神文化资源,在鼓励全民创业中丰富*人文精神内涵,在提升*地域精神中增强全民创业追求,把广大干部群众的致富欲望,创业冲动充分激发出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苦砺志,以勤补拙;劳动为本,创业立身;锲而不舍,百折不回;既胸怀远大志向,又乐于从小事做起,敢于迈过创业第一道门槛,投身创业第一次实践,收获创业第一笔果实等精神。
比照先进地区,*市县域经济领域的全民创业氛围还不浓,群众创业意识还不强;民营经济总量太小、对县级财政的贡献不高、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强;不少干部群众重农轻商,重仕轻商,守土恋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严重,不敢闯市场,不想做老板,不愿创大业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本土民营企业主小胜则喜,小成即满,不愿大投入,不求大发展,缺乏创大业、干大事的雄心,缺乏赶先进、争一流的勇气,这些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束缚了民本经济的发展。
当前,*市县域经济领域内培育民本经济,促进全民创业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潜在优势。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县域工业化为民本经济和全民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多的机遇、更大的重任、更新的领域。但同时还存在以下六大制约因素:①思想解放不够和心理障碍较突出;②全民创业的门槛和成本相对较高;③全民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强;④全民创业的行政障碍部门束缚多;⑤全民创业的瓶颈制约因素较明显;⑥全民创业的行政推动力度较弱。
三、培育民本经济,实现全民创业
(一)培育民本经济,实现全民创业必须破解四大难题。
当前,*市县域经济领域,尤其是库区及其他贫困区县培育民本经济,实现全民创业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思想不解放。一些人头脑中还存在固有的安于现状、不富也安等小农意识,封闭保守、怕担风险的惰性心理,缺乏创业冲动、创业欲望和创业激情。二是创业能力偏低。缺乏创业技能和本领,对市场经济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不多、不深,不敢迈出步子、放开胆子,有的人受年龄和身体等条件限制,不能适应创业需求,难以实现有效创业。三是创业资金匮乏。由于县域金融机构收缩和惜贷,出现了抵押难、担保难、贷款难。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依赖民间借贷资金、社会集资难以支撑其持续发展。四是创业环境不宽松。创业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本土化政策少,原有政策落实不到位,体制机制环境不够完善,创新力度不大,不利于全民创业向纵深发展。只有逐步破解这四大难题才能为培育民本经济提供肥沃的土壤,顺势推进实现全民创业。
(二)培育民本经济,实现全民创业的基本路径。
1、解放思想营造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观念的载体。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是发达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因。
比照先进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市县域经济领域的思想不解放、创业意识差,必须开展一场以“四破四立”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大解放、全民大创业”活动。一要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意识。二要破除怕担风险的思想,树立敢试、敢闯、敢冒的意识。三要破除“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的小农思想,树立创业致富的意识。四要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我拼搏、自寻出路、自创家业的意识。
通过解放思想,大力营造务实高效的发展环境、敢闯敢干的创业环境、宽容鼓劲的和谐环境;努力形成在政治上放心、政策上放宽、认识上放胆、环境上放松、机制上放活,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
2、培育全民创业文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创业文化,就是创业所需要的人文环境、文明环境、软环境。当前,培育的创业文化,应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诚信友爱、社会团结、道德风气良好、人们干事业心情舒畅,社会形成基本价值认同的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
培育全民创业文化,一要形成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实施全民创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宽容的人文环境,对于初始创业者不应求全责备,而应容许其做没有先例的事情,以提供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二要树立全新的创业理念。大力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倡导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的社会风尚,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全新理念。三要培育有利于民本经济发展的社会心理和创业理念。提倡讲究功利、追求财富、敢于显富的处世态度;弘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培植兼容并蓄、义利双赢的经营理念,努力形成“今日打工仔,明日小老板”,“一年打工、二年带工、三年包工”,“今天不创业,明天就失业”,“创业致富光荣,争当老板光荣,给子孙后代留产业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四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文化活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宣传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善用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民本经济;要树立创业典型,激发民众的创业热情,坚定创业信心;要加强创业协作,创建企业家俱乐部和创业沙龙,营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氛围;要建设“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全民素质,全面增强创业能力。
3、搭建全民创业平台。
创业空间的广度影响创业者胸怀志向的高度,创业平台的宽度影响创业者目标追求的深度。为使创业者有“用武之地”,要千方百计搭建好以下创业平台:
(1)产业平台。根据*市县域经济25个区县的县(区)情和国家产业政策,必须面对大农村,依托主城区,依靠区域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有进有退、应进则进、该退即退,把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大力培育骨干产业,积极发展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而通过产业链的延伸,让更多的创业主体参与到骨干产业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通过支柱产业的催生、延伸、辐射、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逐渐融入主导产业链条,走出一条“小企业、大集群”的路子,构建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产业发展格局。有效开发区域内的矿产、水利、旅游、人才和人际关系、手工业、人文历史、地理气候等优势资源,把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比较优势原则,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工业的重点。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是为农村剩余产品找出路,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促使农产品通过加工转化增值,带动县域包装、贮藏、运输、商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劳务平台。*市县域领域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农村劳动力过剩严重,而且文化较低、资金不足、创业能力较低。为使其资本化,实现有效就业,必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劳动创业”。在获取报酬的同时,积累资金、技术、经验和市场信息,为返乡创业,发展“百姓经济”、“草根经济”奠定坚实基础。对此,一要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合理有序引导富余人员“南下”、“北上”、“东进”、“西出”、“出海”,与导向输出地建立双边或者多边的劳务合作协议,引导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二要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高度重视留守家庭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加大对民工保护力度,维护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援助制度;建立健全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强制用工单位为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积极引导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三要加强劳务品牌建设。调查资料显示*有近700万人遍布全国28个省市区,半数人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师傅”、“富侨保健”、“石龙技工”、“万州保安”、“三峡裁缝”、“*月嫂”、“五金巧匠”、“黔江港务装卸”等劳务品牌。必须强化“品牌”战略,深入挖掘品牌资源,加强劳务培训,做好品牌宣传,为全民创业打造劳务平台。
(3)智力平台。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努力提高全民的创业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业带头人,不断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实现创业的倍增效应。对此,要按照“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合理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做好后续扶持。要加强创业观念教育,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务指导;加强创业意识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培训、融资培训;加强培训后续扶持,把专家咨询、信息服务、项目推荐、政策落实、商务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小额贷款信用担保机制,授予创业培训机构贷款举荐权,提高创业培训实效。同时,广泛推行“科技联姻”、“校企联姻”,切实解决创业和生产、经营中的问题、难题,为全民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4)招商平台。发展民本经济、启动全民创业,既要依靠自身力量,在激活本地民间资本上求突破的同时,更要借助外部力量,在开放与合作、引进与吸收中增强发展活力,依托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来实现民本经济的大发展,为全民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温州通过大力实施“民外合璧”,与国外顶尖的同类企业合资,极大的提升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实力。而根据《*蓝皮书:*7年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资料显示*6年*有7个区县出口为零,20个区县无合同外资,25个区县无外资到位。这些区县基本上都属于县域经济领域。面对上述情况,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以资源换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换增量战略;帮助各区县民营企业以土地、资源、技术、品牌和股权等招商,改善企业资产结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搭建招商平台,为全民创业注入域外要素支持。
4、激活全民创业主体。
全民创业,百姓创家业是基础,能人创企业是主干,干部创事业是关键,必须千方百计激活三类创业主体的创业热情。
(1)支持百姓创家业。广大群众是全民创业的主力军,应鼓励城乡群众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不拘形式、不拘类型、不拘规模进行创业,努力造就千千万万的区域小老板。以家庭为基本创业单位,大力发展技术含量低的家庭作坊式的微型企业创业;引导农民开展家庭农场、家庭林场、家庭果园、家庭养殖场、专业运输户等形式的创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搞活农产品流通;采取租用一个摊位或铺面的形式,用于经营饮食、日杂、百货、服装、修理等各类小项目;有一定特殊技艺的创业者,则可通过带徒方式进行家庭经营。
(2)服务能人创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能人经济。全民创业,希望在能人,关键也在能人。“一花引来万花开”,能人是民本经济的拉动者,是全民创业的领跑者。要鼓励、支持、帮助、服务五类能人创业,一是有头脑的农民拓展创业;二是企业家二次创业;三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四是企业管理、营销、科技人员发挥专长转移创业;五是退转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要从五个方面服务能人创业:一是强化能人创业理念。二是精心打造创业载体。三是帮助协调解决创业资金。四是推介创业项目。五是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服务机制。
(3)鼓励干部创事业。干部创事业的过程就是为百姓创家业和能人创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示范带动的过程。干部创事业,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全民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干部的思维敏捷、市场意识强、创业思路宽、号召能力强,对全民创业产生聚合带动效应,起着示范和拉动作用。提倡鼓励干部创事业,一要引导和鼓励各级各类干部爱岗敬业、创业奉献,着力引导、规范要求各级干部紧扣发展主题、提供优良优质环境,提速办事效率,依法行政,立足岗位尽心尽力为全民创业服务。二要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刺激机关干部带头创业,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干部下海领办、帮办、参办、创办各类企业,经商创业。三要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5、创新全民创业形式。
(1)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全民创业。目前,*市县域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各区县应充分利用主城区工业“退二进三”和产业调整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突出特色和优势,集中发展三至五个优势产业,适度延长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将整个产业的研发、原料、生产、销售、服务等诸方面进行细分,从产品的原料生产开始,到产品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组装、销售网络、服务网络等环节进行有效整合。以数以万计的家庭作坊式的创业单元为节点,集中打造知名品牌产品。利用“小狗经济”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特点,着力拉长小规模产业链,发挥规模创业效应。
(2)围绕现代农业建设驱动全民创业。*市县域经济领域内的农业资源丰富,应调整和优化农业作物种植业结构,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投资加工型杂粮、杂豆、瓜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储运和营销,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鼓励承包荒山、荒地,投资发展肉、蛋、奶、鱼饲养业;充分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鼓励城乡居民创办经济实体,着力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增值型企业,注重发展绿色特色产品;同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领广大农民创业致富,采取农民出土地、多方投资金、科技参股份、合股搞经营的办法共同创业。
(3)围绕第三产业及服务业推动全民创业。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第三产业为全民创业创造了较大的创业空间。可供民众创业的方式有:衣着清洗、保养;餐饮如小吃部、餐馆、排档、面食加工、制做小菜、熟食,做外卖,开酒店等;住房设计、装修,清扫、搬家、中介、修理以及保姆等家政服务;其它如出租车营运、月嫂公司、学生托管、养老院、洗脚、洗浴、美容、美发、旅馆、歌厅、游艺厅、网吧、书吧、话吧、摄影、图片社、旅游产品开发销售、文化体育产品开发利用等,居民可根据家庭和自身的经济实力、技能水平、身体素质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应自身条件的项目进行创业。
(4)实施多向全民创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全民创业战略。一要支持就地创业。二要鼓励异地创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研究和探讨政府引导、部门推动、中介机构和企业运作的市场化劳务输出形式,建立多形式培训、多渠道转移、一体化服务的劳务培训输出体系。三要引导回乡创业。坚持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调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的积极性,大力支持返乡民工创业,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吸引有资金、有项目、会经营、会管理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四要实施招商创业。通过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进行“引进式”创业。鼓励域外投资,借助引进资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借助引进技术,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借助引进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的方法、思路和机制,加快机制体制创新的步伐。
(三)培育民本经济,实现全民创业的建议
1、解放创业思想。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思想大解放,全民大创业”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在企业开展“艰苦创业、诚信创业”活动;在机关开展“支持创业、服务创业”活动;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科技创业、人才创业”活动;在城乡群众中开展“创业有功、致富光荣”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想、大胆试、大胆干,“先上车、后买票;先发展,后规范;先扩大,后规范”,拆除创业门槛、大胆变通,真正做到市场能运作的,政府不介入;法律能允许的,政府不干涉;下级能干好的,上级不插手。
2、营造创业氛围。
一是通过集中宣传,舆论造势,大力倡导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社会风尚。二是通过表彰“创业之星”等形式评选、塑造、宣传创业典型,激发全民创业热情。三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到“三多三不”、“三宁可三不能”,即“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指路不设障”,“宁可不指导、也不乱检查,宁可再规范、也不乱罚款,宁可少收入、也不乱收费”,着力解决好胡乱执法、趋利执法、多头执法等问题。
3、创新创业机制。
一是实行“四个转变”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从注重事前审批向注重事后监督转变,从注重行业管理向注重社会服务转变,从注重行政制裁向注重依法保护转变,从注重行政命令向注重契约整合转变。
二是实行“四放两降一加”创新发展机制。“四放”就是在法律和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范围内放宽政策、放开领域、放胆实践、放手发展,为群众创业提供一个较为自由的市场空间;“两降”即降低门槛、降低创业成本;“一加”就是政府要在财税、创业奖励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4、建立创业机构。建立区域间创业协作机制,各区县可成立全民创业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全民创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协作、服务。
5、化解创业难题。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用地难、融资难、人才难等问题。在解决融资难上,一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运作机制。二要把创业培训和小额信贷有机结合起来,对参加了创业培训、有具体创业项目并编制了创业计划书的,优先给予小额信贷支持。三要以项目为载体进一步激发社会投资热情。四要鼓励创业者进行风险投资。
6、鼓励干部创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强化干部的创业追求,淡化干部的官本位意识,引导干部带头参与创业。建议制定专门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通过离岗、辞职、提前退休等途径,走出机关,走向市场,投身创业,办实业、闯市场,形成干部带头创业、带领创业、帮办企业的生动局面,不断壮大创业者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同时,允许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自己合法收入、资产向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入股,按股分红,把干部参与创业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通过培育民本经济,实现全民创业,调动一切创业激情,激活一切创业要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市县域经济的新飞跃,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新发展,努力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